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舸等人将非均匀等离子体分层,认为总出射功率等于每层反射和透射功率之和,而实际上,作者认为应是总出射波振幅等于每层反射和透射振幅之和。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灯排列形成非均匀等离子体层(面积约60cm×52cm,消耗功率约400W),研究了其对1~8GHzE波(电矢量方向平行于灯轴方向的入射波)的反射和透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等离子体对1~4GHz的E波具有强吸收和弱反射的特性,单程衰减最高可达8dB。利用2维分段线性电流密度递归卷积时域有限差分计算式,模拟了E波传播及其在非均匀等离子体内推进的瞬态过程,计算了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衰减,并与实验结果拟合,得到等离子体电子数密度峰值约9.72×1016m-3,电子与中性粒子碰撞频率约4GHz。  相似文献   

3.
电磁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电磁波在非均匀碰撞等离子体中的传播和吸收,提出了一种计算电磁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层中反射和透射功率的模型。对几种典型的非均匀密度剖面,计算了在不同的碰撞频率和层边缘密度下电磁波衰减率与电磁波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密度剖面和有效吸收频宽,存在一个最佳的磁撞频率。  相似文献   

4.
黄守江  李芳 《计算物理》2005,22(4):319-324
基于Z变换形式的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公式,模拟了传播方向垂直于磁化磁场的电磁波在磁化等离子体层中的传播.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给出了电磁波通过均匀和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后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关系.还给出了电磁波经过均匀磁化等离子体层后的反射和透射系数和理论值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磁化碰撞等离子体对雷达波的共振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平板几何对雷达工作频段的电磁波在磁化碰撞等离子体中的传播作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均匀等离子体中,当等离子体碰撞频率f∞=0.1,0.5,1GHz及电磁波频率接近高混杂频率时,电磁波衰减和被吸收功率出现最大峰值,即出现共振吸收;当fen=1,10GHz时,电磁波衰减、被吸收功率和透射功率曲线变得很平坦;衰减和吸收功率随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n=10^11cm^-3时,衰减可达100dB,吸收比可达80%。在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电磁波的反射功率峰值比在均匀等离子体中大。因此,磁化均匀等郭了体更有利于等离子体隐身。  相似文献   

6.
电磁波与非磁化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研究了频率为0.5-10HGz的电磁波在非磁化等离子体中的传播。在厚度为10cm的、密度n=10^10或10^11cm^-3的均匀和密度分布n=n0exp[2(z/d-1)]非均匀的等离子体中,计算了等离子体中的电子与中性气体的碰撞频率为0.1-10GHz间的电磁波的反射功率,吸收功率 透射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密度比较大(n=10^11cm^-3)、电子与中性气体的碰撞频率比较大时,无论是均匀还是非均匀等离子体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都比较大,最大可达90%。  相似文献   

7.
杨涓  朱良明  苏维仪  毛根旺 《物理学报》2005,54(7):3236-3240
采用等效输入阻抗方法计算金属平板前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层对垂直入射电磁波的功率反射系数,结果表明,电子数密度大小、等离子体层厚度、入射波频率和外磁场是功率反射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电子数密度取值必须合适,外加磁场才能明显降低等离子体对入射电磁波的功率反射系数.入射电磁波频率增加时,必须加大外磁场强度,才能明显降低功率反射系数. 关键词: 等离子体中电磁波的传输 等离子体特性 电磁波  相似文献   

8.
导电介质中电磁波相移常数与振幅衰减常数的方向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非均匀电磁波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其相移常数方向和振幅衰减常数方向的不一致性,利用电磁波在导电介质界面的边界条件,给出了非均匀电磁波相移常数和振幅衰减常数方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一均匀导电介质中非均匀电磁波相移常数和振幅衰减常数方向间满足定量关系,引起电磁波相移常数和振幅衰减常数方向改变的原因是导电介质的改变,在折射波中存在这种方向的改变,导电介质的界面是方向的突变界面.同时还通过几个特例对在层状多层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平面电磁波在磁化、稳定、二维、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采用等效输入阻抗方法计算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层对不同模式入射电磁波的功率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电子数密度、碰撞频率和外磁场大小是等离子体对电磁波功率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等效介电常数的方法模拟等离子体特性,代入有限元软件进行平面电磁波入射等离子体仿真,得到了非寻常波与右旋极化波的吸收特性。根据数值计算和全波仿真结果可知,当等离子体密度为1017 m-3、碰撞频率2.5 GHz、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0.15 T时,磁化等离子体对电磁波有强烈的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0.
苏纬仪  杨涓  魏昆  毛根旺  何洪庆 《物理学报》2003,52(12):3102-3107
把金属平板前非均匀等离子体层简化为分层均匀的平板模型,采用等效输入阻抗方法,计算大气或真空边界入射波的总功率反射系数,分析其影响因素.计算结果表明:电子数密度大 小、等离子体层厚度、入射波频率和入射角是功率反射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适当调整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达到降低功率反射系数的效果.在低频段,电子数密度的分布对功率反射系数几乎没有影响;在高频段,电子数密度的分布对功率反射系数有影响.等离子体厚度、入射波频率、电子数密度分布对功率反射系数的影响几乎与波的极化方向无关.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电磁波 传输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最近有机会听了一些老师的初中物理课,在一些老师的“内能”概念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调如下两个教学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一种“类耗散系统”中的“类Ⅴ型阵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类不连续不可逆保面积映象可以展示类似耗散的行为,因此可称其为“类耗散系统”.在一种类耗散系统中观察到了椭圆周期轨道及其周围的椭圆岛与映象不连续边界碰撞而消失的现象.周期轨道消失后,经过一系列过渡椭圆周期轨道之后,系统的行为由一个混沌类吸引子主导.在混沌类吸引子刚刚出现时,混沌时间序列呈现层流相与湍流相的无规交替.这一切都与不连续耗散系统中发生的Ⅴ型阵发的相应性质十分相似,因此可称为“类Ⅴ型阵发”.然而,当混沌类吸引子刚刚出现时,仅可以找到最后一个过渡椭圆岛的“遗迹”,并不存在它的“鬼魂”,因此类Ⅴ型阵发不遵从Ⅴ型阵发的特征标度规律.反之,混沌类吸引子的鬼魂却存在于最后一个过渡椭圆周期轨道的类瞬态过程中,因此在类Ⅴ型阵发导致混沌运动的临界点之前,由此“类瞬态混沌奇异集”中逃逸的规律就成为标志这一种临界现象的标度律.这与Ⅴ型阵发又根本不同. 关键词: 类耗散性 类混沌吸引子 类Ⅴ型阵发  相似文献   

13.
浅议"做功"     
关于功的概念高中物理的定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产生的位移之积即为该力对物体所作的功.  相似文献   

14.
本刊在1999年第18卷第2期曾刊登了应崇福院士所著“南下访‘淇淇’”一文。据媒体报道,“淇淇”已于今年(2002年)7月14日辞世。消息传出后,原饲养单位两天内收到各界表示关注的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40余份(见《光明日报》2002年7月17日A2版)。  相似文献   

15.
Highly localized, dynamic particle-like excitations are observed in a dc-driven, quasi-two-dimensional gas-discharge system. These localized excitations undergo a transition from isolated to aggregated state as the discharge current is increased. Although they provide us a macroscopic analogue of microscopic atoms and molecules, they are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latter in the point that they exhibit a rich variety of complex dynamics. The fact that these localized excitations can show synchronous dynamics even in distant places, together with recent theoretical studies, indicates that a global coupl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dynamics of such localized excita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编者按:目前在我国掀起了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制定了课程标准,新编写的教材已在少数地方试用.面临这种形势制约改革成败的重要问题之一--新的评价体系,亟待改革完善.此文既涉及课程的构建,也涉及评价和测量.发表此文意在引起广大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20.
We present the ultrasonic study of gallium (Ga I) under high pressure up to 1.7 GPa, including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density and elastic properties during phase transitions to Ga II and to a liquid state. The observed large drop of both bulk and shear moduli (by 30% and 55%, correspondingly) during the phase transition to Ga II,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the Poisson's ratio from typically "covalent" ( approximately 0.22) to "metallic" ( approximately 0.32) values, experimentally testifies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molecular and metallic behavior in Ga I an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covalency"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Ga II. A high value of the pressure derivative of the bulk modulus for Ga I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Poisson's ratio 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covalency in compressed Ga I and considered as a precursor of the transition to normal me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