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例1】据说某国外餐馆为招揽顾客想制作一块1m^3的特大豆腐,结果豆腐瘫软而告失败.其实即使是坚硬的岩石处在太高山体的底部也会瘫软.这是因为山峰高度到一定程度后,岩石基部压强过大,会发生熔化而开始流动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刘进京 《物理实验》2004,24(8):29-30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若受到的合外力为F,产生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相似文献   

3.
许多同学做了大量的物理习题,解题能力仍然没有多大提高,纠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般的解题方法.笔者通过对具体习题的求解过程,例谈解答物理习题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4.
程首宪  程嗣 《物理实验》2004,24(7):30-31
凡惯性定律成立的参照系,叫做惯性系;惯性定律不成立的参照系,叫做非惯性系.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非惯性系中是不适用的.因此,在研究动力学问题时通常应选择惯性系做为参照系.为了在非惯性系中仍能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往往需引入惯性力的概念.但如果不是使用惯性力的概念,而是同时考虑非惯性系的变速运动以及质点相对非惯性系的相对运动,则在惯性系中使用牛顿运动定律依然方便.  相似文献   

5.
顾康清 《物理实验》2004,24(8):16-17
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后,同学们会碰到剪断问题,所谓剪断问题是指把一个平衡系统的某个连结部位突然剪断,求剪断瞬间物体加速度的一类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步骤为:首先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然后判断由于某个部位的剪断给物体受力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部分同学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往往受审题不细、思维定势、自信心不足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当题者迷”,致使并不难的问题因错误(甚至放弃)而丢分,真有“一着不慎,全‘题’皆输”的遗憾!本文通过几个典型实例的分析,以启迪迷者的悟性,能让更多的同学从中受益,笔者便不妄费心机一场!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时,其中加速度是诸公式中联系的桥梁.但若不保持加速度的符号前后连贯一致,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电梯里站着一个60kg的人,电梯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由3m/s经过5s降为2m/s,试求电梯对人的支持力. 解析: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a=(vt-v0)/t =( 2- 3)5=- 0. 2( m/s2) 加速度为负值,表示人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加速度方向向上.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方向. 则合外力F=N-mg. 又因F=ma, 所…  相似文献   

9.
传感器能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如力、热、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经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目的.如常用的光电传感器、热电传感  相似文献   

10.
刘立毅  王振 《物理实验》2004,24(4):45-48
设计性实验近几年已成为高考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因为它不但能够考查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够体现同学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将中学物理中常见的“测定动摩擦因数”的设计性实验的求解方法归类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要求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学生顺着教师预定的途径去思考问题或直接把学生径直引向答案.现行高中新课程物理教材大都设计了探究力、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主张让学生在相关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本文中,笔者将尝试对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的学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并对现有的“探究教学”提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冯源 《物理通报》2011,(6):36-38
"叠加体"是中学物理习题中的常见模型,有时要从力学角度来处理,有时则需从能量、动量观点来考虑,研究动力学问题的三种基本观点皆可牵涉其中.【例1】如图1所示,光滑的水平面上静置一质量为M的大物块.该物块上表面粗糙,摩擦因数为μ,其上还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当大物块受一水平恒力F作用而向右运动时,欲使两者保持相对静止,则F的最大值为多少?(设两物块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相似文献   

13.
 学习物理学不但要掌握系统的物理知识,而且要掌握物理学习的思维方法。掌握了物理学习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更加正确、透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有利于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物理学习效率,形成自学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分析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和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而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合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有助于理解事物各个方面的个别特性和本质,综合则能从总体上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很多物理问题可以利用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计算、推导、估算求极值.在求出结果之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讨论,看结果是否符合物理情景.在有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的问题中,学生往往望而生畏;他们无法准确地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的方程也往往漏洞百出,对于运动学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难以准确找出.利用不等式求解有关滑动摩擦力作用的问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笔者就以下两道例题来探讨分析其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霍晓宏 《物理通报》2003,(3):36-38,44
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的物理内容为115分,占全卷的38.8%.物理试题基本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高考改革的精神,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测试.  相似文献   

16.
俞丹 《物理通报》2011,(2):65-69
选择题历来是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高考浙江省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选择题分为两类,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每题均为6分,共7题,所占分值为42分.选择题的特点是小巧,考查信息量大,内容具体,知识点覆盖面广.命题人员可以根据试卷的整体意图设置选项,对考生进行有目的的干扰;但无法侧重考查出考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