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2Co2/Al2O3上CO吸附态的动态行为和CO歧化反应.结果表明,在CO吸附TPD(真空中)IR动态过程中,Rh上的孪生CO谱带强度逐渐同步减弱,Co上的线式CO谱带和Rh上的桥式CO谱带强度逐渐减弱的同时向低频位移.完全脱附的顺序为:桥式(150℃),孪生(350℃)和Co上的线式(400℃).该结果明显不同于Rh4/Al2O3上相同动态过程的结果,表明RhCo相互作用导致各吸附中心上CO吸附强度的改变.在CO吸附TP(CO中)IR动态过程中,三种吸附的CO谱带250℃以上才发生强度减弱直到消失.表明CO歧化在250℃以上才发生.并且Rh上桥式中心上的歧化速率与孪生中心上相等,Co上的线式中心上的CO歧化速率则大于Rh4/Al2O3的Rh线式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化学吸附、原位IR、和XPS考察了钒助剂对Rh2/SiO2催化剂的H2和CO化学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1)CO吸附在RhI、RhⅡ和RhⅢ中心上分别产生孪生、线式和桥式CO表面吸附物种.2)H2主要解离吸附在RhⅡ和RhⅢ中心上,但CO能优先吸附;RhI中心对H2的化学吸附能力弱,但H2和CO能共吸附在RhI中心上形成表面羰基氢化物.3)Rh2-V/SiO2催化剂在573K还原后,铑与钒助剂的强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RhⅡ和RhⅢ与钒助剂之间,H2吸附比CO吸附受到更强烈的抑制.用覆盖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钒助剂对Rh2/SiO2催化剂的H2和CO化学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加温加压气固多相催化原位红外光谱反应器,在H2/CO=2:1(mol)、0.5 ̄5.0MPa和20 ̄300℃的接近CO+H2工业反应条件下,考察了还原态和氧化态Rh/Al2O3催化剂表面CO吸附态,关联了吸附态与催化剂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还原态的Rh/Al2O3催化剂一氧化碳加氢生成烃类,其催化剂表面存在三种CO吸附态:线式Rh(CO),孪生式Rh(CO)2和桥式Rh2CO。在常温常压下  相似文献   

4.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会,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附-TP(CO和NO中)-IR动态过程结果揭示出2224cm^-1谱带的出现和强度的增加与孪生CO谱带以及吸附的NO谱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发生,表明是由吸附的NO和孪生CO形成Rh-NCO。  相似文献   

5.
CO加氢反应机理是许多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负载的Rh是CO加氢反应的优良催化剂.CO在Rh上吸附态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7],而对H2有关的吸附态的研究却少见报道.Worley等[8]利用高压超纯H2在2.2%Rh/Al2O3膜上首次观测到Rh—H...  相似文献   

6.
催化剂采用等量浸渍法,先后将Co与贵金属组分浸于γ-Al2O3上,经500℃焙烧,450℃氢气还原制得(mCo3O4/mAl2O3=0.08,m贵金属/m催化剂=1/1000).CO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贵金属Pt和Pd与Co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催化作用,而Rh与Co的协同作用较差.在Co-Pt/γ-Al2O3和Co-Pd/γ-Al2O3上,CO100%转化的温度较在Co/γ-Al2O3上下降了约60℃,而在Co-Rh/γ-Al2O3上仅下降了25℃左右.XRD和XPS的表征结果表明,Co/γ-Al2O3中Co以高分散的金属Co相和类似CoAl2O4的尖晶石相存在,而Co-M/γ-Al2O3(M=Pt,Pd,Rh)催化剂中,Co相已完全被还原为零价.高分散的金属钴相和贵金属相的协同作用,可能与氧从贵金属至Co相上的溢流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TPR、H_2-TPD技术,考察了氢气氛下的Pt-Mo/Al_2O_3和Pt-Co-Mo/Al_2O_3催化体系中物种和电荷交换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Pt和Co在表面Mo物种还原过程中助剂作用的本质.Pt-Mo/Al_2O_3的TPR、H_2-TPD结果证明,由于微量Pt参与了表面Mo物种还原时的物种和电子交换,有效地降低了其还原温度.Rt-Mo/Al_2O_3在氢还原过程中,氢和Mo容易形成载有活动氢的氢物种,并储存在催化剂表面,这种活动氢在Ar中,甚至Ar-H2混合气中可以释放出来。Pt-Co-Mo/Al2O3的研究结果表明,Co可以进一步促进Mo的还原.在样品预还原过程中,氢和Co可以形成氢物种,其上的氢具有更强的可动性,很容易溢流到Mo物种的边上促进其还原.根据以上规律可以推测,加氢脱硫催化剂中Co和贵金属的作用是使催化剂更容易形成低价的配位不饱和的钼中心,也就是HDS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8.
孟明  林培琰  伏义路 《催化学报》1996,17(3):189-192
催化剂采用等量浸渍法,先后将Co与贵金属相分浸于γ-Al2O3上,经500℃焙烧,450℃氢气还原剂(mco3o4/mAl2o3=0.08,m贵金属/m催化剂=1/1000),CO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贵金属Pt和Pd与Co之间具有的协同催化作用,而Rh与Co的协同作用较差,在Co-Pt/γ-Al2O3和Co-Pd/γ-Al2O3上,CO100%转化的温度较在Co/γ-Al2O3上下降约60℃,  相似文献   

9.
Co/γ-Al_2O_3 CATALYSTS FOR NITRIC OXIDE SELECTIVE REDUCTION BY ETHYLEN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量浸渍法制备了Co/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对乙烯选择还原NO的反应性能,用XRD和BET方法表征了催化剂.结果表明,在Co/γAl2O3中存在两种钴相,即Co3O4和CoAl2O4,前者是C2H4的完全氧化活性中心,后者是NO的选择性还原活性中心.随焙烧温度的提高,Co3O4向CoAl2O4相的转化是样品对C2H4完全氧化活性下降和对NO选择还原活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更高焙烧温度下,样品活性的下降与载体及CoAl2O4相的烧结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_2O_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反应活性随温度的升高和H_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_2_3上CO和H_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_2O_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CO和H_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随温度的升高,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氢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_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作者认为在Rh+Co/Al_2O3上CO加氢生成CH_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CoMo/TiO3和CoMo/γ-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及表面结构变化和预处理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担体TiO2(A)和TiO2(B)分别采用TiCl4中和法和TiOSO4水解法制备.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CoMo/TiO2(A)>CoMo/TiO2(B)>CoMo/γ-Al2O3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催化剂的加氢脱硫(HDS)和加氢(HYD)活性有很大影响,TiO2担体上Mo物种主要以八面体配位构型存在,Mo6+更易于还原成低价态.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 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2O3上CO和H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2O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 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 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 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 作者认为Rh+Co/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 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2O3上CO和H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2O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 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 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 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 作者认为Rh+Co/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14.
CO和H2与Ni基催化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常伟  李荣勇 《分子催化》1995,9(6):435-444
用活性测试和程序升温动态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CO和H2在Ni/Al2O3催化剂上的行为,并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进行了模拟表征。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CO在Ni/Al2O3上的线式吸附态和桥式吸附态相比,桥式对CO压力更敏感,而线式则对温度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CoMo/Al_2O_3和CoMo/TiO_2-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CoMo/Al2O3和CoMo/TiO2-Al2O3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并用LRS,XRD和TPS等方法表征其表面相结构和硫化行为.结果表明,以TiO2-Al2O3为担体的Mo和CoMo催化剂的活性均比相应的Al2O3为担体的高;少量Co,Ni助剂的引入可显著提高MoO3在担体上的分散度和改进催化剂的活性;Co助剂还有降低Mo物种硫化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TP-IR(程序升温-红外)和连续流动微反技术研究了Rh_4/Al_2O_3上CO吸附态的动态行为和CO加氢反应。揭示出CO歧化在CO单独与催化剂接触时或在CO加氢反应中H_2化学计量不足时在260℃以上发生;CO和H_2共吸附时,孪生中心上生成HRh~I-CO,线式中心上生成HRh—CO,桥式中心上生成。随着温度的升高,向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转化;生成多氢羰基氢化物,且CO加氢反应的温度远比CO岐化温度低。上述结果表明;CO加氢反应中,C—O键的断裂是经由多氢羰基氢化物步骤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用原位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技术考察了甲醇在Rh-Mo/SiO入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还原性能.红外结果表明,甲醇在SiO2上主要以分子形式吸附.Rh/SiO2和Rh-Mo/SiO2在室温下对甲醇分解就有活性,分解生成的CO以线式和桥式吸附态存在.在573K下用甲醇处理后,Rh/SiO2上CO线式和桥式谱带分别位于2050和1907cm-1,而Rh-Mo(1:1)/SiO2上线式CO位于2036cm-1,桥式CO强度很弱.Mo的添加有可能覆盖部分Rh金属表面的吸附中心,从而降低CO吸附谱带的强度,同时使桥式CO的形成变得困难.随Mo助剂量的增加,Rh的还原温度升高,而Mo的还原温度降低.由此推断,Rh~Mo/SiO2催化剂上的Rh可能有三种存在形式:氯化物、低温还原氧化物和高温还原氧化物.  相似文献   

18.
铑催化合成气制乙醇反应中CO断键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汪海有  刘金波 《分子催化》1994,8(2):111-116
利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红外(TPSR-IR)动态技术考察CO吸附物种对氢的反应性能并检验表面反应生成的中间物,结果表明线式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CO,即线式CO更可能是活性吸附态;表面反应生成了HCO、CH2等中间物.用键级守恒(BOC)-Morse势方法计算比较了CO→CH2过程中各可能基元步骤在Rh(111)面上的反应活化能和反应热,结果表明CO经其部分氢化物种(如H2CO、HCOH)的氢解反应断裂C─O键在能量上最有利.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提出铑基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反应主要按缔合式机理进行;CO的优势断键途径为先部分氢化,而后氢助断键.  相似文献   

19.
Co/γ—Al2O3催化上肉桂醛的选择加氢——反应性能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百军  熊国兴 《分子催化》1999,13(6):424-428
研究了γ-Al2O3负载的Co/γ-Al2O3催化剂上肉桂醛的选择加氢反应。反应结果表明,以CoCl2作为前驱物的Co/γ-Al2O3催化剂的选择性要高于以Co(NO3)2作为前驱物的Co/γ-Al2O3催化剂,而活性则正好相反。当钴的负载量小于9%时,随着钴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随之增加,当钴的负载量大于9%时,随着钴负载量的增加,Co/γ-Al2O3催化剂的活性略有增加,而生成肉桂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原位红外技术研究了CH3OH,CO,O2等在5%Ag/γAl2O3上的吸附情况及CH3OH和O2共吸附时表面物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表面纯净的Ag/γAl2O3催化剂上,甲醇的解离吸附仅发生在γAl2O3上;表面预吸附氧后,可大大增强Ag对CH3OH的解离吸附,当吸附的[CH3O]与[O]在Ag/γAl2O3上相互作用时,出现吸附态甲醛、甲二氧基、甲酸根等中间物种.O2在Ag/γAl2O3上存在非解离吸附(O-2),在真空中较易脱附,但在氧气氛下可于100℃时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