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病毒药酞丁胺的中间原料3-溴丁酮-[2]是通过丁酮-[2]溴化反应制备的,但是在反应中同时伴生另一种异构体1-溴丁酮[2]。为了摸索反应条件,控制副产物1-溴丁酮-[2]的生成量,本文研究了溴化产物的红外定量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新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的1-(4-吡啶甲酰)-4 -苯基氨基硫脲,1-(4-吡啶甲酰)-4-对氯苯基氨基硫脲,1-(4 -吡啶甲酰)-4-对溴苯基氨基硫脲3-(4-吡啶基)-4-苯基-1,2,4,-三唑啉-5-硫酮,3-(4-吡啶基)-4-对氯苯基-1,2,4,-三唑啉-5-硫酮,3-(4-吡啶基)-4-对溴苯基-1,2,4-三唑啉-5-硫酮六个新化合物的~(13)C-NMR谱,并通过~(13)C-NMR谱中的宽带去偶,偏共振及APT技术,模型化合物对照,讯号强度对比及芳基取代基常数计算等方法,进行了上述化合物~(13)C-NMR谱峰的归属,并得到了甲酰肼基在吡啶环4位取代后对吡啶环各碳所产生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3.
以1,3,3-三氯异二氢氮杂茚和3-(2’,2’,4’-三甲基-3’-戊氧基)-1,3-二亚胺基异吲哚啉为原料,合成了二烷氧基取代无金属酞菁,产物经IR,UV-Vis,1H NMR及MS表征。在与相应的四烷氧基取代无金属酞菁相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了产物的UV-Vis光谱中的Q带波长及其分裂程度与取代基的数目以及溶剂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丁酮异构化的势能面. 通过IRC方法确定了丁酮异构化的6个主要反应路径,相应的产物分别为1-丁烯-2-醇、2-丁烯-2-醇、丁醛或1-丁烯-1-醇、丙烯基甲醚、甲基烯丙基醚和乙烯基乙醚. 其中3个路径经过环氧丁烷,表明环氧丁烷是丁酮异构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产物. 计算得到的反应物和产物的垂直电离能与现有的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通过过渡态的相对能量和高能垒的数目比较,认为最可行的丁酮异构化反应路径是丁酮→1-丁烯-2-醇→2-丁烯-2-醇.  相似文献   

5.
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氨基均三唑硫醇与查尔酮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3-(4-氨基-5-巯基-3-对甲苯基均三唑-1-氮代)-1,3-二苯-1-丙酮(3),(3)与系列芳香醛经缩合反应,合成了4种三唑硫酮席夫碱(4a-4d).探讨了各实验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工艺条件:n(芳香醛)∶n(氨基三唑硫酮)=1∶1.1微波功率500W,催化剂冰醋酸2mL,反应时间4-7min,溶剂DMF,收率为65%-77%.利用IR、MS、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
张荣莉  张泽 《光谱实验室》2011,28(4):1577-1582
以取代苯甲醛和苯乙酮,用水作溶剂,以碳酸钠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系列查尔酮化合物.将所得查尔酮与丙二酸二乙酯及碳酸钾置于玛瑙研钵中常温无溶剂研磨,得到相应的Michael加成产物.采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法对合成出的查尔酮化合物以及相应的查尔酮与丙二酸二乙酯的Michael加成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取代基对紫外吸收波长和红...  相似文献   

7.
以芴酮为原料,通过溴代反应制备得到2-溴芴酮,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实验结果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水作为溶剂,芴酮与溴的摩尔比为1:1.2,85℃下反应3h,所得2-溴芴酮的产率为93.28%,纯度质量分数高于98.0%.产物结构通过了红外、核磁波谱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可分散油悬浮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农药剂型,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稳定机理研究相对薄弱以及精准、量化、微观的表征手段相对缺乏,使得可分散油悬浮剂产品在生产和贮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析油分层、絮凝、膏化、结块等现象。X射线光电子能谱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制样简单、样品破坏性小等特点,常用于固体表面元素定性定量分析及原子价态分析,适用于分散剂吸附性能及稳定机理研究。本研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式,在油性介质中,从微观角度研究含多胺基锚固基团油相分散剂在丙炔噁草酮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能,为该分散剂在农药可分散油悬浮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丙炔噁草酮吸附多胺基锚固基团油相分散剂后,丙炔噁草酮界面的Cl, N和O电子峰强度减弱, C电子峰强度增强,说明该分散剂在丙炔噁草酮表面形成了良好的吸附。以Cl元素为特征元素计算出该分散剂在丙炔噁草酮表面的吸附层厚度为6.746 nm。分散剂吸附后,红外光谱图中没有出现新的吸收峰,分散剂与丙炔噁草酮之间的吸附是以范德华力为主要结合作用力的物理吸附。吸附前后样品微观形貌研究表明,未吸附分散剂的丙炔噁草酮原药颗粒表面较为粗糙,有晶面的层状结构,吸附分散剂后,原药颗粒表面变得较为光滑,晶面层状结构消失,说明分散剂在丙炔噁草酮表面形成了包覆,并通过非极性溶剂化链提供空间位阻,提高丙炔噁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体系的物理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和分子束取样技术并结合飞行时间质谱仪,在低压、预混、燃油当量比为1.0情况下研究正庚烷层流火焰的燃烧特性.共检测出24种中间产物,并计算出其摩尔分数.在燃烧反应前期,主要中间产物是酮、醚类物质.在燃烧反应后期,主要中间产物是碳氢化合物,燃烧反应前期的中间产物在燃烧反应后期继续氧化.乙烯在所有中间产物中摩尔分数最大的.另外,火焰中丙炔与苯有极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离子液体三溴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r3对乙酰丙酮、乙酰乙酸乙酯、丙二酸二乙酯等羰基化合物的α-溴化反应。在无催化剂、溶剂条件下,[Bmim]Br3对以上几种羰基化合物溴化,高产率、高选择性地得到α-溴化产物,产率为93%—96%。实验结果表明,在离子液体[Bmim]Br3存在下,溴化反应不仅速度较快、温度缓和、操作简便,而且产物的产率高、易分离、对环境更友好。本方法提供了一个区域选择性好、简单、方便合成α-溴化β-二羰基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Ti(SO4)2和Zn(NO3)2·6H2O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了钛酸锌的粉体。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所得钛酸锌晶体结构的影响,并对样品进行了XRD和TG-DTA等分析。钛酸与碳酸锌分子生成的先后顺序影响得到的钛酸锌的结构。在钛酸优先生成的体系中,碳酸锌分子生成之后与周围足量的钛酸分子发生碰撞反应,由于钛酸优先生成且沉淀剂足量,碰撞反应充分且在碰撞反应中钛酸保持过量,反应生成了亚钛酸锌(Zn2Ti3O8)。在碳酸锌优先生成的体系中,钛酸分子生成之后与周围足量的碳酸锌分子发生碰撞反应,由于碳酸锌优先生成且沉淀剂足量,碰撞反应充分且在碰撞反应中碳酸锌保持过量,反应生成了正钛酸锌(Zn2TiO4)。另外,沉淀剂用量和反应温度都影响着最终产物的种类和晶型。沉淀剂用量越多、反应温度越高,越易于生成Zn2Ti3O8或Zn2TiO4。只有在沉淀剂不足、反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才能生成偏钛酸锌(ZnTiO3)。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子自旋捕获技术(EPR-ST)研究了Pd(OAc)2与有机膦dppm(二,二苯基膦甲烷)及dppe(二,二苯基膦乙烷)在氯代烷中反应生成新奇配合物PdCl2[PPh2CHClPPh2]这一新反应的反应机理,所用捕获剂为PBN和POBN,得到EPR实验谱并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反应机理并进行了讨论.反应经过dppm的均裂、夺氯、夺氢后生成新配体[PPh2CHClPPh2],然后发生配位取代和配位反应,生成新的配合物PdCl2[PPh2CHClPPh2].并对影响反应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溶剂效应在此类自由基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极性对反应的发生影响很大,主要是对过渡态1及2的影响.Pd(OAc)2在反应中既是反应物还是引发剂,在反应中起分子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的产生单重态氧(O21△g)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即在固定床式反应器中采用固体过氧化钠粉末与氯气(Na2O2/Cl2)进行反应的气固化学反应体系。实验分别通过用对近红外敏感的光谱仪和锗探头监测了反应产生的(O21△g)的发射光谱和1 270 nm的光信号,同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监测了反应池固体反应层和测试池中气体的温度的变化曲线。实验测得了(O21△g)在1 270 nm附近的特征发射光谱,此光谱表明该体系是一个很好的产生(O21△g)的体系,同时,实验现象表明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用密度泛函方法在UB3LYP/6-311G++(d,p)理论水平上研究了Ni+在基态与CH3CH2CH2NH2的反应机理,全参数优化了[Ni,C3,N,H9]+基态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并用频率分析方法和内禀反应坐标(IRC)方法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第一过渡金属离子Ni+与CH3CH2CH2NH2的反应为插入-消去机理,并计算找到了基态下该反应的最有利通道。  相似文献   

15.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 4-二氮唑硫酮-5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苯基-2-苯偶氮基-1-硫代-3,4-二氮唑硫酮-5(C14H10N4S2)由双硫腙与二硫化碳发生加成闭环反应时获得。文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的跟踪对双硫腙与二硫化碳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讨论了反应历程,提出该反应的机理是亲核加成;并通过IR谱和NMR谱,对标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UB3LYP方法在6-311 G(2d,2p)水平上研究了五重态和三重态的Fe与单重态CH2反应的机理,在UB3LYP结构优化的基础上用耦合簇理论方法UCCSD(T)在相同水平下对各驻点进行了单点能校正.结果表明,该反应在三重态和五重态上的势能面非常相似,都经过两个过渡态(TS1、TS2)和三个中间体(FeCH2、HFeCH、H2FeC),五重态和三重态势能面在形成中间体FeCH2前发生交叉,整个反应沿三重态路径进行,最后得到三重态的FeC和H2.该反应是一个四步反应,其中由HFeCH到H2FeC的反应步骤为整个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反应的活化能为176.3 kJ/mol.  相似文献   

17.
在前文[1 ,2 ] 基础上 ,扩展了有机双膦系列 .应用电子自旋捕获技术 (EPR ST)研究了Pd(OAc) 2 与系列有机双膦dppm(二 (二苯基膦甲烷 ) )、dppe(二 (二苯基膦乙烷 ) )及dppp(二(二苯基膦丙烷 ) )在氯代烷中反应的反应机理 ,所用捕获剂为PBN ,得到EPR实验谱并进行了模拟 .提出了反应机理并进行了讨论 .并对影响反应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 .Pd(OAc) 2 在此反应中既是反应物又是引发剂 ,在反应中起分子诱导作用 .当Pd(OAc) 2 与非自由基物种有机双膦配体及氯代烷共存时 ,引发了自由基反应 .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醇氧化烟气中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利用甲醇氧化烟气中NO的反应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甲醇用量比例、烟气中O2、SO2及夹带的固体颗粒对NO氧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甲醇能够氧化烟气中的NO;NO氧化率受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综合影响,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有效反应温度区域向低温方向移动,最大NO氧化率降低;随着甲醇用量比例的增加, NO氧化率增加;O2浓度增加可促进NO氧化;烟气中的SO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可显著提高NO氧化率;烟气中固体颗粒的存在阻碍了自由基反应的进行,显著降低了NO的氧化率。  相似文献   

19.
在前文[1,2]基础上,扩展了有机双膦系列.应用电子自旋捕获技术(EPR-ST)研究了Pd(OAc)2与系列有机双膦dppm(二(二苯基膦甲烷))、dppe(二(二苯基膦乙烷))及dppp(二(二苯基膦丙烷))在氯代烷中反应的反应机理,所用捕获剂为PBN,得到EPR实验谱并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反应机理并进行了讨论.并对影响反应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Pd(OAc)2在此反应中既是反应物又是引发剂,在反应中起分子诱导作用.当Pd(OAc)2与非自由基物种有机双膦配体及氯代烷共存时,引发了自由基反应。  相似文献   

20.
胆红素—氟化钡体系固相研磨反应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法对胆红素-氟化钡体系的固相研磨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固相研磨反应具有氧参加的自由基反应机制,并且反应产物中胆红素与钡离子的络合形式五液相反应合成的胆红素钡络合物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