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室温固-固反应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温固固反应示例陈天牛忻新泉(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江苏210093)固相反应由于扩散速度的限制,通常认为必须在高温下进行[1],我们发现某些固相反应不仅在室温或近室温的条件下可以发生[2],而且可以迅速完成[3]。这里介绍一个在室温(大约20℃)...  相似文献   

2.
~~低热固-固相化学反应研讨会报道$低热固化学反应研讨会会务组  相似文献   

3.
按照传统的概念,有机反应应当尽量在均相的溶液中进行。近年来,固相合成的发展打破了这一观点的束缚,并给有机合成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所谓固相合成就是把试剂、催化剂或反应物连接到不溶性的固体的聚合物载体上进行化学反应。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利用聚合物载体不溶解的性质,在反应结束  相似文献   

4.
固相有机合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许家喜 《有机化学》1998,18(1):1-10
综述了近年来固相有机合成中采用的连接分子和连接策略及固相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固相萃取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张海霞  朱彭龄 《分析化学》2000,28(9):1172-1180
近10多年来,固相萃取作为试样预处理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评述了该技术的特点、装置、方法的建立,应用和前景。文中强调固相萃取在环境分析、药物分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近年来固相萃取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固相合成     
蛋白质,正如它们名称的希腊字根所意味着的那样,它们在生物系统中居于首位。现在也已经发现,其较小的相关化合物——肽——在生物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些成员中有许多激素、释放因子(激素)、生长因素、离子载体、抗生素、毒素和神经肽。在这里,我想描述肽和蛋白质的化学合成,并且讨论合成路线的应用,以回答各种生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缩聚反应范围方面的研究工作及在工业上利用缩聚反应进行聚酰胺类及聚酯类等高聚物的生产过程,一般都是使单体在融熔状态下或在溶剂中进行液相反应。虽然那些反应机理并不是完全清楚了,但反应的一般规律已为人们所掌握,尤其是在具有双官能团的单体方面,已广泛的进行了研究。尽管如此还有很多缺点不能克服。  相似文献   

8.
室温或近室温条件下,Co(acac)2(H2O)2与第二配体2,2'-联吡啶、1,10-啡啰啉、8-羟基喹啉、水杨醛肟固相反应得到4个混配化合物,经XRD、IR、UV及元素分析表征了这些产物。  相似文献   

9.
XRD谱研究扩散控制的固-固相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很多分子固体和低维固体在室温或低热温度条件下可发生固相反应[1,2],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3,4].我们已成功地用低热固相合成法合成了200多个化合物,其中大多数为结构新颖的原子簇化合物[5~7].  相似文献   

10.
室温和低热温度固-固相反应合成化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概要地综述了室温和低热温度固相反应在配合物合成中的应用,包括新的原子簇化合物、多酸化合物,以及简单配合物、混配化合物、长链配合物、固配化合物、中间化合物等的合成。  相似文献   

11.
XRD谱研究扩散控制的固—固相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多元醇固-固相变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变温红外光谱技术测定了4种多元醇在4000 ̄450cm^-1范围内的IR光谱,分析了羟基的伸缩振动和面外变形振动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DSC对多元醇固-固相变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室温或近室温条件下,Co(acac)2(H2O)2与第二配体2,2'-联吡啶、1,10-啡罗啉、8-羟基喹啉、水杨醛肟固相反应得到4个混配化合物,经XRD、IR、UV及元素分析表征了这些产物。  相似文献   

14.
摘要:采用接枝共聚法合成了以聚乙二醇(PEG)为相变物质,沸石为骨架的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测试手段对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的结构、相变行为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PEG的分子量,可以得到不同相变焓和不同相变温度的PEG-沸石固-固相变材料,其相变焓可达105.41J/g,热稳定性良好,起始分解温度高于300℃。  相似文献   

15.
固相有机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伟章  恽榴红 《有机化学》1998,18(5):403-413
组合化学技术给固相有机合成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目前这一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日臻完善。本文综述了近期固相有机合成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固相配位化学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忻新泉  郑丽敏 《化学通报》1992,(2):23-28,49
一、引言固相配位化学反应研究的是配合物在低热温度(室温—200℃)下的固相反应,它是介于固体化学与配位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近二十年来,一些新技术新学科的兴起,要求越来越多具有特殊性能的固体材料,研究它们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开发应用是固体化学的任务。传统配位化学主要研究溶液中配位化合物的合  相似文献   

17.
贾殿赠  忻新泉 《化学学报》1993,51(4):358-362
本文报道室温固-固相化学反应一步法合成氨基酸铜配合物。trans-Cu(Gly)2.H2O、cis-Cu(GlY)2.H2O、trans-Cu(DL-Ala)2、trans-Cu(DL-Ala)2.H2O、trans-Cu(DL-Val)和trans-Cu(DL-Leu)2, 经元素分析、IR、XRD、DTA测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几何构型。并初步讨论了室温固相反应合成机理。  相似文献   

18.
程琥  李涛  杨勇 《化学进展》2006,18(5):542-549
综述了聚合物锂电池中锂/聚合物电解质电化学固/固界面的研究进展。通过与锂/液体电解质体系进行比较,简要介绍了在锂/聚合物电解质界面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锂钝化层形成及其对界面反应的影响,并侧重讨论了传统电化学方法和谱学方法,特别是现场分析技术在电化学固/固界面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锂/聚合物电解质界面的几种不同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室温固-固相化学反应一步法合成氨基酸铜配合物.trans-Cu(Gly)_2·H_2O、cis-Cu(Gly)_2·H_2O、trans-Cu(DL-Ala)_2、trans-Cu(DL-Ala)_2·H_2O、trans-Cu(DL-Val)和trans-Cu(DL-Leu)_2,经元素分析、IR、XRD、DTA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几何构型.并初步讨论了室温固相反应合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多元醇及其二元混合物固-固相变的IR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固固相变储能物质多元醇类以其有适宜的转变温度、较高的转变焓、具有经济和技术潜力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已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方面对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1-3],并通过红外光谱法研究了几种纯多元醇固固转变的机理[1].本文对几种多元醇及其二元混合物进行变温红外光谱的测定,进一步探讨了变化的规律.1 实 验11 药品:新戊二醇(NPG)为保证试剂(日本东京化成株式工业会社),三羟甲基乙烷(PG)超纯(日本东京化成株式工业会社),季戊四醇(PE)化学纯(北京化学试剂公司).12 仪器美国PE公司M1730型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E012A号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