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CH4/CO2混合气体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分离过程, 分析了3 种纳米孔功能化修饰(N/H 修饰、全H修饰和N/―CH3修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规律. 模拟结果表明气体分子会在石墨烯表面形成吸附层, CO2分子的吸附强度高于CH4分子. 纳米孔的功能化修饰不仅减小了纳米孔的可渗透面积, 还通过影响纳米孔边缘原子的电荷分布提高了气体分子的吸附强度, 进而影响了混合气体分子在多孔石墨烯分离膜中的渗透性和选择性. CO2分子在多孔石墨烯中的渗透率能达到106 GPU (1 GPU=3.35×10-10 mol·s-1·m-2·Pa-1), 远远高于传统的聚合物分离膜. 研究表明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在天然气处理、CO2捕获等工业气体分离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过渡金属离子对TiO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二过渡系列金属离子对TiO2 膜的修饰作用比第一过渡系列金属离子的修饰作用更加明显;第二、六副族的金属离子对TiO2 膜的修饰效果较好.通过X射线衍射(XRD)、电镜分析 (SEM)、光电能谱分析 (XPS)及差热分析 (DTA)对催化剂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 的晶型为锐钛矿型,粒子半径为 32.58nm.  相似文献   

3.
王学伟  韦奇  洪志发  李群艳  聂祚仁 《化学学报》2012,70(24):2529-2535
以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FPTMS)和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前驱体, 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酸性条件下制备三氟丙基修饰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材料, 并深入研究三氟丙基修饰对溶胶粒径和疏水性能的影响以及膜材料的氢气渗透分离性能和长期水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三氟丙基已成功修饰到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材料中, 且随着TFPTMS修饰量的增加, 溶胶粒径有减小趋势, 膜材料的疏水性能逐渐提高. 当n(TFPTMS)/n(BTESE)=0.6时, 溶胶平均粒径为2.11 nm, 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11.6°±0.7°. H2在修饰后膜材料中的输运主要遵循微孔扩散机理, 300 ℃时H2的渗透率为8.86×10-7 mol·m-2·s-1·Pa-1, H2/CO2的理想分离系数达到5.4, 且当进气摩尔比例为1∶1时H2/CO2的双组分气体分离系数达到了4.82, 均高于Knudsen扩散分离因子(H2/CO2=4.69), 膜材料呈现出良好的分子筛分性能. 膜材料在250 ℃及水蒸气摩尔含量为5%的水热环境中能稳定工作300 h以上.  相似文献   

4.
3d过渡金属修饰是改善石墨烯储氢性能的最有效途径, 但仍存在金属团聚和H2解离导致难以脱附的问题. 提出了B/N掺杂单缺陷石墨烯(BMG/NMG)的策略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N掺杂可以使Sc, Ti, V与石墨烯的结合能提高3~4倍, B掺杂可以将Sc与石墨烯的结合能提高3倍. Sc/BMG和Sc/NMG吸附的第一个H2不会解离. Sc/BMG中Sc吸附5个H2, 平均氢分子结合能为-0.18~-0.43 eV, 并且可以通过在同侧锚定多个Sc原子形成Sc/C3B2五元环增加H2吸附位点. Sc/NMG中每个Sc吸附6个H2, 平均氢分子结合能为-0.17~-0.29 eV, 还可以通过在异侧修饰形成Sc/N3/Sc单元进一步提高储氢能力. 研究结果将为设计基于3d过渡金属修饰碳材料的储氢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PFDTES)和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前驱体,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十七氟癸基修饰的SiO2溶胶, 采用浸渍提拉法在γ-Al2O3/α-Al2O3多孔陶瓷支撑体上涂膜, 然后在N2气氛保护下烧结成完整无缺陷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材料的形貌进行观察, 通过动态光散射技术对溶胶粒径及分布进行测试, 利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 红外光谱仪和热分析仪表征了十七氟癸基修饰对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疏水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十七氟癸基已经成功修饰到SiO2膜材料中, 且随着PFDTES加入量的增大, 溶胶粒径和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不断增大. 当n(PFDTES): n(BTESE)=0.25: 1时, 溶胶粒径分布较窄, 平均粒径为3.69 nm, 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为(112.0±0.4)º. 在修饰后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中H2的输运遵循微孔扩散机理, 在300℃时, H2的渗透率达到5.99×10-7 mol·m-2·Pa-1·s-1, H2/CO和H2/CO2的理想分离系数分别达到9.54和5.20, 均高于Knudsen扩散的理想分离因子, 表明膜材料具有良好的分子筛分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电化学法使溶液中的Mn2+电解氧化为MnO2,沉积复合在石墨烯片膜上,形成由MnO2/石墨烯复合材料构成的纸电极。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循环伏安(CV)和恒流放电等技术手段对纸电极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MnO2球形颗粒均匀地沉积在石墨烯片膜上,形成了厚度45 μm的纸电极,经过380 ℃煅烧后,纸电极中的MnO2晶型由γ-MnO2转化为β/γ-MnO2混合晶型,是良好的柔性Li/MnO2电池的电极材料。 MnO2/石墨烯纸电极在室温下0.1C放电容量达269 mA·h/g,而且电化学阻抗低、柔韧性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子间氢键和电荷相互作用力,通过层层喷涂组装技术,将带负电的氧化石墨烯(GO)与带正电的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交替沉积到羊毛织物表面,制备(GO/bPEI)n涂层,再喷涂上一层聚磷酸铵(APP),获得(GO/bPEI)n-APP修饰的阻燃抗菌羊毛织物。通过阻燃性能测试、热失重分析、导热性能测试和抗菌性能分析证明:相比于纯羊毛织物,通过层层喷涂组装技术获得的(GO/bPEI)n-APP修饰的羊毛织物的阻燃和抗菌性能显著提高。(GO/bPEI)7-APP修饰的羊毛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为30%,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抗菌率47%。实验进一步证实,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后,(rGO/bPEI)7-APP修饰的羊毛织物由于表面吸附更多的APP,所以其极限氧指数高达35%,对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的抗菌率也得到提升(64%)。  相似文献   

8.
孙成珍  白博峰 《物理化学学报》2018,34(10):1136-1143
二维石墨烯纳米孔中气体分子的选择性渗透对多孔石墨烯分离膜非常重要。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气体分子在氮氢修饰石墨烯纳米孔中的渗透特性,从分子的大小和结构、纳米孔的构型以及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强度等角度阐明了分子出现选择性渗透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分子的渗透率不同,即H2O>H2S>CO2>N2>CH4。渗透率跟分子的质量和直径以及分子在石墨烯表面上的吸附密度有关;根据气体分子动理学理论,渗透率跟分子质量成反比关系;而分子在石墨烯表面上的高吸附密度对渗透起促进作用。对于H2O和CH4分子,分子直径起主导作用;H2O分子直径最小,其渗透率最大;同理,CH4分子的渗透率最小。对于H2S和CO2分子,H2S分子的直径较大,但其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强度较大(吸附密度较高),导致渗透率较高;对于CO2和N2分子,CO2分子的直径较小,并且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强度较大,渗透率较高。同时发现,分子在纳米孔中的渗透使得其在石墨烯表面的密度分布极不均匀。纳米孔左右两侧的功能化氮原子使CH4分子容易从孔两侧区域穿过,而其它分子由于直径较小在纳米孔中心区域穿过的概率最大。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作用越强,导致分子在石墨烯表面区域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最终使其在渗透纳米孔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越长。本文所采用的氮氢修饰石墨烯纳米孔中,分子渗透速率达到~10-3 mol·s-1·m-2·Pa-1,并且其它分子相对于CH4分子的选择性也很高,说明基于该类型纳米孔的多孔石墨烯分离膜在天然气处理等工业气体分离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细胞膜与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生命中许多过程息息相关.以巨型脂质体(GUV)和多肽分别作为细胞膜和膜蛋白的简化模型,我们设计了四种仅包含亮氨酸(L)和赖氨酸(K)的多肽,即K14、(KL2KL2K)2、(KL2KL3)2和K6L8,并对比研究了它们与中性和负电性脂质体的相互作用.电荷密度最高的K14只是涂层在脂质体表面,不破其囊泡结构,但能够引起负电性脂质体发生微相分离,属建设性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两亲性α螺旋的(KL2KL2K)2和(KL2KL3)2则引起脂质体发生泄露和破裂,属破坏性作用.但二者引起泄露的速率在中性脂质体和负电性脂质体中的结果恰好相反,说明泄露分两步进行:表面吸附多肽达到一定浓度,继而对膜进行干扰.表面活性剂型多肽K6L8的氨基酸组成与(KL2KL2K)2相同,但K6L8只是引起负电性脂质体发生泄露,造成中性脂质体发生外出芽.这些简单氨基酸造成的脂质体的复杂构象变化可以统一用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在膜上的位置和强度来进行解释.这些结论对于深入理解膜蛋白的作用机理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庄惠芳  赖跃坤  李静  孙岚  林昌健 《化学学报》2007,65(21):2363-2369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构筑了一种结构有序、微米级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层. 考察了制备电压、氧化时间、溶液搅拌等实验参数对TiO2纳米管阵列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应用SEM和XRD对膜层的形貌和晶型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并通过TiO2纳米管阵列膜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 研究了TiO2纳米管阵列膜层结构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阳极电压和溶液搅拌对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的结构起到关键的作用. 控制20 V电压制备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 管长达2.6~3.3 μm, 经500 ℃热处理后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 其光催化性能明显优于一般的TiO2纳米颗粒膜.  相似文献   

11.
选用MMA为单体M1、3FEA为单体M2,通过悬浮扩散共聚法制备了可见光透过率为90%的聚合物GRIN小球.采用剪切干涉法测得小球内的折射率基本上呈抛物线型球对称梯度分布,折射率差Δn达到0.019.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外电场对石墨烯/MoS2范德瓦耳斯异质结界面相互作用及其电子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石墨烯和MoS2之间通过微弱的范德瓦耳斯力结合形成异质结,石墨烯/MoS2异质结的能带基本上是单层石墨烯和单层MoS2能带结构的简单叠加并形成了N型肖特基势垒;由于异质结的石墨烯层的电子向MoS2层转移,导致石墨烯表面带正电,MoS2表面带负电,在异质结内部形成了方向由石墨烯指向MoS2的内建电场.此外,对异质结施加不同强度的负电场时,体系的接触类型逐渐由N型肖特基接触类型转变为欧姆接触;对异质结施加不同强度的正电场时,体系的P型肖特基势垒呈降低趋势,体系的N型肖特基势垒呈现先缓慢升高再急剧下降的特点,在电场强度提高至5.0 V·nm-1附近时,接触类型由N型肖特基接触转变为P型肖特基接触.此项工作将对相关二维场效应晶体管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纯钛(TA4)为原料,用含乙酸锌电解液制备微弧氧化(MAO)TiO2膜,探究不同电压对膜的表面结构、亲水性、耐腐蚀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O处理后,涂层表现出多孔结构,主要由Ti相、锐钛矿和金红石TiO2相组成。随着电压的升高,膜层中金红石TiO2相增加,膜层上的微孔平均直径增加,孔隙率减小。所有膜层表现出良好的亲水性,与纯钛板相比,所有膜层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其中400 V条件下形成的MAO涂层的抗菌性能最好,达到91%,并且其耐腐蚀性最强。综上所述,当MAO电压为400 V时,制备的膜层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4.
Ti表面修饰纳米TiO2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用电化学合成法在Ti表面修饰一层纳米TiO2膜,TEM和XRD测试表明晶型为锐钛矿型,晶粒平均尺寸为25nm.用循环伏安法、循环方波伏安法和电解合成法研究了纳米TiO2膜电极在硫酸介质中的氧化还原行为以及对硝基苯还原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纳米TiO2膜电极具有异相氧化还原催化行为,膜中的Ti(Ⅳ)/Ti(Ⅲ)作为媒质间接电还原硝基苯为对氨基苯酚,收率和电流效率分别达91.6%和95.2%.  相似文献   

15.
以多孔钛膜为基膜,醋酸锰为锰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负载纳米氧化锰的钛基电催化膜(nano-MnOx/Ti膜). 运用X射线衍射(XR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和计时电流法(CA)等测试手段,对MnOx/Ti膜电极的微观形貌、晶型、电化学性能等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所得催化剂是由直径为50 nm的γ-MnO2和Mn2O3纳米棒所组成,且均匀分布于Ti膜上,负载催化剂后钛膜电极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明显提高,催化剂与基体之间键合的形成提高其稳定性. 以棒状nano-MnOx/Ti膜电极为阳极构建电催化膜反应器(ECMR)处理含酚废水,当苯酚溶液浓度为10mmol·L-1,电流密度为0.25mA·cm-2、停留时间为15 min时,COD去除率可达95.1%.  相似文献   

16.
兼具高通量和高选择性的气体分离膜是研究膜分离材料的目标.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聚酰亚胺非对称膜,并将其作为基底膜材料,分别在其表面修饰掺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u3(BTC)2 (1, 3, 5-均苯三甲酸合铜),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以及镁铝水滑石MgAl-LDHs的聚酰胺酸溶液,经热亚胺化后制成非对称混合基质膜.研究了该系列非对称混合基质膜的结构特性和对CO2、CH4和N2气体分离性能;考察了ZIF-8的掺杂量对非对称混合基质膜透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对称聚酰亚胺膜的表面修饰可有效地改变膜的表面性质,掺杂ZIF-8的非对称混合基质膜气体的透气性能和选择性都增加,且掺杂量为5% (w)时CO2/N2和CO2/CH4的理想选择性分别高达24和83,为合成高效的CO2分离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乳液法制备出MnOx纳米颗粒,将其负载于微孔管式钛膜制得MnOx负载钛基电催化膜(MnOx/Ti).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CA)等表征方法系统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下MnOx晶型结构、MnOx/Ti催化膜电化学性能以及催化氧化苯甲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MnOx的晶型由初始的Birnessite-MnO2逐渐转变为K0.27MnO2,再由Mn3O4最终转变为α-MnO2.所得MnOx/Ti膜中, α-MnO2晶粒尺寸小于30 nm,结晶度较高,颗粒分布均匀.同时,由于其含有不饱和配位的锰原子和氧空位以及与基体Ti之间存在键合作用,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催化性能.以450 ℃焙烧所得的α-MnO2/Ti为阳极构建电催化膜反应器催化氧化苯甲醇.在反应温度为25 ℃, 50mmol·L-1苯甲醇水溶液,电流密度为2 mA·cm-2,停留时间为15 min的条件下,膜反应器苯甲醇转化率达64%,苯甲醛选择性为79%.  相似文献   

18.
单一板钛矿相TiO2微晶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新鲜的无定形TiO2沉淀为前驱体,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了板钛矿型TiO2微晶粉末,考察了前驱体制备过程中碱的种类与用量以及水热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板钛矿型TiO2的影响.XRD,TEM和Raman测试表明,所合成的样品具有单一的板钛矿型TiO2结构,晶相纯度很高,晶粒形状相同且具有完美的内部结构,粒度分布均匀.此板钛矿型TiO2样品在900℃时开始向金红石结构转化,1000℃时完全转变为金红石结构.  相似文献   

19.
以玻碳电极(GCE)为基底电化学聚合制得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膜修饰电极,再通过Nafion共固定磷钼酸和石墨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无酶电化学H2O2传感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制得的修饰电极,并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传感器对H2O2的响应性能. 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2O2还原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检测H2O2的线性范围为2.91×10-6 ~ 1.83×10-2 mol•L-1,检出限和灵敏度分别为9.90×10-7 mol•L-1(S/N = 3)和112.5 μA•(mmol•L-1-1. 此外,该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半导体光生电荷分离是光催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效率极大地影响了最终光催化性能.将TiO2纳米片与石墨烯复合,能够促进TiO2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从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为了研究光生电荷的分离对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控TiO2纳米片的尺寸来调节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中光生电荷分离的能力,然后研究其对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厚度的TiO2纳米片,将其与石墨烯复合,并通过光沉积负载Pt纳米颗粒作为助催化剂,用于光催化产氢.实验结果显示,随着TiO2纳米片厚度减小,其与石墨烯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光催化性能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TiO2纳米片厚度减小时,光生电子沿厚度方向穿过TiO2纳米片迁移到石墨烯的距离缩短,从而减少了光生电子在迁移过程中与空穴的复合;同时TiO2纳米片厚度减小使其比表面积增大,使得TiO2/石墨烯界面面积增大,从而使石墨烯更好地分离出TiO2中的光生电子,有更多的光生电子到达石墨烯参与催化反应,提高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此研究表明通过控制TiO2纳米片的尺寸来调控TiO2/石墨烯复合材料中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是显著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