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开雄 《化学教育》2005,26(4):53-53,55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许多学生认为镁能够与氯化铵溶液剧烈反应的原因是:氯化铵水解呈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 NH3·H2O+H+,Mg+2H+Mg2++H2↑;这种观点也为许多教师所认同,在有些教学参考资料上也有类似的解释[1],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符合反应事实,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5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3.0mL1.0mol/LNH4Cl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形成。实验2:在盛有3.0mL1.0mol/LCH3COONH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生成,…  相似文献   

2.
施先义 《大学化学》2010,25(4):75-77
在过量氨水存在下,向[Cu(NH3)4]SO4溶液中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没有蓝色沉淀;如果向[Cu(NH3)4]SO4溶于水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NaOH溶液,则有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3.
李琳 《化学教育》2014,35(1):66-67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演示NH4Cl在试管中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这一实验现象与升华很相似,如何证明该实验中NH4Cl确实发生了分解?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试验各种设计,作者从NH3和HCl的性质着手,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另一个探究NH3的还原性的实验--与CuO反应。这2个实验操作简便,药剂量少,耗时短,无污染,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编结反应器 (KR)作为反应场所,用NH3~NH4NO3缓冲溶液在线沉淀、富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稀土元素,系统地研究了稀土元素在线沉淀及溶解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80 ℃时,稀土离子与pH 9.0的NH3~NH4NO3缓冲溶液在线混合后经2 m KR富集120 s,用1 mol/L HNO3以1.0 mL/min流速洗脱时富集效果最好,富集倍数可达52~76倍,进样频率为10/h.同时考察了共存离子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方法的稀土元素的检出限为0.07~1.23 μg/L,精密度RSD在1.7%~4.3%之间(n=6),线性范围2~10 μg/L.应用于标准样品中痕量稀土元素的测定,其测定值与标准值吻合.  相似文献   

5.
在Na2S或(NH4)2S溶液中滴加FeCl3 溶液的实验表明,Fe3+与 S2-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在Na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反应得到的黑色沉淀和墨绿色溶液可能分别是Fe2S3固体和胶体,在(NH4)2S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 溶液反应生成的黑色沉淀主要是FeS和单质硫,潮湿的FeS在空气中放置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OH)3和单质硫.  相似文献   

6.
针对[Co(NH3)6]Cl3制备实验中,反应条件不同会导致生成具有不同组成的Co(Ⅲ)氨配合物这一问题,系统探讨了制备过程中在配体NH3、Cl-和H2O共存时,[Co(NH3)6]Cl3、[Co(NH3)5Cl]Cl2和[Co(NH3)5(H2O)]Cl3这三种Co(Ⅲ)氨配合物的生成条件和稳定性。通过对比分析各自的形成过程和制备条件,将化学原理应用于解释实验现象,可培养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离子交换法制得Cu/SAPO-34菱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同时研究了NH3和NOx(NO和NO2)在该催化剂上的吸附位、吸附强度、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得到了不同反应气氛在Cu/SAPO-34上的吸附性能及其在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反应中的作用.研究采用瞬态实验、程序升温脱附(TPD)和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等方法进行表征实验.瞬态实验结果表明NH3是吸附性气体.程序升温脱附实验和红外漫反射实验结果表明NH3可以吸附在布朗斯特和路易斯酸性位上形成不同的NH3物种,它们显示不同的SCR活性.NH3在Cu2+上的吸附速率最快,且键强最强.NOx可以氧化并以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形式吸附在CU物种上.最后,本文讨论了NH3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在Cu物种上的中间物种并推测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地锦草总黄酮最佳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法,对地锦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了探索.采用乙酸乙酯萃取、酸碱沉淀、铅盐沉淀3种方法,对其最佳分离工艺进行了探索.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温浸法中四因素对地锦草黄酮的影响顺序为乙醇浓度>样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通过实验得到了地锦草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以10倍体积的50%的乙醇水溶液在80℃浸提1 h.地锦草总黄酮的最佳分离方法为酸碱沉淀法.这些数据为中药地锦草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兴涛  王澍 《化学教育》2018,39(23):62-64
在分析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或不足,基于逆向思维进行创新改进。通过药品加入顺序的倒置、实验仪器或实验环境的倒置操作、逆向分析实验结论等,创新改进制备氢氧化亚铁沉淀,盐酸滴定NaHCO3溶液,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反转实验环境改进焰色反应,逆向分析水的组成等实验。  相似文献   

10.
FeCl2、KI分别与双氧水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I2吗?通过实验对2个反应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沉淀电导滴定法,用于测定水合氯化钡中Ba的质量分数。在氯化钡不同初始浓度条件下进行滴定实验,通过比对滴定结果及实验成本,确定氯化钡的最佳初始浓度为6mmol.L-1;该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反应良好,学生在接触科学前沿的同时锻炼了实验动手能力,并能与重量分析法比较,指出沉淀电导滴定分析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铅树实验是利用硫化钠与铜丝在电池中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改变铜的电极电势而实现铜置换出铅的反应.以此验证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体硫脲(H_2N-C-NH_2,下文反应式中用tu代表)代替0.5mol/dm~3硫化钠与铜丝接触,在酸介质(1mol/dm~3醋酸或2mol/dm~3盐酸)中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硫脲络铜(Ⅰ);在碱介质(2mol/dm~3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铜,均因改变铜的  相似文献   

13.
以HCl溶解HClO4冒烟使试样完全溶解后,利用铝是两性元素的特性,加入过量的NaOH使Mg、Fe、Mn生成氢氧化物沉淀,过滤与铝分离.将滤液定容,移取部分在过量EDTA存在下,用HCl调节pH 4左右,加热煮沸使铝与EDTA配位络合,以PAN为指示剂,用CuSO4标准溶液返滴定过量的EDTA,加氟化钠取代出与铝定量配位络合的EDTA,再用CuSo4标准溶液滴定取代出的EDTA,求得铝量.将过滤出的Mg、Fe、Mn等氢氧化物沉淀,用热的稀HCl及H2O2溶解后,用NH3·H20(1+1)调节pH 5~6,加入铜试剂使Fe、Mn沉淀与Mg分离,于滤液中加NH4Cl缓冲液,以铬黑T为指示剂,用EDA标准溶液滴定镁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改进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Ce O2,在沉淀过程中加入一种可完全燃烧的炭黑微粉,该微粉可将沉淀产生的前驱体粒子吸附在其表面,减小前驱体相互接触面积,大幅降低纳米Ce O2干燥、焙烧过程的团聚程度。实验选择Ce(NO3)3溶液浓度为100 g·L-1,80℃水浴滴加稀释NH3·H2O至p H为9~10,经沉降、洗涤、过滤、干燥可获性能稳定的前驱体。研究了碳黑添加量、煅烧温度与煅烧时间对Ce O2粒径的影响,发现控制制备条件,可获得分散性能良好、结晶完整的不同粒径的微纳米Ce O2粒子。  相似文献   

15.
吴孙富  李传军 《化学教育》2007,28(5):57-57,60
1需商榷的问题2006年第3期《化学教育》上刊登了韩维和等3位老师所撰写的论文《对高中化学2个演示实验反应式的商榷》。在此文中,韩维和等老师从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2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乙醛所发生的2个重要反应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应该如下。(1)AgNO3 2NH3.H2O[Ag(NH3)2]NO3 H2O(2  相似文献   

16.
根据溶度积规则,在PbI2饱和溶液中加入KI或Pb(NO3)2溶液,均应产生黄色PbI2沉淀。但实验结果表明,若加入Pb(NO3)2溶液,则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沉淀。为了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我们对PbI2沉淀一溶解平衡的移动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曹新录 《化学教育》2003,24(2):42-4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中一道习题[1]的答案 :A是氯化铵。有的同学提出A也可能是硫酸铵。因为硫酸银是微溶物 ,在 (NH4 ) 2 SO4 溶液中加AgNO3溶液也会产生Ag2 SO4 白色沉淀。硫酸是强酸 ,所以加入稀硝酸沉淀也不会溶解。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 ,一是对微溶物和难溶物溶解性的差别没有完全掌握 ,二是不了解微溶硫酸盐在稀硝酸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为此我们通过课外活动 ,做了一次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实验内容物质的溶解度[2 ] ,AgCl 0 .0 0 0 0 19g (10℃ )、Ag2 SO4 0 .80 g (2 0℃…  相似文献   

18.
薄膜结构及形貌对钙钛矿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液相连续沉积法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并研究了不同形貌钙钛矿(CH3NH3PbI3)光活性层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连续沉积法中PbI2的结构对CH3NH3PbI3层的形貌具有重要的影响,PbI2薄膜中适当的孔洞结构有利于其与CH3NH3I充分反应形成CH3NH3PbI3层.致密的PbI2层造成PbI2的转化不完全,导致CH3NH3PbI3颗粒较小,吸收较弱,影响电池的短路电流.而CH3NH3PbI3颗粒过大会引起CH3NH3PbI3薄膜孔洞产生,造成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通过对电池制备工艺的优化获得了13.5%的最佳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9.
烟叶中蛋白质的含量与烟草的品质息息相关.如何快速、准确地测定烟叶中蛋白质含量则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通过对烟叶蛋白质抽提液的最佳浓度、蛋白质沉淀剂的最佳浓度及加入量进行确定,探索出了一种适合于测定烟叶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室温条件下,用浓度为8 mol·L-1的尿素溶液充分抽提烟叶中的蛋白质(抽提时间大于6 h),12 000 r/min离心20 min后仅留上清液,将所得上清液稀释4倍后加入3%三氯乙酸,静置10 min,充分沉淀上清液中的蛋白质,之后再次12 000 r/min离心20 min后弃上清,留沉淀,将沉淀加入丙酮清洗后烘干至恒重,达到恒重的沉淀质量即为该烟叶中蛋白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NH3在V2O5/AC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与氧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V2O5担载在活性焦(AC)上制得V2O5/AC催化剂,通过吸附脱附实验、程序升温脱附实验与原位质谱结合,对200 ℃下NH3在V2O5/AC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AC具有吸附NH3和将NH3转化为NO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源于两种活性位; 担载V2O5后,催化剂对NH3的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并产生了新的NH3氧化产物N2, 但NH3氧化为NO的能力减弱; S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进一步增大了V2O5/AC对NH3的吸附量,这可能是因为硫铵盐的生成消除了催化剂将NH3氧化转化为NO和N2的能力. 当催化剂表面吸附的NH3接近饱和,即表面接近酸碱平衡后NH3才能被氧化为N2. NH3的几个氧化反应都主要依赖气相的O2, 催化剂自身的化合氧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