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两核子吸收的框架下, 我们分析了静止的π以及60、100和220MeV的π±介子在4He上吸收后发射的核子谱. 两核子吸收机制定量地符合现有实验. 四核子的相空间计算与实验不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重层子模型[1]中得到的介子B-S波涵数讨论介子的轻子型弱衰变、电磁衰变和各种二体强衰变过程. 除了解释fπ≈fK, 1→l+l等过程外, 计算得到的各种强衰变宽度也都同实验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3.
把满足约束Pi2—mi2—U(x2)=0(i=1,2)的二质点组的相对论力学应用于介子的SU(4)层子模型。在U(x2)为无限深球方势阱情况下,导出介子的质量谱。得到一组较精确的线性的质量关系。对于O-介子,代替η’—ηs混合,提出了η’—ηc混合的猜测。指出瑞奇轨迹对J—M2直线有系统地偏离,得到新的轨迹为M2对ξnl2的直线,其中ξneπ为球贝塞尔函数的零点,l为轨道角动量,新轨迹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π介子的一核子吸收模型下,导出了(π+,d)反应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的截面公式,在平面波近似下,对12C(π+,d)10C 反应作了估计.认为,这一类反应对于研究π吸收的过程和原子核的对结构都是值得重视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用Glauber多次散射理论和相干涨落核模型,计算了能量在(3,3)共振区的π+介子在16O和18O靶核上引起的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理论计算的18O(π+-18Neg.s.16O(π+-16Neg.s.反应截面的比值,很好的符合实验值。理论预言了18O(π+-18Neg.s.微分截面角分布在角度为23°附近有极小值,实验表明了这个极小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文献[1]给出的方法计算了介子结构函数. 在另级近似下对于π介子有: Wπ1(x)~(1-x). 接着引入共振-雷吉修正的近似式, 得到在整个区间0≤x≤1与实验相符的核子、π介子价夸克分布函数. 我们还推测了标度破坏对旁观夸克数及有效袋半径的可能影响. 最后指出海夸克的分布函数也可用相似的玻密修正估算.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Au的高自旋态结构,在这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2 νi13/2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对184Au核中πi13/2 νi13/2转动带能级自旋进行了指定.指出176,178Ir和182,184Au 4个双奇核的πi13/2 νi13/2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均出现旋称反转.对πi13/2 νi13/2转动带旋称反转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讨论.用推转壳模型对πh9/2 νi13/2带和πi13/2 νi13/2带能级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两个半退耦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量子场论对由层子一反层子结合成的介子态和由三个层子结合成的重子态作了统一的处理.假定层子具有很大的质量并假定层子所受到的二体作用可由等效位势来代表.作用的顶点包括γ5和γ4(实际上是M-1γμ▽μ)两种类型.最后得出的介子和重子波动方程能够很满意的解释各种介子和重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质量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瞬时相互作用假定出发,假定层子-反层子间的有效耦合是I、γ5、γμ型的简单组合(W(S)=-W(P)=-W(V)),则可得出自然JPC介子(J取一切可能值)的一种统一解.在这种解中,介子的B-S振幅中的独立的空间波函数只有一个,它们满足同一个二阶标量方程.在重层子近似下,取线性位势,可由这个方程的能量.本征值公式大致统一解释新、老介子的质量谱.  相似文献   

10.
朱伟 《中国物理 C》1986,10(4):505-507
借助价子模型, 讨论了原子核中的质子电形状因子GP(Q2)和π衰变常数fπ. 联系准弹性峰附近56Fe上的(e,e')反应, 我们证明核介质对GP(Q2)和fπ有影响, 而且它们的修正同结构函数的畸变(EMC效应)一样, 均是由于强子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1.
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的强度与反应过程的两核子转移的核谱振幅直接联系着. 本文讨论了这类反应与它们的核谱因子的关系. 并以26Mg(π+, π)26Si为例, 用两种核结构讨论了它的激发函数和微分截面. 我们所用的理论方法能够解释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两核子吸收的框架下,我们分析了静止的π~-以及60、100和220MeV的π~±介子在~4He上吸收后发射的核子谱。两核子吸收机制定量地符合现有实验。四核子的相空间计算与实验不符。  相似文献   

13.
在资料[1]讨论过的一种可能的介子束缚态方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位阱形状参量v值较大(v=102~103)的情形下,对方程的解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指出,特征值λ和有关物理量对位阱参量v、E的依赖关系大致仍有资料[1]所述的规律性,但介子束缚态平均半径的数值当v较大时,并不随v的继续增大而不断增加.对应于每一个参量v值,存在一个最大的介子平均半径,当v>102时,所有的约为12.6M-1(M为层子质量),尚小于π介子的物理半径.若考虑到层子与反层子之间的超强相互作用除这种吸引势外还存在另一排斥势,并引入和资料[1]中位势Vv(r)相应的差型Vv(r)势进行计算,可使介子束缚态半径与实验值接近的程度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4.
假定高能强子碰撞在产生 N 对层子的同时,还伴随着产生了与这些层子的键数成正比的胶子,就得到 N 和层子-层子质心系释放能 Q 的函数关系:N=(α2+βQ9)1/2—α.出它算出的平均带电多重数〈nch,与目前所有的 pp、π&;#177;p、K&;#177;p 碰撞的实验数据相比较,证明在广阔的能区内都很符合.并定量地解释了介子-质子和质子-质子的能量——带电多重数关系的差别.得出的层子平均能量也与其它理论给出的层子有效质量的平均值相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π-核散射的Δ33准门口态模型下,计算了不同入射能量的π-4He(Tπ1ab=110、150、180、220、260MeV)和π-40Ca(Tπ1ab=115.5、163.3、241.0MeV)弹性散射的微分截面和总截面,结果与实验大致符合。对于π-4He散射,我们进一步考虑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修正,得到了与实验更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禁闭夸克系统的QCD低阶微扰,讨论了核子-介子耦合顶点的结构。在MIT袋模型球腔近似下,导出了从核子→核子(重子)+介子顶点结构的几率振幅。在不考虑末态重子与介子的分裂和相对运动时的计算表明,相应于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中的激发态重介子(B、δ、A1…)交换和有激发态重子(N*、Δ*)为中间态的双π交换过程是主要的。但单π、单ρ、ω等介子交换过程未出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π核散射的微观描述,计算了Tπlab=240、343MeV时π+-16O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定性地符合实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乳胶室对高山(5500米)宇宙线强子特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给出Eh=2~20TeV能区中强子簇射的微分能量谱指数β=(2.98±0.49), 簇射的垂直流强J(Eh≥3TeV)=(400±50)m)2﹒year﹒sr, 强子在大气中的衰减长度Λ=(104±16)g/cm2, 强子和铅的平均核作用长度λh=(15.3±3.0)cm, 介子和铅的平均核作用长度λm(18.6±4.7)cm, 以及5500米高度的介子流强、核子流强的比例ε=(1.0±0.4).  相似文献   

19.
用相干结构波函数和格劳伯尔近似, 研究了18O(π+, π-) 18Ne(2+1, 1.89MeV)反应, 发现核结构对π核双电荷交换四极跃迁有重要影响, 多次散射机制能解释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20.
侯仁锠  赵玄 《中国物理 C》1983,7(2):236-244
本文用DWBA方法对两种入射能量Eα=31和和43MeV的64Zn(α, α′)64Zn*非弹性散射中可能的四极-八极双声子激发进行了研究. 考虑了核力势和库仑势, 零级近似核力势取为Woods-Saxon势, 由靶核振动引起的核力势的非球对称部分V1作为微扰. 在计算中, V1取到核表面集体坐标αλν的二级项, 总初态波函数Ψ(+)i取到V1的一级项,目在扭曲波格林函数中略去了作为中间态的吸收道. 此外在双声子激发机制中, 假设直接双声子激发的贡献是主要的, 相继双声子激发的贡献是次要的. 所得的理论角分布与实验符合得相当好. 由这样符合可推知64Zn的3.72和4.19MeV能级是四极-八极双声子激发能级, 其角动量和宇称分别为3和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