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燊 《力学与实践》2007,29(4):75-76
讨论一般力矩分配法的适用条件. 当研究多种单元和复杂单元,提供必要的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后,结点无侧移条件可适当放宽,成为广义的力矩分配法,但已不是工程师所需的手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多跨连续梁为单元参与力矩分配法的设想,导出了任意跨连续梁的杆端转动刚度和结点处弯矩传递系数的递推计算式,使得设想能够实施.改变了传统力矩分配法的渐近解法,只需一次性分配就可求得精确解.  相似文献   

3.
多功能力矩分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新的力矩分配思想,将角位移和线位移综合考虑,使力矩分配法能直接应用于有侧移结构,且在计算内力的同时还能计算结构的位移,使力矩分配法具有多功能. 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正确、简单,有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连续梁的多结点力矩分配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连续梁在结点力偶荷载作用下柔度矩阵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结点力矩分配法. 对于一个承受任意荷载的$N$个结点的连续梁,该方法同时松开多个结点,通过迭代获得各结点转角值,然后利用杆件的转角位移方程就可获得杆端弯矩的值.该方法综合了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的优点,较传统力矩分配法可显著减少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以力矩分配法为基础,探索了对称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为了克服对称结构计算时通常方法所产生的不便,提出了新的力矩分配概念,找出了新的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应用改进的力矩分配法,对对称结构进行了计算,算例表明该方法简化了计算,加快了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6.
1.数学模型和程序功能 本程序中求弯矩分配值的数学模型,取自笔者提出的《连续梁弯矩分配值直接计算法》。该法因其弯矩分配值系按公式直接算出,所以和一般弯矩分配法及一次分配法相比,可大量减少四则运算次数。又因求分配值的是直接表达式,编制电算程序也易实现。 程序用BASIC语言,1983年起应用于加8K RAM模块的SHARP PC-1500袖珍计算机上。可作在恒载和有活荷载作用下(按最不利组合)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计算。计算  相似文献   

7.
刘天一  陈素文 《力学与实践》2014,36(2):207-209,206
为了提高弯矩分配法的计算速度和精度,将弯矩分配传递的过程视为多个等比数列的运算过程. 在第一轮弯矩分配与传递结束后,可得出各个等比数列的首项和公比,并利用等比数列公式直接求和求得精确解.提出了含有3 个分配点结构的弯矩分配公式法,在弯矩传递中采用双向传递,并通过等比数列公式求精确解.以结构、载荷均不对称的两跨刚架为例,将手算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求解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蒋中祥 《力学与实践》2014,36(6):793-795
在实际工程中被淘汰的方法,在教学中被淘汰只是迟早的问题,"弯矩分配法" 就面临这样的处境. 该文以"弯矩分配法" 的数学基础为视角,讨论该法在教材中的去、留问题,供教师,特别是《结构力学》教材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时权的最优分配原则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4  
对多个同类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融合时多采用和权平均法,权的分配对融合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作利用多元统计理论分析了权的分配对融合精度的影响,推导出了权的最优分配原则,并采用多个陀螺仪对某一旋转角速度的实际测量进行了仿真,实验证实这种权的分配原则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与力矩分配法经典模型类似的水池势能模型, 分析了二者在适用性、渐进性、
收敛性、分配步骤、收敛速度等方面的相似性, 引入类比方法论证二者在力学原理上的相通
性. 该模型形象、生动,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力矩分配法的原理、特性和解题技巧, 对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益.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力矩分配法的基础上,将渐进的计算过程转化为方程组的求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矩分配法的分析思路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该方法所得到的方程与矩阵位移法所得方程形式相同,但未知量完全不同,方程的推导过程更简洁且易于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对矩阵位移法分析思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任意荷载作用下具有封闭杆件的刚架给出用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表示的精确解。刚架用变矩分配法求解时,将各结点用假设的刚臂固定,求得任意荷载引起的固端弯矩,然后求得结点不平衡力矩,从而将求任意荷载作用的问题转化为求任意的结点不平衡力矩作用的问题。用弯矩分配法求解时,将杆端弯矩,表示为无穷多次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之和,其表达式为公比小于1的无穷等比级数的和,为方便地求得该和的表达式,从而求得任意荷载作用下刚架结构的精确解。文中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3.
潘立宙 《力学学报》1957,1(2):205-232
关于均佈或中心集中载荷下圆薄板的大撓度平衡問題,已經有好几位学者用不同方法处理过。但用攝动法來处理时,不但計算比较簡單,并且得到的結果合乎实用。文蓀的攝动法选擇載荷为参数,解答的适用范圍小;钱偉長教授的攝动法选擇中心撓度为参数,得到的解答适用范圍大,并且和实驗的結果相符合。錢偉長教授的攝动法要比文蓀的攝动法來得高明。近几年來,錢偉长教授,胡海昌同志,叶开沅同志都采用撓皮为参数的攝动法解决了各种圓板的大撓度平衡問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限元法的面接触摩擦热流分配系数反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有限元基础,利用红外测温-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热电偶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反推得出摩擦副热流分配系数,分析了不同摩擦副材料、表面接触状况、散热条件对摩擦副热流分配系数的影响.分析表明:反推热流法为热流分配系数的计算提供了1个可行的方案;当摩擦副材料具有较好的减摩、抗黏着特性时,摩擦副运行稳定,摩擦副动态热流分配系数随时间变化平缓;摩擦副表面接触状况和散热条件对热流分配系数有明显的影响,利用本文提出的修正系数,可对理论公式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5.
在解析小於三次靜不定的單空剛構時,由於變形諧調條件中,靜不定彎矩的關係式與直柱偏心受壓中應力的關係式形式相似,常可利用在材料力學中已熟悉的偏心受壓柱公式來幫助解析,這就叫做柱比分析法。方法簡明,不易錯誤,為計算上很便利的方法之一。 由許多單空剛構組合起來的多空剛構的靜不定次數大於三,解析即比較繁雜,不能直接採用柱比法。通常可採用彎矩分配法,而僅用柱比法來求出各個桿件的各種常數,如傳遞係数、分配係數等,供分配法运算之用。 本文將柱比法予以推廣,使能應用到多空剛搆的解析。方法系将每一“空”看成一個柱,研究相鄰两“空”间共同桿件的影响,進而修正柱上所负担的荷重。求得每一個空的修正荷重後,计算即与一般的柱比法相同。  相似文献   

16.
卞学鐄教授生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卞学鐄博士是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学者.《力学与实践》向广大力学工作者专文介绍卞教授的生平,实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笔者有机会为此效绵薄之力,也深感荣幸.  相似文献   

17.
谈镐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1991年12月1日是他75岁寿辰.在此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衷心祝愿他生日愉快,健康长寿。谈教授于1916年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十分聪慧、好学.1935年以第一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1949年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航空、数学、力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康乃尔大学,诺脱顿大学,依州理工大学教授,1956年晋升为终身教授,1957年创办高等热工研究所,并任所长;曾任海军部特邀顾问.1965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  相似文献   

18.
?????? 《力学与实践》1991,13(5):70-71
<正> 谈镐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1991年12月1日是他75岁寿辰.在此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衷心祝愿他生日愉快,健康长寿。谈教授于1916年出生在江苏省吴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十分聪慧、好学.1935年以第一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1949年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航空、数学、力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过康乃尔大学,诺脱顿大学,依州理工大学教授,1956年晋升为终身教授,1957年创办高等热工研究所,并任所长;曾任海军部特邀顾问.1965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混合型有限元双向分配法得到有侧移刚架的数值解。文中给出了计算机程序,具有占用内存少、收敛快等特点。文末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20.
吴昊 《力学与实践》2023,45(6):1414-1419

针对多结点力矩分配法轮流放松结点只能获得渐近解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将分配结点分层并按顺序放松、相邻结点不同时放松、放松后不重新固定的放松策略,即从远端只与基础相连的结点开始将其划分为若干层,按照同层相邻分配结点逐个或间隔放松的原则由外层向内层逐层移除结点约束,引入弹性支座模拟相邻杆件的转动约束作用,通过推导远端转动弹性支承等直杆弯矩形常数,确保结点放松时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已知或可计算,结果表明,按顺序逐层移除约束的放松约束方式一方面各分配弯矩能够直接或通过已放松结点向支座传递,其中,向放松结点传递的弯矩通过结点协调变形依次向远端传递直至支座,而不产生新的不平衡力矩,从而快速消除结点不平衡力矩,结果精确;另一方面各分配结点只经历一轮完整力矩分配与连续传递过程即恢复至最终变形位置,计算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