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2.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3.
钱海滨 《化学教育》1997,18(4):31-31
为了用实验现象证明氯化钱复热后再冷却至常温时的变化属于先分解再化合的化学变化,而不是先升华再凝毕的物理变化,建议对氯化钱的分解实验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4.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5.
过去认为,环氧树脂本身不因受热、阳光或氧的影响引起任何反应;有人取~#828树脂在150°加热二星期亦未发现有显著的变化和減低它对硬化剂的反应性能;甚至在更高的温度(200°)下经长时间受热也不发生任何变化。 最近等对环氧树脂的热破坏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研究,温度要高于240—250°才开始分解,温度愈高分解愈剧。在240°以下的受热情况没有进行研究,仅仅推论在低于此温度下只会从树脂中除去易挥发成分和溶于其中的少量气体。 本文对环氧树脂在240°以下受热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阎循智 《化学教育》1989,10(5):39-39
实验室里,给试管里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时,常常遇到试管炸裂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我们改用金属网套后,因扩大了受热面积,使试管能够均匀受热,就再也没有出现试管破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周鹏  谢吉麟 《化学教育》2002,23(1):40-41
NH4Cl的分解实验很容易与单质碘的升华现象相混淆。本方案改用恒温加热和各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2种气态产物,再使分解产生的2种气体相接近,观察冒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而与碘的升华和凝华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三甲基硅丙炔(TMSP) 和五甲基二硅丙炔(PMDSP) 的共聚物膜对O_2、N_2气体的透过行为。发现 TMSP-PMDSP共聚物膜对O_2、N_2气体的透过活化能为负值,透过系数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受热历程不同,气体在膜中的透过行为也不相同。膜两侧气体压差不同时,气体在膜中的透过系数亦发生变化。用氟化物HFBM对共聚物膜表面进行了化学改性,改性膜的P_(O_2)/PN_2值达到3.52。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的膨胀阻燃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  叶大铿 《化学通报》1995,(10):30-34,64
膨胀阻燃剂是无卤阻燃剂的一类。其受热时能生成膨松、有封闭小室结构的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抑制气体扩散效果。可以替代燃烧时放出烟雾大,并产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含卤阻燃剂。本文简述了聚丙烯膨胀阻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第二节原子一、教学目的:初步使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二、本课重点:1)原子的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微粒叫做原子。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三、检查学生知识:1)用分子论来解释水的蒸发或沸腾的现象。它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2)氧化汞受热分解是属於物理现象,还是属於化学现象?为什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