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粘土深基坑开挖时间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对开挖工程一般只作总应力法分析,本文将Biot固结有限元用法饱和软粘土地基深基坑性状的研究,通过典型算例分析土体超散负孔压的分布及分步开挖工程的固结效应,阐述了开挖速率的影响。最后对某深开挖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动剪切模量随深度变化的函数关系,运用模糊概率对动剪切模量进行评述,以供地基的动力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强夯处理红粘土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粘土作为高填方体的底层地基,处理其沉降和不均匀性沉降是高填方工程研究的重点。以某机场红粘土高填地基的处理为例,通过沉降分析和方案比选开展强夯处理试验研究。根据场区内不同覆土厚度,采用不同能级进行强夯处理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参数。通过施工中沉降观测,施工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试验、载荷试验和工后沉降观测,强夯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足设计要求。指导大面积施工时,在质量、造价、工期上都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结构性粘土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考虑结构性粘土的本构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Desai C S的扰动状态概念,--扰动函数进行了扩展,增加了土体体积应变的影响,建立了结构性粘土的弹塑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最后通过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反映了土体的变形特征,说明在类似条件下能较好的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软粘土动力排水固结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瑞林 《力学学报》2006,14(1):45-51
动力排水固结法是在传统强夯法基础上通过改善排水条件而发展的一种新的软基处理技术。本文在对该项技术的研究意义、基本原理做简要陈述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固结机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张冰峰  秦四清 《力学学报》2002,10(2):184-188
某地基处理原拟采用CFG复合地基。但由于地层情况复杂 ,施工难度大 ,决定采用CFG桩和人工挖孔桩进行地基处理 ,但是这种处理方案可能会引发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对上部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合理的的选取人工挖孔桩桩间距非常重要。通过对四种桩间距情形下地基的三维沉降分析 ,选取了合理的人工挖孔桩桩间距 ,解决了这一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7.
一种预测地基沉降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预测地基沉降的变速率指数迭代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原理进行了讨论。选用实例计算取得较好的拟合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层状地基中的单桩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Rong  唐和生 《力学季刊》1999,20(3):276-282
本文利用薄层法得出层状地基在内、外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格林函数,并由此结果求得层状地基的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文中利用子结构法分析单桩的沉降问题,并与工程实测进行了比较,二者较为一致,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沿海软粘土取土质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简要介绍固定活塞式薄壁取土器取土技术基础上,详尽分析了在连云港、赤湾港和广深路所进行的软粘土取土技术对比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土样扰动对于室内所测定的力学性指标影响极大,但对物理性指标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还有力地证明,只要操作正确,采用薄壁取土器能取得高质量土样,而采用敞口式厚壁取土器取出的土样扰动较大。  相似文献   

10.
周健  王浩 《力学季刊》2004,25(1):89-95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软粘土的卸载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编制了内嵌固结计算的修正剑桥模型程序.对软粘土卸载强度进行了分析。推导了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的孔压表达式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软粘土的卸载孔压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伸长条件下.孔压先由零逐渐发展到负的最大值.然后又逐渐减小至零。突破零位后,发展成为正孔压并最后达到正的最大值。围压越大,产生的负孔压的极值越大,最终的正孔压越小。将传统边界面模型的线弹性卸载过程改进为弹塑性.建立了软粘土的边界面广义弹塑性模型,从而使边界面模型可用于分析软粘土卸载过程中的塑性变形问题。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进行了比较验证,证明理论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公路路堤软土地基沉降的一维动态反演预测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Merchant一维黏弹性固结理论解析解,建立了路堤软土地基主、次固结沉降的简化反演预测计算公式,并提出了便于工程就用的动态反演预测分析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龚士良 《力学学报》2002,10(4):378-384
对上海软粘土的颗粒及集合体成分、孔径分布、微结构、孔隙溶液与阳离子交换性作了分析 ,对固结前后的孔径变化与人工回灌对土体性质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探讨 ,从物理化学角度阐述了软粘土微观特性对土体固结变形及地面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庆军  周波  龚晓南 《实验力学》2002,17(2):212-219
一般认为,饱和软粘土地基不宜或应慎重采用强夯法加固。冲击荷载作用下,孔压的增长与消散规律是研究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的基础与理论支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冲击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的一维模型试验,从试验和初步机理分析的角度来获得一些看法。试验中考虑了不同击数N和不同冲击能WH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沉降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天津滨海新区某真空预压处理现场进行了地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总量80~160mm左右,由工前沉降和施工沉降组成;分层沉降监测资料揭示了沉降量主要产生在吹填土和海相沉积软弱地层中,而且埋设分层沉降观测设施在软弱地层形成的扰动带,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误差。由于塑料排水带的存在,增加了真空预压场地中软土的渗透性,通过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提出了利用沉降观测资料计算土体固结度需考虑其瞬时沉降,建议计算采用地基处理手册相关公式为宜。  相似文献   

15.
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薄板变形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桩-网复合地基中,如何结算“网-桩-土”体系的共同作用而计算其沉降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合适的计算方法。本文的新思路是:以平板模拟网单元,基于薄板大挠度变形理论,结合桩-网复合地基的具体情况,提出路基工后沉降量的直线计算方法,并给出工程算例。分析表明,本文计算方法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绕2D水翼无分离流边界层内的初生空化形态进行了实验研究. 采用高速摄像机观测 了空化初生结构的形态,应用2D-LDV测量了空化初生时翼型周围的流动速度分布,并对实 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绕水翼无分离边界层内,初生空化结构中空泡伴随 着近壁湍流拟序结构的发生而出现,在初生空化条件下,形成空化涡结构,大量的微空泡产生于发夹 涡结构中,并在涡结构的猝发过程中出现生成---长大---溃灭---反弹---再溃灭的过程. 初生空 化涡结构具有空泡和近壁拟序结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7.
王晶  经绯  程雷 《力学学报》2008,16(5):645-650
结合苏北滨海平原连云港地区海相沉积的软土粘粒含量大、海侵海退、多夹层等特点及某高速公路沉降观测资料,考虑复合地基段沉降效果良好、固结显著, 对水泥搅拌桩处理海相软土地基实测累计沉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在正交设计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似正交设计方法并重点对软土厚度、预压方式、填土高度、桩长和桩间距进行多因素分析, 计算证明了预压方式和填土高度对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的实测累计沉降的显著影响, 建议在该工程软土厚度范围变化不大的地段, 应优先调整预压方式并控制填土高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Flamant公式中的s视为变量,导出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计算地基沉陷的公式,同时还提出了在任意分布荷载作用下计算沉陷的方法和地基柔度矩阵的概念及其表达式.利用本文公式可以计算荷载段边缘点的沉陷.  相似文献   

19.
陈述存  高正夏 《力学学报》2006,14(3):394-397
E lm an网络具有动态特性好,逼近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本文结合软基沉降的基本特征,建立了E lm an网络软基沉降预测模型。考虑到经典BP算法的缺陷,采用改进BP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学习。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所建立的E lm an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传递矩阵法分析中心荷载下对称刚性板地基沉降及反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传递矩阵法对横观各向同性地基上受中心荷载的对称刚性板问题进行了分析,文中分析了坚向的弹性模量Ev水平的弹性模量Eh、坚直面上的剪切模量Gv以及Eh和Ev的比值n、Gv和Ev.的比值m、水平向应力引起的正交水平向应变的泊松比vh、竖直向应力引起的水平向应变的泊松比Vch对沉降和基底反力的影响;同时采用成层地基进行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常规方法中采用对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在计算深度内按深度加权平均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对比看出传递矩阵法更符合地基的实际情况,结果也趋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