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弱碱性介质中氯离子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循环伏安法、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电化学阻抗谱法以及现场椭圆偏光法研究了在弱碱性介质中添加Cl-对铜电极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Cl-的加入能加剧铜电极的腐蚀,使腐蚀电流以及现场椭圆偏振参数Δ的变化范围都增大1个数量级, Cl-对Cu2O的掺杂将使铜电极的表面膜变得疏松,膜的耐蚀性变差.椭圆偏光实验不仅与电化学和能谱实验的结果一致,而且还能定性地、清楚地分辨出铜电极腐蚀过程中Cu2O的生成、Cl-对Cu2O的掺杂、CuO的生成等不同阶段;同时,利用恰当的模型还能定量地确定各个阶段铜电极表面膜的组成、厚度的变化,从而为研究铜电极的腐蚀与防护机理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纳米TiO2电极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电极;电催化;纳米TiO2电极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法;循环方波伏安法  相似文献   

3.
磷脱氧铜和不锈钢在醋酸介质中腐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荣宗  孙占梅 《电化学》1996,2(3):332-337
应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法研究磷脱氧铜和SW-206不锈钢在醋酸介质中腐蚀行为及过程的控制特征,比较介质温度,浓度及溶解氧对这两种金属在醋酸中腐行为的影响,分析其原因所在,为石油化工中的醋酸设备的正确选材及有效防腐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质子惰性介质中硝基苯在铂微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 以铂微盘电极为工作电极, 铂片为辅助电极, 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研究了硝基苯在含有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电解质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有机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并探讨了扫描速度和底物浓度等因素对硝基苯电化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反应属扩散控制的准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5.
朱永春 Cla.  RHJ 《电化学》1995,1(4):427-431
循环伏安量热法研究了欠电位沉积条件下,铜在LiClO4溶液中,铂电极上的电沉积过程,循环伏安热谱图和循环伏安微分热谱图表明,铜离子的电沉积为-放热过程,其中铜-铂(层)相互作用能为-3227.0kJ/mol.沉积铅的电氧化包括了吸热的活性和放热的氧化两个过程,活化过程的焓变为747.0kJ/mol,氧化过程的焓变为-189.9kJ/mol,与热力学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6.
水介质中吡咯的电化学聚合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扫描电位上限对循环伏安法制备聚吡咯膜性能的影响,吡咯在水溶液中于玻碳电极表面化学聚合的起始电位为0.58V,在聚吡咯(Ppy)修饰电极表面聚合的起始电位为0.55V,当聚合电位上限在0.80V以上时,Ppy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变差,同时,氧化电位过高将导致Ppy膜导电性能下降;研究了聚合介质对循环伏安法制备导电聚吡咯膜的影响,实时观察了吡咯(Py)聚合过程溶液中质子含量的动态变化,发现Py聚合伴随有质掺杂←→释放过程;结合Ppy膜的元素分析、ESR分析和IR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水介质中电化学聚合高导电性聚吡咯膜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腐蚀是材料在各种环境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和变质 ,遍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工业发达国家的调查 ,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 4% ,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二百亿元。因此 ,对金属防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使用各种防护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在腐蚀介质中添加某些化学药品 ,即所谓缓蚀剂。缓蚀剂的研究一直是个十分活跃的领域 ,尤其是随着分析方法、分子结构理论的发展 ,对缓蚀剂的缓蚀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目前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增强喇曼散射技…  相似文献   

8.
CO2在铜电极上的电还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温常压下的MeCN, DMF和DMSO等3种有机溶剂中的CO2的电还原反应行为进行了研究, 求得了传递系数和扩散系数, 并证明了在MeCN, DMF和DMSO中, CO2的还原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王桂芬  朴元哲 《分析化学》1998,26(12):1490-1493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对多菌灵在破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进行了研究。在pH=9.0的2mol/L NH3-NH4Cl底液中,对其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发现于0.61V(vs.Ag/AgCl)产生一灵敏的氧化峰。微分脉冲伏安法殉菌灵的检测限为4×10^-8mol/L。多菌灵的浓度在5.0×10^-7 ̄1.0×10^-5mol/L间与微分脉冲伏安峰电流呈线性关系(r=0.9942)。对于1×  相似文献   

11.
肌红蛋白在聚天青A薄膜修饰电极上电极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绍俊  褚庆辉 《化学学报》1992,50(6):589-593
本文采用电聚合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聚天青A(AZA)薄膜修饰电极。利用现场光透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肌红蛋白于聚AZA薄膜修饰铂网光透电极上的准可逆异相电子传递过程, 给出了电极反应的热力学参数。X光电子能谱表面分析表明肌红蛋白于修饰电极表面存在吸附。用现场循环电位吸收和循环伏安法解析了肌红蛋白于膜电极上的伏安响应, 提出了肌红蛋白于聚AZA薄膜修饰电极上的异相电子传递过程机理。  相似文献   

12.
何建波  李学良  林建新 《化学学报》1997,55(11):1103-1107
采用特定的电势扫描程序测出了浓碱溶液中Cu(I)阳极产物的多重还原电流峰。根据各峰之间转化或竞争的关系, 提出了亚铜氧化物的吸附成相和溶解沉淀两种途径共存的形成机理。为确定各阴极峰的归属, 本文采用了将阴极电流峰与XRD和XPS特征峰进行半定量对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旋转圆盘电极法研究了激光照射下铜的电沉积过程。证明激光照射引起电极界面微区温度升高, 使平衡电位正移, 交换电流i~o和电荷传递系数α均增大, 剧烈的微区搅拌提高了极限扩散电流。这些变化都加快了电沉积速度, 使高速局部电镀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朱永春  董绍俊 《化学学报》1990,48(6):534-539
本文首次用长光程光透薄层电解池, 以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茜素红S在酸性溶液中于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发现在1.00-0.60V电位范围内存在三个电化学反应过程和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并根据电化学和光谱数据, 提出了电极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电化学预处理玻炭电极上的电催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纪华民  汪尔康 《化学学报》1989,47(9):867-872
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计时库仑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了恒电流法电化学预处理玻炭电极上的表面性质及其对抗坏血酸、儿茶酚和对苯二酚的电催化效应。讨论了电催化机理, 证明电极表面吸附及表面功能团的催化是发生电催化的主要原因。儿茶酚、对苯二酚和抗坏血酸的混合物的预处理电极上的波峰明显分开, 有可能应用于儿茶酚和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6.
吴浩青  李永舫 《化学学报》2001,59(6):871-876
嵌入电极反应的循环伏安图一般具有氧化峰和还原峰间距很大的特点,并且往往要求采用非常低的电位扫描速度。本研究基于嵌入电极反应的热力学方程和电荷传递动力学方程,对其循环伏安曲线进行了理论处理,讨论了嵌入电极反应热力学参数b,动力学参数D和k,电位扫描速度u,及电极和溶液电阻对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解释了实验得到的嵌入电极反应循环伏安曲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现场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电化学方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铂电析上苯和苯磺酸的吸附定向。对于苯/铂势系, 电势在-0.6至0.0V(相对饱和甘汞电极)内, 苯主要以垂直方式吸附; 在0.0至0.8V内则主要以平躺方式吸附。对于苯磺酸/铂体系,电势在-0.4V至0.0V内, 苯磺酸分子中的苯环主要呈垂直吸附且SO~3H基团远离电极表面; 在0.0至1.0V内则主要以倾斜平躺方式吸附, SO~3H基团通过其中的两个氧原子吸附于电极表面上。  相似文献   

18.
核黄素电化学还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本体电解、荧光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等技术对核黄素电化学还原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DMSO溶液中,核黄素以质子化和非质子化两种形式存在,它们的还原电位分别是-0.78和-1.05(vs.SEC)。两种形式的核黄素都可在汞电极上得到一个电子,生成相应的自由基。自由基的g值分别为2.005和2.002。对质子化式的自由基的ESR超精细谱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核黄素可能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19.
董绍俊  金哲 《化学学报》1989,47(9):922-925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1:12磷钼杂多阴离子(PMo12)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行为, 发现PMo12膜强烈地吸附在玻璃碳电极表面, 溶液氢离子在PMo12膜改性电极的电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其它阴离子不参与这一过程, 在循环伏安法扫描过程中PMo12膜改性电极的稳定性很好。  相似文献   

20.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FTIR反射光谱方法, 研究了丙三醇在Pt电极上的氧化过程。结果指出, 丙三醇的氧化是一个复杂的表面过程。其间包括脱水、吸附、解离等步骤。根据CV和红外实验数据, 本文提出了Pt电极上丙三醇解离吸附的表面反应机理和不同电位下丙三醇氧化的分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