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101-109号超铀元素原子的合成经过及1994年底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对它们的定名;文章首先指出了新超铀元素制备的困难,并就101号元素的合成简介了对新元素进行化学鉴定的离子交换色谱法;其次就102、103号元素合成中的苏美分歧作了专门叙述;然后简述合成104-106号元素苏美两家的工作、合成107-109号元素的德国人工作;至于110、111、112号元素,仅  相似文献   

2.
合成新元素拓展元素周期表、探索原子核存在极限是核物理前沿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工作涉及的重大物理问题有:存在多少种化学元素?超重元素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超重元素化学性质是否符合元素周期律的外推预期?最大的核幻数是什么?是否存在稳定的或长寿命的超重核素?在极强库仑场中原子核具有哪些奇特的结构和性质?等等。经过逾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元素合成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将周期表从92号扩展至118号元素,完成了周期表上第七周期元素填充。文章回顾了在自然界寻找超重元素的历程,评述了利用人工核反应合成超铀元素和探索理论预言的超重核稳定岛的进展、成果、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简介了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开展超重研究的计划。  相似文献   

3.
冷熔合反应合成超重元素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自提出冷熔合反应作为合成原子序数 Z>1 0 6号超重元素的最主要反应机制以来 ,冷熔合合成超重元素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进展至目前所面临的困惑 .详细介绍了最近国际上围绕 1 1 8号元素合成以及对以冷熔合反应合成 Z>1 1 2号超重元素前景上的争论 .讨论了在我国现有实验条件下 ,基于冷熔合机制开展超重元素合成面临的问题. The great successes of cold fusion reaction which was suggest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ion mechanism for superheavy element of Z >106, as the well as the main hot point problems in recent research of superheavy element synthesis are reviewed. Some different opinions around the synthesis of the superheavy element of Z =118 and the further prospect of utilizing cold fusion reactions to the synthese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of Z >112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4.
采用最近导出的普适分析型嵌入原子模型 [generalembeddedatommethod(GEAM) ],对BCC结构的Fe元素进行了描述。计算了元素Fe的单空位形成能 ,双空位结合能 ,弹性常数 ,结构稳定性 ,在 (10 0 )、(110 )、(111)面上的表面能 ,以及元素的声子谱。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现代物理知识》2000,12(6):28-28
据《科学时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66号化学元素,这项成果又填补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一个空白.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第166号化学元素是设在莫斯科郊区的杜布纳核联合研究所的科学家合成的.该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卡德舍夫斯基近日向媒体宣布说,新元素是7月19日在加速器上获得的,它存在了千分之50秒的时间.为了得到对该元素的确认和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协会对其进行命名,这一过程约需两年的时间. 俄杜布纳的科学家曾于1999年1月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出第 114号元素,并使其存在时间达到30秒.门…  相似文献   

6.
 1 德学者命名三种新元素据《科技日报》报道,德国学者彼得·阿尔布鲁斯特尔在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GSI)举行的新元素命名大会上宣布,他与戈德弗里特·明茨贝格领导的科学试验小组,分别于1981年2月4日、1981年2月14日和1981年2月25日合成的三种自然界最重元素(原子序数为107,108和109).被命名为Nielsbohrium(NS)、Hassium(HS)和Meitnerium(MT).他解释命名的原因,以丹麦核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命名107元素,以重离子研究中心所在地黑森州命名108元素,以德国女核物理学家利毖·迈特纳尔命名109元素.他们还将跟踪一个镍同位素和一个铅核的聚变,以合成元素110.  相似文献   

7.
ICP-AES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及10种杂质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光谱实验室》2013,30(5):2700-2703
建立了ICP-AES同时测定铜合金中铜及杂质元素磷、硅、锰、铁、镍、钴、锌、铅、铝、锡11种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样品溶解方法、元素分析谱线的选择和仪器分析参数进行试验比较,确定了实验条件,并对铜合金标准样品进行了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回收率在90%-110%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可以满足日常检验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们认为,利用~(48)Ca+~(248)Cm 的熔合反应是合成超重元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由此得到的复合核是Z=116号元素的同位素(中子数N=180),离双幻核Z=114,N=184最近。理论预言,这个双幻核正是第一稳定岛的中心。如果没有壳效应,这个复合核将立即分裂为两块。实验和理论表明,试图利用熔合反应来合成超重核,要求靶越重越好,而炮弹越轻越好,且两者都应该是丰中子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超重原子核和超重元素,探索原子核的电荷和质量极限,是重要的科学前沿领域。超重原子核的存在源于量子效应。上个世纪60年代,理论预言存在一个以质子数114和中子数184为中心的超重稳定岛,这极大地促进了重离子加速器及相关探测设备的建造和重离子物理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合成了118号及之前的超重元素。其中116号、114号和113号以下的新元素已被命名。利用重离子熔合反应合成更重的超重元素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探索超重原子核性质与合成机制,以登上超重稳定岛。文章概要介绍了超重原子核和超重元素的研究背景、实验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俄国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用Y-400号回旋加速器合成第106号元素的两种长寿命同位素,使长寿命同位素群理论首次获得验证。2.中国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发现铂202、汞208和铪185三个新核素,使中国国旗首次插在核素表上。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介绍了合成和鉴别107号元素的新同位素265Bh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目标核265Bh是由能量为135MeV的26Mg离子轰击243Am靶,通过融合蒸发反应而产生.反应产物首先由He jet系统传输到装有数个探测器对的转轮收集测量系统,然后依靠母子核遗传关系通过观察新同位素和它们已知子核261Db和257Lr之间的α衰变的关联,来实现对新核素的鉴别.实验测得265Bh的α衰变能量为(9.24±0.05)MeV, 半衰期为0.94+0.70-0.31s.从该实验得出的265Bh的α衰变能量和半寿命能够与理论预言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合成和鉴别107号元素的新同位素265Bh的实验装置、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目标核265Bh是由能量为135MeV的26Mg离子轰击243Am靶,通过融合蒸发反应而产生. 反应产物首先由He-jet系统传输到装有数个探测器对的转轮收集测量系统,然后依靠母子核遗传关系通过观察新同位素和它们已知子核261Db和257Lr之间的a衰变的关联,来实现对新核素的鉴别. 实验测得265Bh的a衰变能量为(9.24±0.05)MeV, 半衰期为0.94+0.70 -0.31s. 从该实验得出的265Bh的a衰变能量和半寿命能够与理论预言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合成109号元素的实验。用能量为4.95,5.05和5.15MeV/u 的~(58)Fe 束轰击~(209)Bi 靶,研究了全熔合产物衰变模式的特性。总辐照剂量为7×10~(17)粒子。所用的实验方法是:用静电场速度过滤器在飞行过程中分离向前方向成峰的反应产物,经过飞行时间装置后注入到位置灵敏固态探测器中,测量其动能,估算出质量、入射的时间和位置。以所有的出射粒子的能量和时间来记录很有限的反应产物发生级联α粒子和(或)自发裂变的继发衰变。在5.15 MeV/u 时的一个特别的衰变过程是:在5ms 和22ms 先分别发射两个α粒子,最后,在13s 后发生自发裂变。第一个α粒子的动能为11.10±0.04MeV。对各种可能的解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纯属偶然的信号相关,转移反应产物的衰变和从能量上看允许的余核蒸发等。最后表明质量数为266的109号元素的同位素、即全熔合后的单中子蒸发道、从统计的观点看是最好的指定。本文同时也讨论了合成新元素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个放射化学合作组利用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的菲利普回旋加速器测定了107号超重元素(Bohrium)的挥发性.该项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使用较长寿命(约15秒)的同位素,这是1999年年初在美国伯克利实验室中探测到的.虽然科学家们已经鉴别出几个比还重的元素,包括去年在伯克利88英寸回旋加速器上发现的116号和118号元素,还有在杜布纳所发现的114号元素,但最重的这些元素在周期表里的正确位置仍在研究中.一在发现新元素的实验中,只展示了有很重的新原子核的存在,但没有得到有关它们的化学性质的信息.目前,106元素(seabortgium)的化学性质已得到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15.
锆钛酸铅薄膜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介电和压电材料领域, 尽管在材料中有诸多应用, 但是目前锆钛酸铅材料的极化表面指向合成技术依然不够成熟. 因此本文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对PbZrO3 (110) 表面开展了理论研究, 计算了(110)极化表面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 得到了稳定化相图. 计算的结果表明, 计量比表面是通过改变电子结构满足极化补偿, 非计量比表面则是通过自掺杂满足极化补偿. 在铅和氧含量均较低的合成条件下,PbZrO(110)终结面可以稳定合成; 在铅和氧含量都很高或者铅含量很低、 氧含量较高的条件下, O2 (110) 终结面可以稳定合成; 在其它条件下, 合成的计量比(110)表面容易转化为(001) 面, 但是可以通过表面自掺杂的方式保证部分条件下(110)表面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硼元素对人造金刚石单晶氧化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KNO3溶液氧化法对人造金刚石大单晶切片进行氧化实验,用两光束干涉计测量了单晶(含硼和不含硼)(110)截平面上各晶面成长区沿(110)面法线方向的相对氧化深度,计算了其相对氧化速度,并定性的与硼元素在这些区域的浓度做了对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Pr_6O_(11)样品ICP摄谱分析时干扰系数法校正光谱干扰的方法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建立了Pr基体对14种稀土杂质元素24条灵敏分析线的干扰系数表(KCT),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分析了Pr_6O_(11)合成样品,由91个实验点所得回收结果可知,回收率在90~110%之间的占93.4%。可见校正是相当有效和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对当前国际上超重元素气相化学性质实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简单介绍了用于气相化学研究的超重元素合成方法和超重元素气相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历程。 综述了超重元素Rf, Db, Sg, Bh, Hs 和112 号元素的气相化学性质研究的实验进展情况。 最后介绍了我国在超重新核素合成、 超重元素气相化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并展望了在超重元素气相化学性质研究方面的前景。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investigation for superheavy elements wa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used in stu dies on the gas phase chemistry of superheavy element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studies about the gas chromatography of Rf, Db, Sg, Bh, Hs and element 112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of synthesi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and the study on gas phas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perheavy elements in China were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19.
周期系相邻元素电离势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分析国际电离势实验数据,发现周期系相邻元素间电离势相关方程,I_n[X]-2·I_(n-1)[Y]+I_(n-2)[Z]=K。一、实验数据归纳及方法例举1-6号元素(主量子数N=1)K层电离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物理教学界早有统一认识。新编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通用物理教材和旧大纲、旧教材相比,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有了显著的加强。新大纲初中部份有演示实验117个。高中部份原有演示实验110个,已删的2个,带“※”号略去不做的8个,现实际应做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