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演示实验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安彩 《化学教育》1995,16(1):29-30
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演示实验不但要“精演”,而且要启迪学生“多思”,要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里明确地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据的科学”。所以课本里规定的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52年秋季起,中央教育部先后指定了采用东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央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译的高初中化学课本以后,克服了课本的混乱现象;尤其是在内容方面充分地介绍了苏联的先进经验,以其中所列的一些演示实验来讲,使我们感觉到耳目一新。然而由于各地的条件不一致,以致对有些实验不能充分发挥演示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这是很遗憾的。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提出了几个演示实验,介绍一些操作经验,希望广大读者,加以指正。  相似文献   

3.
根据化学通报1954年1月号“卷首语”的报导,“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的编出,对于改进中学化学的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重大的成绩,应当是肯定的,我想也是中学化学教师们公认的。我感到“高中化学新课本的教学法”能够结合高中一年级化学教学进度,系统地、完整地编出,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按教材的繁简、轻重,在时间上作了具体的安排,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段落复习等的内容上,都明确的写  相似文献   

4.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的教学是电离平衡理论教学的延伸,是“盐的水解”教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增加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教材中没有演示实验。为了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水是电解质,且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可增加以下演示实验:往250毫升烧杯中注入约150毫升蒸馏水,用两铜片作电极,施加12伏直流电,调节两电极距离,用毫安表测其电流强度(I=3毫安)。  相似文献   

5.
耿传学 《化学教育》1997,18(8):33-34
改过化学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要优化课堂教学,但笔者在本地区初中学校进行教学视导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并不具有优化功能的“改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一、只图形式不重效果改而不“进”改进演示实验必须增强实验效果,但有些教师改进的过程中却仅是着意求改而不管效果如何,有人曾这样“改进”木炭吸附色素的演示实验:用一支玻璃管装入一些木炭粉制成一个吸附柱,在柱的下端通过一个抽滤装置接上一个真空泵抽滤,结果倒入的红墨水因流速过快几乎毫不改色地迅速流到下面的烧坏中。像这样画蛇添足似的“改进”,不仅没有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徐金波 《化学教育》1988,9(3):37-37
为了做好溴单质物理性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看清液溴的颜色、状态、以及挥发性,我们采用自制的“液溴物理性质演示器”做实验,既可将实验内容演示得全面、真切,又能防止污染空气,还能进行学生实验。  相似文献   

7.
去年暑期中我们偶然在一本苏联翻译课本“化学入门”这本书上发现关於硫化亚铁实验的说明上有这样一句话“……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一点加热…”我对“集中一点”发生了兴趣,感到这样做的确可以弥补以往我们在实验中的缺点:即受热面小可以避免硫蒸气的大量消失,另外由於是集中在试管底部的一点上加热,被加热部分有上层硫粉与铁粉的混和物覆盖着不会与空气接触,被加热的硫粉就不会变成二氧化硫,硫的蒸气也不易透过覆盖物上升,因此反应进行较彻底。经数次实验证明这  相似文献   

8.
刘达仁 《化学教育》1988,9(4):35-35
教学中通常要观察丁达尔现象必须在暗室或有暗箱,因此一般条件下不能安排演示实验。自1982年以来,我在胶体教学中一直应用氦氖激光器作为光源,利用激光束的高亮度和不易发散的特点,在明亮的教室里成功演示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实验效果非常好,即使在有阳光的屋子里,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在胶体溶液里有一条“光路”出现,而蒸馏水或真溶液没有光路。我将此法用于学生实验课更显得十分方便。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从初三到高三共4个年级,要完成202个演示实验、46个学生分组实验,根据授课需要还要有所增加。这么多的实验要一个一个地准备,工作量是较大的,而且有些演示实验有一定难度,没有一定的经验较难成功,弄不好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要克服这些困难,除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规范、合理的存放仪器药品的管理措施外,我在实验工作中设立了实验卡片,经过使用,效果很好,不仅大大节省了准备实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质量(特别是演示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工作的效率,现把我的几点做法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化学第二章第八节“物质不灭定律”这个题目里,教本上用氯化铁和苛性钠为材料。但这实验只说明“两种溶液进行反应而生成沉淀,反应物的总重量等于生成物的总重量”。而教本上例举的硷式碳酸铜锻烧的实验是不适宜作演示材料的。而大纲(修订草案)里指出的:“硫或磷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在燃烧以前和燃烧以后容器和容器里所含物质的总重量不变”。这一内容作为演示材料也不够好。为了比较好的证明物质不灭定律,我用稀盐酸和大理石作用,生成的二氧化碳气用苛性钠(或苛性钾)溶液吸收。装置如图。用时将分液漏斗的盖盖好,整套装置(包括仪器和  相似文献   

11.
任日升 《化学教育》2000,(12):18-19
化学教学中,课堂演示型 CAI和交互型 CAI应有所不同。课堂演示型 CAI,要求教师把CAI定位在辅助地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当选用辅助内容,而不是满堂都是屏幕、文字、声像并以此代替教师的教学 ;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板书,认真做好实验,而不是用“干实验”代替真实验 ;注重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挖掘教材内涵、发展学生智能上,而不能仅仅用在加快教学进度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学生对化学名词术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在讲解初中化学第二章的“分解作用”和“化合作用”时,采取启发学生的思考力,运用他们的理解力由他们自已来归纳定义。学生们大多数反映较好。现在我把讲课的基本过程写出来,以供大家研究和指正: 在讲解新课前的检查提问中,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现象叫做化学反应”在问答过程中,使全体学生回忆起“化学反应是‘物质改变了’的现象”。於是,教员即转入氧化汞分解的演示。演示中,教员着重交待“氧化汞是一种纯净物  相似文献   

13.
孙桂清 《化学教育》1991,12(4):32-33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化学演示实验的做法谈些浅见。一、演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一定要明确,教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并交待给学生,演示前要做到:1.向学生说明演示的题目;2.向学生简要介绍实验装置;3.指出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部分;4.强调注意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发展它,需要实验,学习它,也离不开实验。因此,我们不但要精心做好演示实验:操作规范,技能熟练,效果(现象)明显,安全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15.
田宗学  谭明进 《化学教育》2005,26(Z1):24-25
新课程标准并未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做出严格的规定。但演示实验始终是学生学习化学、教师施教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胡家桢 《化学教育》1988,9(5):42-42
硬水软化原理和方法是“硬水及其软化”一节的重点,做好磺化煤软化水的演示实验是这一节的关键。磺化煤在市场不零售的情况下,可以用蔗糖脱水后的产物(以下简称土制磺化煤)来代替。试验证明,效果良好。现把方法介绍如下:一、土法制备磺化煤将蔗糖脱水后的产物粉碎,先用水漂洗,再用水淋洗,使余酸洗净,最后用10%NaCl溶液淋洗,洗到淋洗液的 pH 值等于7时为止(水洗必须充分,不然在交换时,软化水的pH 值小于7,影响沉淀,产生假像)。二、装柱演示可以采用(?)20×250mm 玻璃管作交换柱,将土制磺化煤装入玻璃管里。土制磺化煤层的高度为200mm,装好后即可演示(方法从略)。  相似文献   

17.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中,对于化学实验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注意。除了教师所进行的演示实验已经明确的规定外,把学生实验部分又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实验作业,这是跟教师讲解教材相结合的实验;一种是实习作业,这是在学完一个题目或部分教材以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单独或分组进行实验。大纲说明中指出“……实验作业能够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教材内容,帮助他们获得实际的技能和技巧……,实验作业……,特别在低年级里进行的次数应该多一些,实习作业的次数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十分恰当的指示,现在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希同志们指正,以便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初二学生进入初三时,虽然对于学习化学有着莫大的兴趣,但是他们对于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是生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之后学生立即进行实验,那么学生的困难就将减少。譬如,在处理初三年级第一章第四节“物质的提纯法”的教材时,我曾采用过二种教法:第一种,用一节课作课堂教学(演示与讲述法相结合);另一节课进行“粗盐的提纯”与“制取蒸馏水”二项实习作业。第二种教  相似文献   

18.
我校学生化学分组实验,在1952年下期曾在高中班次举行过一期(分5组),效果不好。学生反映说:“分组实验,组内少数一、二人把持,我们多数人看不清楚,作了实验,不知搞了些什么?还不如老师演示实验好些,老师演示实验时,一边实验,一边讲解,既看得清楚,又容易了解。”1953年上期,分组实验停止,我强调的理由是:学校没有实验室,仪器药品又不多,过去曾经分组实验的效果又不好,于是在1953年上期,干脆就不分组实验了。去年暑假期间,仔细阅读了化学教学大纲,大纲提出了学生实验的重要性,打动了我的思想,于是在本期抱着极大的信心和决心,在全校高初中各班,普遍展开了分  相似文献   

19.
(一)淀粉加水分解——①证明单醣产物(用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②证明有双醣中间产物“麦芽糖”。为了演示证明有灰醣(麦芽糖)这一实验,在很多书上是这样指导的,用淀粉加水在硫酸或盐酸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在煮沸到一定程度不使碘酒变色时,用碳酸钙粉末以中和水解过程中的酸(有大量泡沫),然后过滤,除去硫酸钙(若CaCl_2不能去掉),再行蒸发掉糖浆中的水分,这一系列过程在课堂演示中因手续过繁,而浪费时间。最低需要一个多小时,我认为这祥演示可简化操作手续,时间只要30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20.
Ⅰ.从旧课引入新课在检查知识时提问一位同学:“氮气和氢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化合?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待学生回答并分析后,在黑板上留下学生所写的化学方程式:N_2+3H_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_3然后告诉同学:现在我们来研究氮的氢化物——氨的工业制法,从而引入新课。Ⅱ.通过演示实验讲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讲课开始时,我先启发学生回忆氯和氢化合,硫和氢化合时所需要的条件,然后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氯和氢气为什么要这样的条件才能生成氨呢?”这时我便进行如下的分析:“我们知道加热能促进某些物质的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