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芦子园铅锌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南段保山-镇康地块,矿体赋存于上寒武统沙河厂组第二、三段(∈3s2,∈3s3)中的一套碳酸盐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及其周围发育大量的矽卡岩矿物。矿区大理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有中等Eu亏损异常及无明显的Ce异常;矽卡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中等Eu亏损异常;另一类为无明显Eu异常或较弱的Eu正异常。大理岩、矽卡岩和矿石具有相似的REE配分模式,均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型,具有一定的负Eu异常及无明显Ce异常,向右倾斜,通过各类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成矿作用主要是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下进行,其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热液,可能部分来源于赋矿地层(∈3s2,∈3s3)。研究认为,该矿床为赋存于碳酸盐岩地层中明显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充填交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
南秧田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是滇东南老君山W,Sn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矿床由多个白钨矿体组成,以层状、似层状矽卡岩型矿石为主。本文在系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含矿矽卡岩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该矿床的矽卡岩具有富铝、富钙、相对富镁、贫碱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型特征,Eu具有中等负异常,Ce无明显异常。与不同类型矽卡岩相比,南秧田矿区矽卡岩与典型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矽卡岩稀土元素特征类似。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南秧田钨矿床和矽卡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加里东期喷流沉积作用、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但最终成型于与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相关的岩浆热液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对该矿床钾质斑岩、蚀变斑岩、斑岩型矿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石、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蚀变灰岩到灰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斑岩型铜金矿石的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Eu弱的负异常,总体继承钾质斑岩体稀土元素特征,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矽卡岩稀土配分模式变化较大,可分为三种类型:直线型稀土配分模式、折线型稀土配分模式及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其中折线形稀土配分模式呈现Eu正异常。本区矽卡岩属接触交代成因,稀土配分模式的特征与变化特征说明矽卡岩型铁金矿石主要形成于矽卡岩化后期,成矿环境总体上为水-岩比值较大的高温氧化环境。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Eu正异常,表明热液型矿石形成于较为开放的氧化环境,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的混合是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变化较大、类型多样,充分显示了成矿流体的多来源和多阶段成矿特征。为北衙矿区成矿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提供了稀土元素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对比研究了夏塞银铅锌矿床不同矿脉矿石、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及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床不同类型银铅锌矿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相似,成矿物质具有同源性,银铅锌矿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右倾斜型式,具有显著的δEu负异常,与矿区西南侧的绒衣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基本一致,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5.
河南老湾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CP-MS方法测定了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成矿期主成矿阶段石英和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以及老湾花岗岩中石英的稀土元素组成,并结合矿床矿石、老湾花岗岩和赋矿围岩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以期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矿床石英和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平均总量为13.39×10-6,花岗岩中的石英为6.68×10-6,显著低于矿床矿石、花岗岩和围岩全岩,而矿床石英和黄铁矿的δEu,δCe,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型都与花岗岩中的石英非常相似,显著不同于赋矿围岩。矿床相关地质体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老湾花岗岩浆分异的岩浆流体,而非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6.
龙门店银铅矿片麻岩和中性喷出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富集,曲线右倾。前者稀土总量较低,平均105.99×10~(-6),δEu=0.71~5.59,总体呈正异常;后者稀土总量略高,平均194.81×10~(-6),δEu=0.84~1.08;花岗岩稀土总量较高,平均231.06×10~(-6),具Eu负异常,混合花岗岩及辉绿岩呈正异常;矿石稀土总量相对较低,平均108.5×10~(-6),Eu正异常和负异常交替出现。岩石和矿石均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的特征。从片麻岩→矿石→辉绿岩→混合花岗岩→安山岩类→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递增,显示了成矿热液对岩浆岩体的淋滤萃取和对围岩的叠加改造。矿体中的Y/Ho=26.29~37.16,集中于27~31,接近陨石比值,表明矿床形成过程中应该有岩浆热液加入,体现后期岩浆热液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大。燕山期岩浆热液对矿石组分有一定的改造,Eu正异常和负异常同时出现,矿石稀土元素特征体现出后期叠加岩浆流体的部分反映。结合石英、黄铁矿、方铅矿及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对比,基本确定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即与蒿坪沟岩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皖南西坑Ag-Pb-Zn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研究了皖南西坑银多金属矿床中赋矿围岩蓝田组地层、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矿石、矿床蚀变岩等地质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 ,西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作用 ,成矿热液和富碳酸盐岩地层水岩反应使蚀变岩相对富集重稀土。  相似文献   

8.
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及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及金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矿田内3种代表性的岩浆岩稀土元素含量及Eu异常特征相似,轻重稀土元素比值有规律地变化,反映其具有相同的来源,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岩浆的形成机制为分离结晶作用。金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右倾斜型式,与矿区岩浆岩基本一致;稀土元素含量界于岩浆岩和围岩大理岩之间,显示成矿流体对岩浆岩的淋滤迁移和对围岩灰岩的叠加改造,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矿石Eu异常特征表明成矿热液为地壳浅部低压下岩浆分异的还原性富Cl-的流体;从成矿早期矽卡岩化到晚期块状硫化物矿石的形成,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和Eu异常特征均显示岩浆热液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比研究了皖南西坑银多金属矿床中赋矿围岩蓝田组地层、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矿石、矿床蚀变岩等地质体的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来源。结果表明,西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作用,成矿热液和富碳酸盐岩地层水岩反应使蚀变岩相对富集重稀土。  相似文献   

10.
个旧高松矿田断裂和裂隙构造发育,是重要的控矿构造.本文对断裂带构造岩结合矿田花岗岩、地层围岩以及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角砾岩表现为富Eu、负Eu以及弱负Eu的三种类型;构造岩与花岗岩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松矿田断裂构造岩的演化提供了依据;分析了影响构造岩稀土含量及配分模式的因素,包括断裂的动力分异作用以及围岩地层和岩浆岩对构造岩物质来源的影响;构造岩具有较好的示矿作用,构造岩中稀土元素与主要成矿元素Sn,Cu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能为隐伏矿的预测提供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1.
安徽安庆铜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比研究了安微安庆铜矿床中矿石、矽卡岩、闪长岩及地层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并通过模拟平衡热液稀土元素的模型探讨了成矿热液流体的来源。结果表明,安庆矽卡岩型铜矿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有较强的活动性,成矿物质来源于闪长岩体,成矿热液流体来源于闪长质熔体。  相似文献   

12.
蒙古Tsagaan Suvarga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网脉状硅化、泥化、石英-绢云母化、钾硅酸岩化和青盘岩化。从热液成矿中心向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为含铜网脉状硅化蚀变带→含铜泥化带→含铜钼石英-绢云母化带→含铜钼钾硅酸岩化带→青盘岩化带。早期为钾硅酸岩化带,中期为石英-绢云母化和硅化,晚期为泥化带和碳酸盐化(方解石)。含矿蚀变岩明显受不同级次构造-裂隙带控制,北东向和北西向裂隙带可能是斑岩成矿热液体系的运移通道。随着接近循环热液成矿体系的成矿中心和硅化不断增强,REE,LREE和HREE含量降低,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增强;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与硅化-钾硅酸盐化之间关系具有指数关系。随着(Na2O K2O)含量逐渐增高,从负Eu异常→无Eu异常→正Eu异常→明显正Eu异常,说明Eu异常受循环热液成矿体系的碱交代程度控制明显,因此,正Eu异常、轻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程度明显及其相关围岩蚀变特征是寻找与蒙古Tsagaan Suvarga斑岩型铜钼矿床类似的找矿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桦甸油页岩中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吉林省桦甸油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ICP-MS)和化学逐级提取方法相结合,对油页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油页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中国煤,桦甸油页岩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高于重稀土元素.油页岩中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岩关系密切,且陆源物质的供应相对比较稳定.轻重稀土间分馏...  相似文献   

14.
对川西凹陷丰卤1井雷口坡组岩屑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REE)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REE参数∑REE、LREE、HREE、w(LREE)/w(HREE)、w(LaN)/w(YbN)、δ Ce和δ Eu的比较,雷口坡组∑REE与LREE和HREE的变化呈正相关,LREE占∑REE的74%,对∑REE的变化起主要影响作用;R...  相似文献   

15.
苏丹哈佳吉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要微量元素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该地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洋壳向陆壳俯冲时产生的增生楔,地幔主要提供热源,并有少量物质参与;有效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矿石和围岩,并分辨出了具过渡性质的蚀变围岩;对稀土元素的分析表明,除氧化矿石外,其它矿石的成矿物质来源应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对攀枝花青龙山昔格达组剖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在剖面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剖面中除Ba、Sr含量低于大陆上地壳外,其余元素含量均高于上地壳;w(Sr)/w(Cu)比值为1.81~4.50,δ(Ce)出现微弱负异常,反映整个剖面在沉积过程中,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w(Th)/w(U)比值偏高,且δ(Eu)显示中等程度负异常,反映剖面沉积环境总体偏还原性。样品中轻稀土富集,轻稀土含量与稀土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地层中稀土元素特征主要受控于轻稀土的活动性,判断剖面沉积物为陆源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浙东南山门地区早白垩世同源岩浆活动的稀土元素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东南山门地区早白垩世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含量的ICP-MS分析,对比研究了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类型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除Eu外具有基本一致的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以及稳定的Sm/Nd,La/Nd和La/Sm比值,表明它们具有一致的岩浆源区,只是分异演化程度不同。Eu/Sm比值(0.02~0.09和0.15~0.21)及一致的Nb/Ta比值(13.9~16.9),介于地壳和地幔值之间,表明其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稀土元素协变关系显示成岩过程可能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结合微量元素研究,山门地区早白垩世同源岩浆活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后岩石圈伸展引起的弧后引张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酸洗脱灰及腐殖酸提取等方法对伊敏褐煤进行处理,并应用ICP-MS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测定。在对脱灰前后稀土元素与灰分和C、H、O等有机组成元素的相关性以及稀土元素在腐殖酸中的赋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煤中稀土元素-有机质相互作用受煤化作用过程中的脱氧、脱氢和增碳作用控制。稀土与煤中各类官能团相互作用形成四类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第一类是与被烷基侧链高度取代的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二类是与氢化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三类是与低取代度的芳香结构单元形成的复合物;第四类是与含氧官能团作用形成的复合物,后两类的稳定性差。这些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的稳定性在总体受镧系收缩效应控制的基础上,还受稀土元素化学价态的影响;重稀土与有机质形成的有机态稀土元素复合物的稳定性大于轻稀土。轻稀土在原煤中和腐殖酸的结合不稳定,且具有与镧系收缩相反的效应;轻稀土在脱灰煤中和腐殖酸的结合,与中稀土、重稀土在原煤和脱灰煤中腐殖酸结合规律相同,都体现了良好的镧系收缩效应。  相似文献   

19.
黑山热液型矿床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岩石,矿石的稀土组成研究,揭示含矿热液稀土总旧为2.484-11.778μg.g^-1,富集轻稀土型分布模式及铕,铈负异常。δEu和δCe表明从早至晚热液体系向氧化程度增加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