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木麻黄质膜离子泵在酸雨条件下对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镧对酸雨(pH为4.5)胁迫下木麻黄幼苗早期生长和质膜离子泵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La3+浸种能使幼苗株高、根长、鲜重以及质膜质子泵活性明显增强,在200mg·L-1La3+处理时达到最高增强值,而高浓度的La3+浸种使之表现出抑制效应;幼苗质膜钙泵的活性受La3+抑制。质子泵活性与细胞的伸长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镧对质子泵的活化作用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且适量的镧具有缓解酸雨胁迫下生长的植物细胞质酸化,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间接作用。为抗酸雨和促生长,木麻黄经镧浸种8h的最适宜La3+浓度为50~200mg·L-1。 相似文献
5.
镧和铈对大豆开花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东农42和47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使用乙醇分光光度计法研究在大豆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稀土元素La(Ⅲ)和Ce(Ⅲ)(RE1/60 mg·L-1,RE2/90 mg·L-1,RE3/120 mg·L-1和RE4/150 mg·L-1)对叶片叶绿素含量(Chl)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La对两种大豆Chl含量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在RE1浓度下,Chl含量高于CK值,并且达到最大值,随着浓度增大,促进作用降低,抑制作用明显,RE2~RE4浓度下Chl含量降低,并且低于CK值;Ce对两种大豆Chl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在RE1浓度下下降幅度最为明显,RE2~RE4浓度下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并低于CK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测镧浸种对辣椒种子抗酸雨胁迫能力的影响,对来自辣椒种子经镧处理和酸雨胁迫1,3和7 d的幼苗生长状况和活性氧代谢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经镧溶液浸种后,辣椒种子的抗酸雨能力增强,可抵御中强酸雨(pH 3.5)持续胁迫7 d,表现为胚根长和幼苗鲜重均达到对照水平;相对于酸雨组,镧处理组辣椒幼苗中POD活性提高了5.4%,MDA含量降低了6.9%;酸雨组的POD活性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提高3.9%和25.5%,说明酸雨引发的POD合成是应急,不能有效地限制MDA的积累;基于镧对照的POD活性比对照高,而MDA含量没有相应的提高,说明镧浸种提高了幼苗中POD活性的本底水平。因此,稀土元素是作物的免疫刺激物,镧浸种属于抗胁迫锻炼。 相似文献
7.
镧、铈对酸雨胁迫下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花粉萌发和坐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La3+和Ce3+对酸雨胁迫下龙眼花粉萌发和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胁迫下,低浓度(0.1~1 μmol·L-1)的La(NO3)3或Ce(NO3)3可以减轻酸雨对花粉的伤害,提高花粉萌发率,高浓度(10 μmol·L-1)则加重了酸雨的伤害作用;0.1~10 mmol·L-1的La(NO3)3和Ce(NO3)3均可以提高龙眼的坐果率,减轻酸雨对龙眼果实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酸雨对苋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pH3.5)对苋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使苋菜中K、Ca等营养元素严重流失,Al含量明显增高,Mn、Zn等微量元素的变化则因种植在不同原岩发育的土壤上而有所差异。在酸雨地区种植蔬菜,应增加K、Ca肥的施用,并预防由于土壤酸化使有害元素活化而被蔬菜吸收。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大豆东农42和东农47为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法,研究在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稀土元素La(Ⅲ)和Ce(Ⅲ)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对大豆两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都大于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所有处理(30~120mg·L-1)都使东农42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增加,脂肪含量减少,其中30 mg·L-1CeCl3处理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3.16%,比对照增加10.60%。而所有处理都使东农47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量减少,在90 mg·L-1LaCl3处理下脂肪含量最高为22.46%,比对照增加9.24%。 相似文献
10.
镧对黄瓜幼苗叶片细胞透性及膜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a3 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膜透性、膜脂脂肪酸组分和氧化产物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La3 对黄瓜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无明显影响; La3 浓度为2 mmol·L-1时, 膜的相对透性明显上升, 而0.002~0.2 mmol·L-1 La3 处理的叶片细胞质膜通透性的变化不明显; 利用高压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表明用不同浓度La3 处理后, 组成及总的含量无显著改变, 但脂肪酸配比发生了变化; La3 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它的浓度相关. 当La3 的浓度为0.002~0.02 mmol·L-1时, 丙二醛(MDA)的含量发生了减少, 而2 mmol·L-1 La3 使得叶片产生的MDA的含量增加了. 低浓度La3 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 而高浓度La3 恰恰相反, 加重了膜脂过氧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镧对发菜细胞培养及氨基酸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La(NO3)3处理液体培养的发菜细胞,研究镧对发菜细胞的生长及氨基酸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200mg.L^-1的La(NO3)3均能促进发菜细胞的生长,以100mg.L^-1La(No3)3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14.
LaCl3对大豆Cu, Zn-SOD活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证明0~100μmol·L-1的LaCl3对于大豆Cu,Zn SOD的NBT光还原活性抑制作用具有明显影响,即受La3+作用,大豆Cu,Zn SOD活性动力学曲线为S形,同时受La3+作用Cu,Zn SOD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大豆Cu,Zn SOD受La3+作用的阈值浓度和饱和浓度分别为cLa3+=18μmol·L-1,cLa3+=65μmol·L-1。根据Hill系数3.9和荧光光谱分析,大豆Cu,Zn SOD分子中存在4个La3+的强结合位点。证明了La3+对Cu,Zn SOD具有明显的正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镧对水培菜豆和玉米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菜豆(Phaseolusvulgaris)、玉米(Zeamays)两种生活型植物幼苗为实验材料,以水培方法研究了镧对镉抑制两种作物生长与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300μmol·L-1镉剂量胁迫下,两种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主要表现为株高、主根长下降,叶面积锐减,叶、茎、根的鲜重、干重明显下降;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是叶绿素含量下降,质膜透性、MDA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且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伤害加重。叶面喷施10~20mg·L-1镧1次,对镉污染下的两种作物幼苗的生长与代谢有一定缓解效应,可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程度。这与镧能提高两种作物植物叶绿素含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维持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多重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镧对红壤微生物碳、氮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室内培养试验表明,La对红壤微生物碳氮及呼吸强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100mg/kg^-1时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La对微生物碳氮和呼吸强度的有减少的趋势,但短期内抑制作用难以消除,水稻盆栽试验表明,在低浓度时,La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和呼吸强度有少量刺激作用,但随着浓度的增加,则产生抑制作用并不断增强,在300mg.kg^-1时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可以作为评价稀土污染土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温室中研究了La3+对UV-C辐射胁迫下番茄幼苗保护酶活性及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胁迫降低了番茄幼苗SOD和POD活性,增加了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La3+对UV-C胁迫下番茄幼苗SOD和POD有显著的调控作用.与单一UV-C胁迫组相比,番茄幼苗SOD活性平均增加了38.03%,POD活性平均增加了20.43%,番茄幼苗MDA含量平均降低18.63%,表明La3+有效防止了番茄幼苗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番茄幼苗膜系统的伤害.La3+能够显著缓解UV-C辐射胁迫对光合色素的降解作用.与单一UV-C胁迫组相比,番茄幼苗叶绿素a平均提高了17.65%.叶绿素b平均提高了17.11%,类胡萝卜素含量维持较高水平.综合比较各项指标,30 mg·L-1LaCl3在UV-C辐射胁迫下对番茄幼苗的防护效果好于60 mg·L-1LaCl3. 相似文献
18.
氯化镧对缺钙黄瓜根系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缺钙营养条件下,5μmol/L的氯化镧促进了黄瓜的生长并使其根系活力增加。应用钙离子选择电极及ICP测定结果表明,在低浓度钙下,氯化镧处理抑制了黄瓜根系对钙的吸收并降低了植物组织中钙的含量;用两相法分离提纯了黄瓜根系的质膜组分,缺钙使质膜上K~ 、Mg~(2 )-ATPase活性降低,而氯化镧处理后则使其活性升高。这些研究表明,氯化镧对缺钙黄瓜生长的促进作用不是通过增加植物对外部溶液中钙离子的吸收,而是通过改变一些质膜上受缺钙影响的生理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Pr、Yb的苯磺酰化甘氨酸配合物,观测了它们对水稻幼苗初期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适宜含量的该类配合物可促进种子萌发的启动,并对种苗根系和幼苗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并以2.5×10-6~5.0×10-6含量范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