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孔吸附树脂对罗布麻叶中总黄酮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HPD100,HPD400,HPD500,HPD600和HPD826等5种吸附树脂对罗布麻总黄酮的吸附选择性,在静态和动态吸附基础上筛选出效果较好的HPD100树脂,探讨了洗脱液乙醇浓度对黄酮纯化的影响,得到一次粗提物黄酮纯度为17.2%,为初始纯度的3.5倍。为了提高树脂对黄酮选择性,制备了4种二乙烯苯(DVB)含量不同的酰胺树脂,并对树脂进行了表征。以AB8树脂为对比,将酰胺树脂用于罗布麻黄酮的二次纯化,发现40%DVB含量的酰胺树脂纯化效果最好,考察了洗脱液乙醇浓度,上柱液乙醇浓度,上柱液黄酮浓度等吸附洗脱条件对黄酮纯化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纯化条件,在2BV/h的流速下,上柱液乙醇浓度为15%(V:V),洗脱液乙醇浓度为80%(V:V),上柱液黄酮浓度为2.02mg/mL,上柱体积为2BV。HPLC测定黄酮纯度为72.5%,是一次粗提物黄酮纯度的4.3倍,为初始纯度的14.8倍。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以丙烯酸甲酯(MA)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合成了凝胶型酯基树脂,将酯基树脂用二乙烯三胺和乙二胺分别进行胺化得到胺基树脂,再用乙酸酐进行酰胺化得到酰胺基树脂。初步研究了胺基树脂和酰胺基树脂对铬(Ⅵ)离子的静态吸附及洗脱,结果表明,引入功能基的树脂吸附能力远大于酯基树脂,5%NaCl-5%NaOH溶液的洗脱效果好于盐酸溶液。两种树脂的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酰胺基和胺基树脂对铬(Ⅵ)离子的静态吸附行为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Freundlich方程,而且酰胺基树脂对铬(Ⅵ)离子的吸附行为属于放热过程,但是胺基树脂温度低于310K时是放热过程,高于310K时由于离子交换吸附比例的增加使得树脂吸附成为吸热过程。红外光谱研究发现胺基树脂吸附铬(Ⅵ)离子后,CN键伸缩振动峰蓝移了19个波数,且941cm-1出现的新吸收峰,树脂在吸附铬(Ⅵ)离子的过程中,N起到了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睿  王破  施荣富  王春红 《高分子学报》2010,(10):1211-1217
针对黄酮分子的酚羟基结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了4种结构不同的商品化树脂,考察了它们对沙棘叶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优化了树脂结构设计方案,合成了具有氨基功能基、可形成氢键作用、疏水性可调变的大孔吸附树脂.以沙棘叶粗提物为原料,考察了树脂骨架疏水性、功能基间隔臂长短等对树脂纯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吸附发生在水体系中,一定强度的疏水性作用是树脂与吸附质之间形成氢键的必要条件,对于尺寸较大的黄酮分子,氢键功能基的间隔臂长短也显著影响了树脂对它的吸附能力.最后,我们选择了疏水性和氢键功能基间隔臂长短适宜的XM20-2树脂,对吸附和洗脱条件进行了优化,将其用于沙棘叶粗提物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的进一步纯化,可将黄酮纯度从粗提物中的10.4%提高到50%以上,且树脂具有很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4.
对几种超滤膜的TGA、DSC及FTIR研究表明,室温下含酰胺基的干燥膜体仍以氢键的形式结合一定数量的单分子水,同时也含有微量的二聚水和多聚水。当温度上升到40℃左右,水与膜体形成的氢键几乎完全断裂。每个酰胺基吸附水量的顺序为:聚砜酰胺>聚苯并咪唑酮>芳香聚酰胺;每种膜吸附水的绝对量顺序为芳香聚酰胺>聚砜酰胺>聚苯并咪唑酮。  相似文献   

5.
低交换量混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绞股蓝皂甙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交联聚苯乙烯型树脂S-008(Ⅰ)氯甲基化后,以不同比例的三甲胺/二甲胺混合胺或三甲按/二乙醇胺混合胺胺化,合成了同时含有季铵和叔氨基的混胺树脂Ⅱ-Ⅺ,研究了它们对绞股蓝皂甙的吸附性能,发现树脂的比表面和极性基团对其吸附量均有明显影响,此外,这些树脂对绞股蓝皂甙呈现出一定的吸附选择性和良好的解吸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原花青素含有疏水性的苯环和酚羟基的特点,设计合成了含有苯环和酰胺基的大孔二乙烯苯-异氰酸三烯丙基酯-丙烯腈(DTA)共聚物吸附树脂,DTA树脂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吸附原花青素.比较了DTA吸附树脂和3种商品化吸附树脂ADS-5(非极性)、ADS-8(弱极性)和ADS-17(中极性)对原花青素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DTA、ADS-8、ADS-17对原花青素的吸附既包含疏水作用又有氢键参与.在合适的单体和致孔剂配比情况下合成的DTA吸附树脂对原花青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二乙烯三胺和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微球为起始原料,通过伯胺保护、树脂胺化、脱保护等3个步骤,合成了以二(β-氨基乙基)胺为功能基的聚苯乙烯树脂,分析了该树脂的结构,研究了其对Cu2+的螯合性能。与二乙烯三胺型树脂相比,本文合成的树脂具有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脱附完全,易于重复使用等优点,对Cu2+吸附量达2.42mmol/g,脱附率为99.8%,吸附-脱附3次后,活性仍达95.0%。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结构均匀的、具有邻胺基-羟基的吸附树脂poly(GMA-co-TMPTMA),简称GT树脂。将GT树脂应用于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纯化,羟基的氢键作用由于邻位胺基酸碱作用的协同而极大增强,有效弥补了疏水协同作用的不足,对高亲水性HSYA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选择性均显著提高。基于HSYA的高度亲水性,建立了常规聚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XAD-4与GT-70A树脂联用工艺,在连续的闭路体系中完成了红花中HSYA的高纯度提取,产品中HSYA含量达到78.1%,该纯化工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麻黄细辛附子(MXF)汤复方水提液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考察了4种大孔树脂(HPD–100,HPD–722,HPD–400,HPD–600型)对5种生物碱的静态吸附、解吸附性能,筛选出分离纯化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生物碱的最佳树脂。结果显示,HPD–722型树脂对5种生物碱的吸附过程稳定且吸附量大,具有较高的解吸附率(87.26%),优于其它3种树脂。HPD–722型大孔树脂适用于富集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由悬浮缩聚法制备的多孔漆酚醛树脂微球对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和茶碱,以及苯、二甲苯、氯仿和四氯化碳等气体的吸附性能,并研究了吸附时间对乙二胺、二乙烯三胺和茶碱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中的酚羟基因能与胺基产生酸碱之间的作用而吸附乙二胺和二乙烯三胺,其吸附量分别为320.9mg/g、222.2mg/g;该多孔微球亦能吸附有机物气体,尤其对氯仿、四氯化碳的吸附性能较佳,其吸附量分别为248.1mg/g和119.7mg/g。  相似文献   

11.
李广科a  b  刘敏a  b  杨国强a  陈传峰  a  黄志镗  a 《中国化学》2008,26(8):1440-1446
我们方便地合成了上沿修饰四丹磺酰胺基团的杯[4]芳烃衍生物1,发现该化合物在含50%水的乙腈中显示出对汞离子高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识别作用,竞争实验表明多数金属离子对其检测干扰较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荧光萃灭源于由丹磺酰胺基团到汞离子的光致电子转移过程。另外,通过研究1和1-Hg2+的荧光衰减实验,以及对比双丹磺酰胺杯[4]芳烃2和单丹磺酰胺杯[4]芳烃3对汞离子的识别作用,发现化合物1的四丹磺酰胺基团具有很好的预组织和协同作用。化合物1对汞离子的检测限为3.41×10-6 mol·L-1,这可以使1成为一个潜在的汞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2.
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乙烯醇/明胶复合型吸附树脂,研究了该类树脂对鞣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树脂中聚乙烯醇组分的引入,能有效地阻止明胶链之间氢键的形成,使树脂能通过氢键作用选择性吸附鞣质。模拟的应用实验说明,这类吸附树脂可用于某些中药剂型,如口服液,针剂生产中有害及不稳定成分鞣质的选择性去除。  相似文献   

13.
胺基化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苯酚和苯胺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超高交联吸附树脂上负载不同胺基后,无论是在非水体系还是在水体系中,树脂对苯酚的吸附选择性大大增强.非水体系中,树脂对苯胺和苯酚的吸附是靠氢键作用,水体系中,树脂对苯酚的吸附是表面吸附和基团吸附综合作用的结果.动态吸附表明,树脂胺基化前(Rf18)树脂与季铵化后(Rs6 ) ,对苯胺和苯酚混合水溶液的动态吸附泄漏曲线差别较大.对Rf18树脂,苯酚首先在14 7BV(床体积)处泄漏,其泄漏液浓度上升很快,在2 12BV处达吸附饱和,苯胺在184BV处才开始泄漏,且其泄漏液浓度上升缓慢;在14 7~184BV之间可收集到苯酚溶液.对Rs6树脂,苯胺先泄漏(17BV处) ,其泄漏浓度很快趋于水平,在4 7BV处达吸附饱和;苯酚在4 4BV处开始泄漏,其泄漏曲线也上升很快,在79BV处趋于水平,在17~4 4BV之间可收集到苯胺水溶液.  相似文献   

14.
两种同时包含酚羟基和二酰胺基团的的阴离子识别受体被设计和合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受体分子和不同阴离子客体间的识别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受体分子1在干燥的DMSO溶液中能选择性识别AcO-,其识别顺序为:AcO->F->H2PO4->Cl-,Br-,I-;受体分子2显示出对F-较强的识别作用,其识别顺序为:F->AcO->H2PO4-,Cl-,Br-,I-。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核磁滴定实验,研究了只包含二酰胺基团的受体分子3对阴离子的识别作用,发现起识别作用的是二酰胺基团,但这种作用力非常小,不能有效地进行阴离子识别。进一步通过核磁共振滴定实验和理论研究,证实受体分子1和2在有效的阴离子识别过程中,酚羟基比酰胺基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氧化叔胺树脂的合成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D301树脂的叔胺基氧化,合成了大孔交联氧化叔胺树脂.比较D301树脂与氧化叔胺树脂对正己烷溶液中和水溶液苯酚的吸附性能,发现氧化叔胺树脂对苯酚的吸附量比D301树脂的有明显的增加.为弄清吸附量增加的原因,根据氧化叔胺树脂对正己烷溶液中苯酚的吸附等温线,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了等量吸附焓、吸附Gibbs自由能和吸附熵,发现叔胺树脂氧化后,与苯酚的相互作用和吸附的自发倾向增强,但吸附过程仍为氢键吸附.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AH系列胺基修饰的超高交联树脂对水溶液中间苯二酚的静态吸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它们对间苯二酚的吸附容量明显高于母体交联树脂NDA-100和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01.AH系列树脂与吸附质分子之间不仅有范德华作用力,还存在着氢键等作用力.该类树脂对间苯二酚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属于以物理作用为主兼有弱化学作用的吸附过程.吸附速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表观吸附速率常数随树脂胺基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3种市售树脂ADS-5、ADS-8和ADS-17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混合物水溶液的吸附表明,具有弱极性的ADS-8对茶多酚的吸附量最大.随着树脂极性的增加(ADS-5<ADS-8<ADS-17),从混合物中对茶多酚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增加,表明对茶多酚的吸附可能包含疏水作用和氢键,而对咖啡因的吸附为疏水作用.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不同交联度(8%~26%DVB)的大孔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这些树脂具有疏水基质和可与酚类化合物形成较强氢键的氨基.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混合物溶液的吸附表明,这些树脂对茶多酚具有高吸附量和高吸附选择性.交联度为10%的大孔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对茶多酚具有最大的吸附量,交联度为22%的大孔氨甲基聚苯乙烯树脂对茶多酚具有最大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改性壳聚糖树脂对利尿剂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琥珀酸酐、苯甲酸酐、聚乙烯亚胺和 3 氯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对壳聚糖进行改性 ,分别在其氨基上引入羧基、苯环、多氨基和季胺基 ,并利用红外谱图对于改性后的壳聚糖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应用相转移法制备了 4种改性壳聚糖的微球 ,实验研究了这 4种微球对 9种不同利尿剂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由于Lewis酸碱相互作用 ,引入羧基后的壳聚糖树脂对 3种碱性利尿剂的吸附量有了 15 %~ 36 %的提高 ,而引入多氨基的壳聚糖树脂对四种酸性利尿剂的吸附量分别提高了 4 8 5 %~ 2 0 9% ;由于苯环和利尿剂的憎水性基团的相互作用 ,引入苯环后的壳聚糖树脂对所有的利尿剂的吸附量都有所提高 ,其幅度为 15 %~ 6 1% ;因为季胺基团和羧基之间发生的离子交换作用 ,引入季胺基后的树脂对具有羧基的利尿剂吸附量有显著的提高 ,尤其对布美它尼的吸附量提高了 2倍以上 .  相似文献   

19.
设计并合成了9个可形成三中心氢键和6个可形成二中心氢键的N-芳基芳酰胺模型化合物, 基于它们在氯仿和二甲基亚砜(DMSO)中的一维核磁共振波谱, 系统地分析了羰基对βH和γH的去屏蔽效应. 将Δ(δβH)和Δ(δγH)的值结合在一起, 分析了三中心氢键对芳酰胺分子的构象限制效果, 发现N-(2-氟苯基)-2-氟苯甲酰胺、 N-(2-甲氧基苯基)-2-氟苯甲酰胺和N-(2-氟苯基)-2-甲氧基苯甲酰胺这3个N-芳基芳酰胺在酰胺基团的左右两侧都能展现出很好的构象控制效果, 因此认为这3种结构单元在构建折叠体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此外, 本文还发现, 当NH与第二个氢键受体形成氢键时, 其和第一个氢键受体之间的氢键就被削弱了, 即在芳酰胺形成三中心氢键时, 2个氢键受体争相与NH形成氢键并取得了某种平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合成了含酰胺基团和不含酰胺基团的两类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表面活性参数,研究了酰胺基团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酰胺基团提高了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降低了胶团聚集数,增强了胶团微极性,增大了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