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ZnO与1,5-萘二磺酸在水溶液中反应,再加入含咪唑的甲醇溶液合成得到新颖的锌配位聚合物{[Zn(C10H6O6S2)(C3H4N2)2(H2O)]·2H2O}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其晶体结构.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a=0.85313(19)nm,b=1.0253(2)nm,c=1.3357(3)nm,α=100.653(2)°,β=100.135(3)°,γ=108.859(2)°,V=1.0511(4)nm3,Dc=1.712g·cm-3,Mr=541.85,Z=2,F(000)=556,μ=1.425mm-1.Zn离子通过磺酸基团形成桥联配位,进而构筑了二维(2D)的配聚物.层间通过水分子的氢键作用构成了有序的三维(3D)超分子结构.并运用Gaussian03W对配合物结构单元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分析,原子电荷分布及前线占据分子轨道组成很好地佐证了晶体结构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2.
水热条件下,在Cd/1,2,4-三氮唑(Htrz)/均苯四甲酸(btec)体系中得到新型配位聚合物[Cd(btec)_(0.5)(H_2O)_3]_n(化合物1).化合物1中,每个均苯四甲酸配体与4个Cd(Ⅱ)离子配位,形成二维层状配合物,层与层之间交错排列.从晶体结构可见,1,2,4-三氮唑没有出现在目标化合物中,对此合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4-三氮唑加入与否可对结晶质量产生影响.此外,还考察了合成过程中的反应物物料配比和反应溶剂的影响.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在359nm(λmax)处具有荧光吸收.  相似文献   

3.
Al(Ⅲ)-槲皮素配合物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天乐  严宝珍  胡高飞 《分析化学》2006,34(8):1125-1128
采用UV和IR分析手段,研究在甲醇溶剂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槲皮素(3,3,′4,′5,7-五羟基黄酮)与A l(Ⅲ)形成配合物的构型、反应配比及在配位反应过程中配体分子中各个配位点的配位能力大小及优先配位的顺序。实验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槲皮素与A l(Ⅲ)所形成配合物的反应配比为A l(Ⅲ)∶Q=1∶1,其配位点为3-羟基-4-酮,配位构型中心为A l(Ⅲ)与一个槲皮素分子形成五元环四配位的配合物。在中性介质中发生两步配位反应,第一步配位反应发生在3-羟基-4-酮配位点其反应配比为1∶2,配位构型为中心A l(Ⅲ)与两个槲皮素分子形成两个五元环之间四配位的配合物;第二步配位反应发生在3,′4′-二羟基配位点其反应配比为2∶1,两个A l(Ⅲ)离子分别在上述两个配位点与一个槲皮素分子形成五元环四配位构型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4.
袁琦  王先友 《化学研究》2006,17(4):24-27
2-氨基-5-硝基吡啶与Cu(CH3COO)2反应生成一个新的乙酸根桥联的双核铜配合物[Cu(CH3COO)2(C5H5N3O2)]2.2H2O.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一个吡啶环上N原子和四个乙酸根上O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其晶胞参数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0.834 5(8),b=2.001(2),c=0.808 1(8)nm,β=96.734(4)°,V=1.340(2)nm3,Z=2,Mr=657.37,Dc=1.629 g/cm3,F(000)=652,μ=1.663 mm-1,R1=0.060 4,wR2=0.126 4.电子吸收光谱在207 nm处有吸收;电子发射光谱在419 nm处有发射峰.并用IR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配合物[Cu(p-MBA)_2(phen)]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醋酸铜、对甲氧基苯甲酸(p-MBA)和邻菲咯啉(phen)为原料在甲醇中反应,合成了一个新的单核铜髤配合物Cu(p-MBA)2(phen),用元素分析和I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c,晶胞参数:a=1.26503(14)nm,b=0.95588(10)nm,c=1.02488(12)nm,β=105.723(2)°,V=1.1929(2)nm3,Z=2,Dc=1.520g·cm-3,R1[I2σ(I)]=0.0356,wR2[I2σ(I)]=0.0786。该化合物的晶体是由孤立的分子所组成,四配位的铜髤呈畸变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通过分子间弱的C-H…O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二维网状结构。对其结构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探讨了配合物的稳定性、分子轨道能量以及一些前沿分子轨道的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型双核Cu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平面双核Cu配合物 (deCu)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修饰电极在水溶液中对半胱氨酸和L_色氨酸的电催化作用 .悬汞电极循环伏安曲线示出 ,在 - 0 .5V和 - 0 .2 5V处显示的还原峰分别对应于配体和配合物中心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 .光谱电化学实验进一步表明 :电位价跃至 - 0 .75V时 ,在 4 40nm处出现Cu(Ⅱ )向低价铜的电子跃迁吸收峰 ,而紫外光谱在 2 70和 2 80nm两处出现的吸收峰红移 ,这可能是因为配合物分子氧桥联发生配位形成大偶合体系所致 .利用循环伏安法制备deCu/GC和deCu/石墨碳修饰电极 ,实验表明 ,该修饰电极修饰膜的氧 /还反应为 2电子 2质子过程 ,并对半胱氨酸和L_色氨酸等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BBPY)和2,6-吡啶二羧酸(DPA)的锌髤配合物[Zn(BBPY)(DPA)].H2O(1)及镍髤配合物[Ni(BBPY)2]SO4(2)。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6945(12)nm,b=1.2721(9)nm,c=1.0658(7)nm,β=92.506(12)°。配体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2,6-吡啶二羧酸中的1个氮和2个羧基氧原子与锌髤配位,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也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735(8)nm,b=1.3838(8)nm,c=2.0270(11)nm,β=106.133(10)°。配体中每个2,6-二(2-苯并咪唑基)吡啶中的3个氮原子与镍髤配位,也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合物1在428.9 nm(λmax)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8.
以碘化汞为原料,分别与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1),4-氨基-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2)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反应,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Hg(Ⅱ)配聚物{[Hg2I4(4-bpt)2]·3DMF}n(1),{[Hg2I4(L2)]·DMF}n(2)。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聚物1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相邻汞离子通过分别与L1的2个端基N原子配位,桥连形成了一维zig-zag链结构,碘离子占据配位四面体的剩余两配位点,配聚物1的一维链平行于bc平面。配合物2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分别与L2的一个吡啶N原子和3个碘离子配位,其中2个碘离子充当桥联配体将相邻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Hg-I-Hg-I-的zig-zag链,相邻的-Hg-I-Hg-I-链进一步通过作为双齿配体的L2连接,形成一独特的一维双链梯状聚合物,配聚物2一维链平行于a方向。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聚物1在383.7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而配聚物2在299.7 nm和376.5 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9.
以碘化汞为原料,分别与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1),4-氨基-3,5-二(4-吡啶基)-1,2,4-三唑(L2)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反应,合成了2个一维链状Hg(Ⅱ)配聚物{[Hg2I4(4-bpt)2]·3DMF}n(1),{[Hg2I4(L2)]·DMF}n(2)。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配聚物1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相邻汞离子通过分别与L1的2个端基N原子配位,桥连形成了一维zig-zag链结构,碘离子占据配位四面体的剩余两配位点,配聚物1的一维链平行于bc平面。配合物2中汞离子位于扭曲的配位四面体中心,分别与L2的一个吡啶N原子和3个碘离子配位,其中2个碘离子充当桥联配体将相邻汞离子连接,形成了一维-Hg-I-Hg-I-的zig-zag链,相邻的-Hg-I-Hg-I-链进一步通过作为双齿配体的L2连接,形成一独特的一维双链梯状聚合物,配聚物2一维链平行于a方向。室温固态荧光测试显示,配聚物1在383.7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而配聚物2在299.7 nm和376.5 nm处具有强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张华  徐孝武  吴芳英 《无机化学学报》2013,29(11):2394-2398
合成了2,4-二(2-噻吩乙烯基)-6-(4′-N,N-二甲氨基苯乙烯基)-1,3,5-均三嗪(2)并鉴定了其结构。在乙腈-水混合介质中,化合物2在355和416 nm处呈现双吸收峰,加入Cu2+,Hg2+和Fe3+后,均在520 nm附近形成新的吸收峰。化合物2与Cu2+、Hg2+和Fe3+均形成1∶1型配合物,其结合常数分别为1.9×105L·mol-1,6.6×103L·mol-1,2.7×103L·mol-1。对照化合物4与金属离子的光谱响应与化合物2相似,仅吸收峰的位置不同。因此,可认为化合物2和4中三嗪环中的N和噻吩环中的S与Cu2+、Hg2+和Fe3+共同配位形成了稳定的金属配合物。  相似文献   

11.
胞嘧啶稀土配合物的振动光谱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水体系中首次合成三种胞嘧啶稀土配合物Ln(Cyt)2(NO3)3(Ln=La, Ce, Gd)。振动光谱的实验频谱分析以及SAS值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 表明该系列配合物以两个胞嘧啶分子在N(3)和C(2)=O(1)位同稀土配位, 两个硝酸根双齿配位, 形成八配位稀土配合物, 属C2h分子点群。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不同的异羟肟酸为配体,合成了3个氧钒(Ⅳ)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1H NNR,^13C NMR,^51V NMR)、电子顺磁共振和电子吸收光谱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分别在不同的羟基醇中以氧钒(Ⅳ)配合物阱BHAOV为基础,合成了2个含烷氧基的五价氧钒(Ⅴ)化合物.在吡啶中合成了含吡啶的六配位氧钒(Ⅳ)配合物阱BHAOV(PY),Ⅴ占据第6位置S原子,可使其不被氧原子进攻而氧化,要使Ⅴ内层发生氧化,在四价钒上至少有一个空的配位位点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还研究了BHAOV在乙腈中的配位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用水热法合成了3,5-二氨基苯甲酸与Nd(Ⅲ)的配合物Nd(C7H7N2O2)3(H2O)3(1),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表征。1为单核结构,属六方晶系,R3空间群,晶胞参数:a=1.887 29(18)nm,b=1.887 29(18)nm,c=0.603 53(12)nm,β=90,°γ=120°,V=1.861 7(4)nm3,Z=3,μ=2.154 mm-1,Dc=1.744 g.cm-3,R1=0.014 3,wR2=0.033 2。1中Nd(Ⅲ)与来自3个3,5-二氨基苯甲酸的6个氧原子及3个配位水的氧原子进行配位,形成9配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β-榄香烯及其银离子配合物的紫外及圆二色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β-榄香烯及其银离子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圆二色性,研究络合前后光谱特征峰的变化,并用分子轨道理论对β-榄香烯银离子的配位键的形成作出解释.结果表明:β-榄香烯与银离子能形成π配合物,形成配位化合物后,其紫外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峰红移(213 nm→252 nm)及圆二色性发生变化.从紫外光谱来看,β-榄香烯与硝酸银形成π配合物.  相似文献   

15.
4-甲基-6-羟基嘧啶与硝酸钴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Co(C~5H~6N~2O)~2(H~2O)~4]·(NO~3)~2。该化合物的结构已测定,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853(4)nm,b=0.7601(5)nm,c=0.6539(13)nm,β=100.93(3)°,Z=2,最终偏离因子R=0.053。每一个结构单元中Co原子与两个4-甲基-6-羟基嘧啶和四个水分子配位,配位的水又通过氢键与硝酸根结合,同时嘧啶环上的羟基又与相邻结构单元中的嘧啶环上的未配位的N形成氢键,因而就形成了二维网状的超分子化合物。我们采用PM3半经验法计算表明配体4-甲基-6-羟基嘧啶中两个N原子的净电荷分布不同,因而配位能力不同,只有处在羟基邻位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6.
[Cu(Phen)_3][DTB]·6H_2O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螯合配体1,10-邻菲咯啉(Phen)与2,2′-二硫代二苯甲酸(H2DTB)的钠盐及氢氧化铜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配合物[Cu(Phen)3][DTB].6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822(2)nm,b=3.053(4)nm,c=2.016(3)nm,α=90°,β=106.28(4)°,γ=90°,Z=8,V=10.762(25)nm3,Dc=1.255 g/cm3,Mr=1016.57.该配合物晶体结构由配阳离子[Cu(Phen)3]2+和未配位的反荷阴离子[DTB]2-和晶格水分子组成.每个Cu(Ⅱ)原子与来自三个Phen的6个N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单元.  相似文献   

17.
4-甲基-6-羟基嘧啶与硝酸钴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得氢键连接的超分子配合物[Co(C~5H~6N~2O)~2(H~2O)~4]·(NO~3)~2。该化合物的结构已测定,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853(4)nm,b=0.7601(5)nm,c=0.6539(13)nm,β=100.93(3)°,Z=2,最终偏离因子R=0.053。每一个结构单元中Co原子与两个4-甲基-6-羟基嘧啶和四个水分子配位,配位的水又通过氢键与硝酸根结合,同时嘧啶环上的羟基又与相邻结构单元中的嘧啶环上的未配位的N形成氢键,因而就形成了二维网状的超分子化合物。我们采用PM3半经验法计算表明配体4-甲基-6-羟基嘧啶中两个N原子的净电荷分布不同,因而配位能力不同,只有处在羟基邻位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溶剂热方法,用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meophtpy)与NiSO4.7H2O、NaClO4反应,合成了标题配合物[Ni(meophtpy)2].(ClO4)2,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镍原子与2个4′-对甲氧基苯基三联吡啶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35.5、278.5、342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吸收峰,在396 nm显示了三联吡啶的特征荧光发射峰。根据循环伏安法分析其电化学性质,该配合物在-0.82 V有一个Ni2+的标准还原峰。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铜(Ⅰ)配合物[Cu_2(bpe)(2,2’-bipyridine)_2(PCHO)_2](BF_4)_2(1),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1是双核铜(Ⅰ)化合物,每个Cu+中心以N3P模式进行配位,形成扭曲四面体构型;π…π相互作用导致一维和二维π堆积结构的形成。DOS和PDOS研究显示,配合物的HOMO轨道主要与中心Cu+、2-二苯基膦苯甲醛和2,2’-联吡啶有关;LUMO轨道主要与1,2-二(4-吡啶基)乙烯有关。DFT计算显示能带宽度为1.64eV。此外,配合物1在365nm有紫外吸收峰,归属为dπ-π*吸收;在508nm有荧光发射峰,归属为MLCT跃迁。CCDC:1412208。  相似文献   

20.
<正>Angew.Chem.Int.Ed.2015,54,12640~12644低配位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在小分子活化和单分子磁性方面的潜在价值而获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知金属配合物的最低配位数是两配位,其中金属-配体多为σ-单键.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亮课题组采用大位阻的氮杂环卡宾和大位阻芳基亚胺基为配体实现了两配位钴-亚胺基配合物的合成.该配合物是首例含钴-主族元素多重键的两配位配合物.单晶X射线衍射、核磁氢谱、溶液相磁矩、理论计算等表明化合物自旋基态S=3/2.这一高自旋低配位钴亚胺基配合物可与一氧化碳作用发生乃春转移反应生成异氰酸酯,与乙烯反应生成乙醛亚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