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沾溉后人,非一代也。关于他的生平,却极少资料。即便他的思想,也是人言各殊,尤其近代之后的以西解庄,更是增添了许多迷惑。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采取了很多实地调查,采集民间传说,广征文献,对于庄子生平的研究有新的进展,所作结论,大皆平实之言。对庄子思想的言说,也颇见功力,虽有一些隔膜之处,但亦难得了。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无待逍遥游”的三方面问题:(1)《逍遥游》所写的追求自由的故事的寓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有待逍遥游的自由有很大的局限,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这是庄子之所以提出无待逍遥游的原因之一。(2)无待逍遥游的含义和性质分析。认为无待逍遥游的自由在现实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虚构的精神世界里。(3)逍遥游个体形象的意蕴分析。希望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被推为老庄散文的代表作。《逍遥游》思想上反复阐述人生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艺术上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浪漫主义的笔法,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清人林云铭如此评论《逍遥游》":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未续,以为复而未复,  相似文献   

4.
《庄子》魅力恒久、悠远。后人多从语言、思想等角度予以分析、评判。至今《庄子》研究涉及多方面,论者探讨的视角也是各具千秋。从《逍遥游》入手,从其寓言渊源、成因的角度切入,可以发掘《庄子》魅力的一大重要因素:充分利用时代的资源,进行锻造、超越,于众人皆知的神话资料基础上,表达凡人所不知的哲学思考,潜移默化中,将战国时代的文化特征融合于思想表达。在将神话锻造为寓言的过程中,文字成为承载时代文化的标符。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和《反杜林论》中,自由问题备受关注。两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两在自由的基础、实现途径和最终指归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差异,只有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剖析,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同时结合中国化的特点,才能对其中的自由思想,做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徐彦峰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24-25,53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独特地位,更在于其漫长的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及由此带来的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更在于其文化蕴涵的丰厚性.其作者罗贯中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书中建构起凝聚着封建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本文在前辈与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文本,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罗贯中建构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及其历史渊源三者作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由此理清这种理想范型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人类永恒与天然的生命追求。影片《刘三姐》与《阿诗玛》作为民族艺术的典型个案,其主人公对外在自由的生存状态与内在自由的生命境界及爱情有着共同的追求,并得以升华与超越。它们折射出丰富的艺术人类学价值,体现出深邃的民族生态审美内涵,典范地表现了民族艺术中自由理想的生发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9.
从《庄子》内篇看庄周心中的孔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考察《庄子》内篇中的孔子形象,庄周并未对孔予进行明显的贬损,更未对孔予进行激烈的批判,相反,孔子的每次出场,都表现出对庄学的深刻理解和激赏,而庄周对孔子形象的塑造也充满悲剧的崇高美,体现出其对孔子思想的深刻同情、对孔子为人的高度敬仰。在庄周的心里,儒道合一的孔子是师,是友,而不是针锋相对的论敌,更不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孔子与自己都具有救世热情,都不幸生逢乱世,但由于天性的差异,两人最终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不过依然能够彼此同情、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0.
殷俊 《世界博览》2009,(8):39-39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工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逍遥者,休也,无何有也,不执一切是非,直至无语。其亦学,学会休却,学会损去,直至休无所休,损无所损,由"有所待"而"恶乎待",心自回归无为本初,于是,绝学无忧。所谓的得意忘形,所谓的为为不为,学为不学。其亦积,为休却损去之积,为心灵的宽大再宽大乃至无限宽大之积。可见,真道非由空中楼阁,说有而有。"求道有可必",必如鱼而鲲而鹏,必如宋荣子之不曾入流至列子之入流但不全了了,再至庄子之为道了了而逍遥游,其学其积何其艰巨而高邈。而更实际地说,求道者,求捐势削迹,再求寥已吾志,直至求无所求。以此无蓬而广漠之心,兼怀万物,和天下,为逍遥游。因而,道之学、道之积,迥于俗之学、俗之积。而陈鼓应先生的主要问题是以俗之智去解读脱俗之智,"小知不及大知",于是,并不了了。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西方思想史上,学派林立,观点杂陈,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曾提出各自的自由主张和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前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第一次把自由奠定在现实的基石之上,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观体系,揭示了自由的真义。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正在成为渗透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信仰里的价值理念,是引领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指针。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以实践本质为特征,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为主要内容构筑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因此,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是全部哲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寻做人之道,揭示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14.
康德哲学以实践本质为特征,以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为主要内容构筑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先验的自我作为理性的存在,在一切伦理行为中构成绝对命令的依据,使道德成为可能。因此,道德哲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占居主导地位,是全部哲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康德道德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寻做人之道,揭示规范“人的行为”的道德“法令”,构筑“至善”的道德人格,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启迪价值和功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主要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道德奖罚机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荀子作为先秦著名的教育家,唯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既师承孔子,又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对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时期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审美艺术,按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唤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美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语言学模式的一种,叙事学和文体学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种新趋势,主要着眼于叙事文体学的视角转换在翻译中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结合叙事文体学中的叙事视角,分析海明威《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的中译本,正确把握视角转换对等,实现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9.
现有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道德风险的生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有金融产权是一种垄断性财产权利,具有模糊性和弱排他性的。资产公司双重性质,使得同一产权出现彼此背离的两种不同内在要求。而现有产权制度下行政性治理结构,必然导致剩余控制权、索取权配置功能的缺失,从而加剧了金融道德风险的蔓延态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