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验数据提取了部分U(5)极限和O(6)极限核的玻色子等效电荷,并应用它们计算了混合对称态的跃迁几率.计算表明,中子(质子)玻色子等效电荷随中子(质子)玻色子数增加而减小,即玻色子等效电荷存在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质量区A<70范围内,对远离β稳定线的缺中子核质子衰变的可能性进行了理论预言,计算基于Kelson-Garvey核力电荷对称质量关系和同位旋相似态质量公式,给出了预言的核素图,将预言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绝大多数已发现的核,质子能量在300keV以内符合得很好.计算同时指出双质子、三质子衰变的可能性,并给出了目标核.  相似文献   

3.
张宗烨  厉光烈 《物理学报》1976,25(2):172-174
自从1969年发现超核激发态以来,研究超核结构的工作逐渐增多。由于超核是一个三类粒子(中子、质子和超子)的多体系统,超子与中子、质子之间不受泡利原理的限制,因而可能存在着一些新的激发方式。这是核结构中很有兴趣的一个课题。目前,理论上把实验发现的超核激发态~(12)C及~(14)N等解释为奇异相似态(Strangeness analog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具有中子质子自由度混合对称特征的新型集体态-混合对称态.在IBM-2的框架内,计算并分析了Hg、Cd和Nd同位素核的全对称态和混合对称态.对混合对称态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特别是详细讨论了Majorana参数对混合对称态和电磁跃迁的影响.结果表明:IBM-2可以较好地描述和解释这些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丰中子弹核引起(Be同位素)的核反应的中子-质子动量关联函数(即HBT), 我们发现在小相对动量的中子-质子的HBT敏感于弹核的结合能, 同时质子--晕中子的HBT依赖于核的单中子分离能. 我们还研究了核态方程和介质中核子--核子截面的对HBT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应用原子核的宏观-微观模型研究远离稳定线核的性质,得到了一些结果,例如质子和中子滴线,质子和中子密度分布及其均方根半径和中子皮厚度随同位素位移的变化.对一些奇异核性质的计算结果同相对论平均场方法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对质子滴线附近核的质子放射性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原子核的宏观-微观模型研究远离稳定线核的性质,得到了一些结果,例如质子和中子滴线,质子和中子密度分布及其均方根半径和中子皮厚度随同位素位移的变化.对一些奇异核性质的计算结果同相对论平均场方法计算的结果作了比较,对质子滴线附近核的质子放射性也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壳模型计算研究了N=51的同中子素~(91)Zr、~(93)Mo和~(95)Ru中高自旋晕态21/2~+的同核异能态现象。计算发现,低角动量的p_(1/2)轨道上的质子是仅在~(93)Mo中存在21/2~+晕阱的主要原因。同时,本工作还研究了N=52的同中子素~(92)Zr、~(94)Mo和~(96)Ru中10_1~+-12_1~+能级结构的系统性,发现~(94)Mo中的10_1~+-12_1~+能级间隙相对最小,考虑到与~(93)Mo的17/2_1~+-21/2_1~+能级相似的组态,这一结果为~(93)Mo中出现21/2~+晕阱提供了补充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单粒子势模型下价核子的密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实验事实,利用单粒子势模型,计算了一些核态外层价核子的密度分布.计算给出了价核子在核外部分布的概率和贡献,以此作为晕核态的判断标准.通过研究均方根半径随结合能变化的规律,指出了晕核态存在的条件,尤其是质子晕核态存在的条件.这些对判断和寻找晕核态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单粒子势模型 价核子 密度分布 中子晕核态 质子晕核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原子核壳模型框架下基于唯象相互作用(对力加四极力)研究sd壳和pf壳的偶偶核低激发集体态。在提取了USDB和GXPF1相互作用的单粒子能量和单极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我们用一套统一参数计算重现了球形核和形变核的低激发谱;将对相互作用中的单极成分扣除后可以得到较好的结合能计算结果。同位旋标量的对相互作用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单极相互作用在经验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原子核对称能和Wigner能中产生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建峰  赵维娟 《中国物理 C》2002,26(11):1158-1165
对快中子引起的核反应作预平衡修正,即考虑直接–半直接俘获作为统计平衡前1激子态和3激子态的γ发射过程,5个及5个以上激子态的粒子(中子、质子及α粒子等)及γ发射过程用达到统计平衡的复合核过程描述,在中子入射能量3MeV至20MeV能区对40Ca和208Pb的辐射俘获截面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得到了较好符合的结果.同时,对统计平衡前后γ发射对(n,γ)截面的贡献及直接俘获、半直接俘获和两者的相干项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位旋相关量子分子动力学理论研究了中子晕核引起核反应机制中重要的同位旋效应以提取对称势. 因为同位旋相关量子分子动力学理论中的相互作用和介质中核子-核子碰撞截面都灵敏地依赖于碰撞系统的密度分布, 本项研究工作基于中子晕核扩展的密度分布. 该密度分布包含了反应机制中同位旋效应和疏散内部结构的平均特征. 为了弄清楚晕核引起核反应机制的同位旋效应, 在完全相同的入射道条件下, 比较了由中子晕核炮弹引起的同位旋效应和由相等质量的稳定核炮弹引起同位旋效应. 结果发现中子晕核炮弹引起的发射中子-质子比和同位旋分馏比明显大于相等质量稳定弹核产生的结果. 因而可以通过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的系统比较提取对称势.  相似文献   

13.
原子核(简称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角动量之和通常称为核自旋。虽然核自旋变体及其稳定性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而且由核自旋不为零的同种原子组成的所有分子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核自旋变体,但对气相多原子分子核自旋变体的分离和相互转换动力学的研究,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打破了沉寂了几十年的局面。十多年前乙烯分子的四种核自旋变体的分离和转换实验研究有了首次突破,本文对此做了重点介绍。文章按年代发展首先简要地综述了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发现的科学史,提出了核自旋变体的概念,详细描述了氢分子的两种核自旋变体(正氢和仲氢)以及乙烯分子的四种核自旋变体。然后着重介绍了利用光诱导漂移技术,对气相乙烯分子的核自旋变体的分离实验;用宇称守恒与量子弛豫理论定量地描述了核自旋变体间相互转换研究的进展。最后概述了通过仲氢对乙炔催化加氢的化学合成方法用来提高乙烯分子的核自旋变体浓度,足以增强其核磁共振信号强度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物理和核工程研究所的D.B.Ion等人在1986年第171卷第2期Annals of Physic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种新的天然放射性:π介子的自发发射”的文章.文章说: “近几年来,有关基态核的质子放射性,β延迟的双质子衰变,β延迟的氚衰变、碳-14放射性和氖放射性的报道已经相当多了.然而,这些放射性实际上属于两种类型:(1)基本粒子的自发发射,如r射线、电子、正电子、质子和中子.(2)自发发射核子集团,如α射线,C,Ne,β延迟的双质子衰变,β延迟的双中子衰变,通常也包括从对称的自发裂变到极不对称的自发变裂”. “核的。介子放射性,…  相似文献   

15.
外来核     
原子核是由两种核子,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有两种力作用在原子核上:核子间的吸引核力和质子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核内的质子数被称为原子序数(Z)。这个数也确定了核外的电子数和原子的化学性质,元素由原子序数不同而区分。中子数由N 表示,质量数A 为核内粒子数Z+N 的总和。在核素图中(图1)可以看到,在轻的稳定核中质子和中子是以一对一的比例相混合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的核物质对称能下利用约束的Skyrme-Hartree-Fock-Bogolyubov计算得到了形变核的核子分布,基于此计算了RHIC能量下形变核碰撞产生的自由旁观者核子数及中质子产额比,并分析了中子皮和碰撞几何构型的影响。本工作发现,相比于其他碰撞构型,长椭球核的头对头碰撞和扁椭球核的腰对腰碰撞产生的自由旁观者核子数最少。旁观者中质子产额比敏感于中子皮的平均厚度,因此是对称能的良好探针,但不同碰撞几何构型所得到的产额比依赖于中子皮的极化角分布。在某些碰撞体系中,碰撞几何构型的效应大约为对称能效应的50%。由于238U和96Zr的特殊形变中子皮,相对于其他碰撞构型,旁观者中质子产额比对对称能的敏感性在头对头的238U+238U碰撞和腰对腰的96Zr+96Zr碰撞得到了增强。此研究可能开启新的研究方向,即通过筛选高能形变核碰撞的几何构型来研究形变的中子皮分布。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了BCS理论的相对论平均场模型框架内,通过系统研究N=8,20,28,50,82和126六条同中子素链中每个元素费米面附近的单粒子能级间隔、粒子数占有概率比以及原子核体系的粒子数偏离随质子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传统中子幻数的壳结构在从中子滴线区到质子滴线区整个核谱上的稳定性,预言只有在轻核的丰中子区域,传统的中子幻数效应才可能消失,并把计算结果和最近的文献报道作了比较.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能级间隔 占有概率 粒子数偏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小液滴模型的中子皮厚度计算出的中子、质子均方根半径之差与实验的比较发现,实验提取的正常核的均方根半径之差与小液滴模型计算基本一致;有奇异中子分布结构(皮或晕)核的均方根半径之差的实验结果比小液滴模型的计算结果有异常增大.提出了一个与分离能相关的有效中子皮厚度,它能很好地反映有奇异中子分布结构核的中子皮厚度的反常增加,建议把它作为奇异中子分布结构存在的判据.  相似文献   

19.
丁斌刚  张大立  鲁定辉 《物理学报》2009,58(9):6086-6090
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的框架内,沿原子核的稳定线,以每隔4个质子或中子提取样本的方法,计算了核谱图上数十个原子核的对能,特别是研究了氧同位素偶-偶核的对能随核子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固定能隙Δ的条件下,对能的大小和核的壳结构有关,由此提出了一种检验闭壳效应的简便方法,进而发现中子数N=6不仅在轻核的丰中子区是一个新幻数,而且在丰质子区也是一个可能的新幻数. 关键词: 相对论平均场模型 对能 能隙 幻数  相似文献   

20.
在相对论平均场框架下研究了Pr同位素链中中子和质子滴线核的可能位置及相关性质.对效应的处理采用了BCS方法,并使用了与同位素有关的对力常数,对不成对的核子采用了‘阻塞法’,考虑了核的轴对称形变.计算结果表明,对不同物理量的研究都可得到185Pr为同位素链中丰中子边最后一个稳定核.而在丰质子边,采用本方法很难确定质子滴线核的位置.原因是由于在丰质子边随着A的减少,费米面比丰中子边的费米面更快地趋于连续态,BCS方法不再成立,并须考虑束缚态和连续态的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