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现代物理知识》五卷三期张侣州同志的“如何学习高中物理中现代物理知识”’一文和五卷六期中“编读之间”栏“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一文,有些不同看法,今提出与大家讨论。 张文中说:“学习现代物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基本观点。比如,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从而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缺乏科学严谨性,这里“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虽然是认为对客观物质进行结构层次的分割(分解),从层次上和时间上将无穷无尽,永无止境。这种观点,无论从哲学上看,还是从物理学角度看,都没有被完全证实,并且人们恐怕难以看到它会有被完全证实的那一天,从哲学上看,稍加逻辑分析就不难看出,如果认定它“终有一天会被完全证实”,那就会陷入悖论:既然“无限可分”,怎么会有最终证实那一天?显然这是现阶段的一种哲学信仰,一种预言,从物理学角度看,人们迄今作出的发现只是打破了原来认为“物质分割到‘原于’、‘基本粒子’不可再分”的保守观点,吻合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尚未看到是否有分割极限,并不能无限外推以偏盖全说成是完全证明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哲学信仰与物理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刊五卷三期《中学物理辅导》栏目,发表了张侣州同志的《如何学习高中物理中现代物理知识》一文,其中谈到“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该文说,“学习现代物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基本观点.比如,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从而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河北师大物理系杨大卫副教授6月15日给本刊主编吴水清来信认为:张侣州同志的提法,“是一种哲学信仰,其正确性并未最后得到自然科学的观测与实验的证实”.事实是否如此?  相似文献   

3.
李桂福 《大学物理》2000,19(11):48-49
本书主要记录了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阿祚庥院士在1987~1999年间所参与的有关现代物理学哲学问题讨论的三场论战.其核心问题是:1) 宇宙的演化是否"无中生有";2) 粒子是否可分,物质是否无限可分;3) 量子力学是否证实了主客观不可分的统一.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来是典型的学术问题,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中的很多人本来是由于学术上持有不同意见,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提出,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作者的第一场论战主要对手是方励之教授,主题是:唯物主义是否适用于宇宙论的研究?从表面上看来,所争论的哲学问题,是什么"没有时间的存在","时间未必是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存在是否非要有形式不可"等抽象性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而基本的问题是"宇宙能否创生","物质能否无中生有"等涉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仑 《物理学报》1975,24(4):237-243
热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还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这本来是物理学史上经过长期争论并已经解决的问题。但是,近来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热是“一种辐射的物质”,即“辐射热”,它和光没有本质区别。并且说: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因此,对这个老问题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一尺之棰,月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公孙龙的著名立论。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检验这个立论。这个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也给近代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要了解物质的微观运动,就要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及各层次的粒子运动。众所周知,实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到目前为止,化学上已发现109种元素,数千种同位素。而原子呢,在化学反应里是不能再分的颗粒,但在物理学里,却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转的带负电的若干电子所组成。  相似文献   

6.
研究近代物理学靠抽象思维,是不容置疑的。那么,是否也要进行形象思维,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形象思维在古代的物理学思想中早已有之。公孙龙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的著名论断,肯定了物质是无限可分  相似文献   

7.
在经典力学中,牛顿提出了所谓“超距作用”,认为物质的运动速度可以无限地提高以至达到无限大,因而远距离物体之间可以不化费任何时间而进行信息传递.根据这种观点,物质的运动只经历空间而不经历时间,时空是互相割裂的,时空和物质运动也是互相割裂的. “超距作用”在科学上和哲学上造成了很大的问题.二十世纪初期,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学说,他在整个物理学领域取消了“超距作用”.这一点,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也是当时物理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爱因斯坦在取消无限大速度的同时却宣称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下同)是宇苗…  相似文献   

8.
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是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代物理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以海森堡等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虽然对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哲学上却有明显的实证论倾向.他们歪曲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提出了主客观原则上不可分、微观现象不存在因果性等实证论观点.海森堡十分关心物理学的哲学问题,在这方面发表过许多文章、讲话和著作.为了向一般读者宣扬“哥本哈根精神”,海森堡的《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于1958—1959年间分别用英、德文在…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关于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问,是人们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以粒子物理学为例,谈谈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千百年来,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这样的问题:我们周围的物质,从天上的星星到海边的沙粒,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如果人们尝试把它们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分割下去,将会出现什么情况?是无限可分,还是存在最小成分?若是后者,物质的最小成分究竟是什么?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是由许多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个颗粒组成的,这种颗粒称为“原子”.  相似文献   

10.
牛顿曾写道:“从本质上讲,绝对空间是与任何外界物体都无关的,它永远是同一的,固定不动的……”,“绝对的、真空的、数学的时间本身,不论有无其它任何客体。永远均匀不断地流逝着.”在牛顿看来,空间和时间(以后称时空)是独立于运动着的物质而存在的,即使把物质全部移走,时空依然如故.时空好比演戏的舞台,戏演完了,舞台仍在那里.狭义相对论指出了空间和时间的内在联系,但仍然未表明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广义相对论对牛顿的时空观提出了更深刻的挑战.爱因斯坦写道:“设想一件本身起作用而不能承受作用的事物(时空连续区域)…  相似文献   

11.
质量和能量是客观物质两个最基本的属性.质量是从“量的规定性”方面表现着物质的客观存在;能量是从“运动”方面表现着物质的客观存在.人类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总结出两条最重要、最基本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这两条定律在哲学上概括为“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两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原理.此外,由于任何类型的物质,都同时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在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以物质为基础的内在联系,这就是质能联系定津:E=mc2.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物质和运动是永远不可分离的.“自然界中既不存在没有运动的实物,也不存在没有实…  相似文献   

12.
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 毛主席教导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2)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按照这个观点去认识物质结构,就要肯定每一层次的物质都由两种不同的对立面所组成.如此不断分析下去,物质就呈现出层次性的结构.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从大的方面说,在太阳系外面有千千万万个太阳,在银河系外面还有千千万万个银河系,它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从小的方面说,也是无穷无尽的.伟大领釉毛主席更明确指出:“你看在原子里头,就充满矛盾的统一.有原子核和电子两个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有限空间里可不可以有量子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洪 《光子学报》1999,28(2):118-119
在文献1里,李春芳等人讨论一维无限深方势阱中粒子动量分布问题的出发点是所谓“量子力学的整体性概念”,而所得到的结论则是:“Landau和Lifshitz的结果是正确的,Pauli的结果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有必要指出,上述出发点和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物质和运动不灭原理是现代科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斗争的结晶.物质和物质的运动不会消灭,也不会从“无”中产生,只能转化.这种原理在古代哲学中早已有了思想萌芽,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记载,闪烁着光辉,为现代科学原理的形成做了准备.人类对物质和运动不灭原理的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曲折的过程,必须同形形色色的物质和运动消灭论、“无中生有”论等唯心主义观点作坚决的斗争.我国古代,在广大劳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对物质和运动不灭思想进行过多次总结,认识水平也逐步提高.这篇文章将较系统地论述物质和运动不灭思…  相似文献   

15.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量,也是物质的一个根本属性.很显然,讨论质量问题不能仅就物理学而言,必须结合哲学来考察. 一、质量定义为“物质的量” 是有确定意义的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第一条定义是:“物质的量是用密度和体积一起来量度的.”并加注释说:“空气的密度加倍,体积加倍,它的量就增加四倍;体积加三倍,它的量就增加六倍.”[1]既然密度和体积的乘积等于质量,因此,这个定义实际是说,“物质的量”是用质量来量度的.在牛顿力学体系中,质量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毫无疑问,牛顿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理解“物质的量”的.他认…  相似文献   

16.
在物现学所研究的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中,机械运动形式是最低级、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但是它构成一切而级运动形式的基础.因此,批判机械运动问题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十七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自然观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支配下的自然科学家,“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1),去研究机械运动问题.这就形成了形而上学臼然观对“古典力学”的统治.这种统治主要表现为“外因论”.这种“外因论”将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不…  相似文献   

17.
 小平同志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老一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关心基础科学研究,也都很关注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毛泽东主席曾从哲学的高度,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了“一分为二”和“无限可分”的论断。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实力还很弱,但仍投入巨资并派专家参加了设在前苏联杜布纳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核子研究所的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专家从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撤回。  相似文献   

18.
海森堡是现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现代物理学中有一定的贡献.但他在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时,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陷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泥潭。《物理学与哲学》一书是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书中宣扬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识,宣称辩证唯物主义“过时了”.这里我们就书中的一些哲学观点试作分析和批判.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地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9月23日解放日报社论中更具体地对教师们提出了要求,“……教师不能闭着眼睛教,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查学习情况,研究学习规律性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这说明了过去关起门来在书堆子里备课的方法是主观的,不能适应客观的需要。应拜工农为师,学习工农业生产技术。还应征求并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及要求,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合一”。为此,教师就应该“开门备课”。现在我将个人在这方面试行过的几点体会写在下面,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运动的量度──功》这篇论文,是恩格斯大约在1880或1881年写的,是《运动的基本形式》的续篇。文中结合对于欧洲科学发展史中关于“运动的量度”的争论的考察,运用辩证的思维,不仅正确地解决了机械运动的两种量度的问题,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与运动形式的转化密切联系着的物理概念“功”的本质意义。通过对于这些物理问题的分析,恩格斯进一步批判了一些自然科学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以及蔑视辩证思维的错误思想。 一、关于运动量度的历史争论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在生产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在欧洲有了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