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陶谢二人诗歌风格的差异,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富艳精工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主导风格,以平淡自然为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特色。陶诗的平淡自然既包括其思想情感的平凡,也指其表现形式的朴素,而谢诗的富艳精工主要指语言形式的特征。本文主要从诗歌的语言层面来阐释谢灵运山水诗的富艳精工,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及他们这种特色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不仅“慕陶”,也具有“慕谢”情结。韦应物对谢灵运诗歌艺术的汲取贯穿了其创作过程,韦、谢在家世背景、仕宦经历及佛道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成为了韦应物在诗歌创作上学习大谢的重要基础;韦应物对陶渊明的师法有迹可循,但“效陶”并非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韦应物并非陶渊明人格的继承者;陶、谢诗歌本就具有一致性,均以崇尚自然为精神旨趣,这是后世对韦应物“效陶”“效谢”难以分辨的主要原因。韦应物在兼采陶、谢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较强的个体意识,形成了“至淡而至浓”“至浅却至难”的诗歌风貌,因而能区别于大历诸子而自成一家,在中唐文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在思想上崇尚玄学,在行为上违反礼教,对陶和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在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创作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萧统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历史时代,玄风的影响、佛理的浸润、自幼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之作为储君所特有的身份地位,在他思想中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格局既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牢固主导地位,又有佛道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反映到他对待文学的态度上,则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儒为主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萧统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历史时代 ,玄风的影响、佛理的浸润、自幼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 ,加之作为储君所特有的身份地位 ,在他思想中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格局 :既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牢固主导地位 ,又有佛道寄情山水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反映到他对待文学的态度上 ,则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儒为主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张启超 《科技信息》2011,(29):176-176,195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为语言中的互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图书馆在建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图书馆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及“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陶渊明诗中所歌咏的几类隐士来探析陶渊明的归隐心理,从中概括出他归隐的内涵:任真。同时,将其归隐与其他人的归隐稍作比较,指明他的归隐的不同之处在于态度的任真,这种任真的态度具有的三个特点:自然个性化、平和敦厚、情趣化。  相似文献   

10.
范畴化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范畴化的结果形成范畴。在范畴化过程中,诸多因素及其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对同一范畴原型的认知差异,运用范畴和范畴化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认知差异,探索造成这些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文化习俗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科技发展因素、生活经验因素和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玄言诗以感性形象体悟玄理时,遵循玄学思想方法的“略于具体而究心抽象原理”,即“得意忘象”,自然景物须先通过概括、抽象后才能使之具有玄理意味。谢灵运山水诗虽也述说某些玄理,但其诗中的自然景物则具备鲜明的具象性和充分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即是《辨宗论》提出的“顿悟”,认为面对自然景物不须经过概括化,一般化的过程就可以“顿悟”玄理,这就是谢灵运对玄言诗的改制。  相似文献   

12.
孟浩然与陶渊明在志趣、追求上有很多的契合和相通之处,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创新。孟浩然虽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自觉自愿地归隐,亲自躬耕田野,与农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但他带着盛唐人体味人生、欣赏自然的人生态度去现照景物,既重形也重意,做到了情景交融,并暗合画法,露出画意,直接开启了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文创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的美学思想是以“率真自然”为基础的,“率真”为其核心,“自然”为其主旨,有选择地继承了老庄崇真尚朴的积极思想,他的诗歌寓神奇于平淡,寓丰韵于质朴,并不乏悲壮激烈、慷慨高昂之作。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上有“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朓。谢惠连是谢灵运与谢胱之间的过渡。他的创作,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模式,又开启了谢朓山水诗中情与景相融相契的创作倾向。由此,谢惠连成为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一生都处于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其解决方式是通过自然寻找真趣,在现实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超越意义.在宁静平和的田园中追求一种真淳、质朴、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更加理想的、更加完美的人生,新的理想和新的现实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山水诗占他的传世诗作总数的2/3以上。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从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叙事-写景-悟理的纪游模式与情景结构模式以及“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自然神韵来解读。  相似文献   

19.
关于陶渊明作品受玄学影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渗透在他的诗歌当中。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对玄理进行了意象化、情感化、生活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