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制造商为主导的双渠道低碳供应链中,在制造商、零售商为公平中性、零售商具有公平关切以及制造商具有公平关切3种情形下,分别对比分析单位低碳产品碳减排量、零售商销售努力程度、公平关切程度对制造商、零售商决策及效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制造商主导的供应链中,无论哪一方具有公平关切,也不论公平关切程度大小,制造商大多是获利方;公平关切行为不会带来定价变动趋势的变化;单位碳减排量越大或者零售商销售努力程度越高,则制造商对零售商的批发价格越高,如果零售商具有一定的公平关切,则批发价格上涨幅度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制造商、零售商的效益相互依赖,当零售商销售努力程度上升时,制造商的效用也会增加;当零售商不愿为低碳产品的销售付出努力时,制造商具有公平关切情形下零售商的损失反而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低碳环境下,研究了单一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低碳供应链成本分摊决策问题。考虑消费者具有环保意识,因此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的碳排放。分别讨论了零售商参与减排成本分摊契约和双方Nash讨价还价成本分摊契约两种形式对碳减排、产品定价和整个供应链及其成员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两种契约形式中,零售商都可以实现与制造商共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从而促进制造商提高碳减排率,提高供应链利润。但是基于Nash讨价还价方式的减排成本分摊契约的供应链绩效高于零售商成本分摊契约下的供应链绩效。同时消费者低碳偏好增加可以激励零售商更多地分摊减排成本,在此基础上,利用Nash讨价还价模型确定了零售商为制造商提供减排成本分摊的比例范围及其最优解。最后,通过数值分析验证了减排因子对不同决策结构的定价、零售商减排分摊比例、供应链利润等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纳什讨价还价公平关切理论,通过建模分析,探讨了零售商具有相对公平关切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同时具有相对公平关切行为倾向的闭环供应链的定价机制,并用数值分析加以验证.研究表明公平关切行为倾向是零售商和制造商获取其对供应链系统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这种相对公平偏好对闭环供应链系统成员的最优定价决策、效用函数以及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效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碳限额交易政策背景及消费者的低碳偏好,构建供应链自主减排模式下基于不同合作程度的两阶段博弈及外包减排模式下基于减排效益分享的三阶段博弈模型,比较分析有关均衡结果,得到外包减排模式的选择条件及最优效益分享比例。研究表明:减排投资差异因子到达一定阈值时,供应链的最优选择是外包减排,而消费者低碳偏好程度的加深会降低这一阈值;自主减排模式下的合作程度越高供应链减排率及利润越大,但仍低于外包减排模式;外包减排模式下,供应链减排率和节能服务公司利润与消费者低碳偏好程度呈正向变动关系,与减排收益分享比例呈反向变动关系;供应链总利润与消费者低碳偏好程度呈正向变动关系,与减排收益分享比例呈倒U型变动关系。最后通过算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制造商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及投入减排技术的主要原因,文章基于碳交易机制,在零售商隐匿消费者低碳偏好信息的情形下,研究制造商减排和零售商的信息共享策略选择问题.文章利用Stackelberg模型考察供应链各成员的最优决策,其中零售商拥有私有信息(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并决定是否与制造商共享该信息.利用博弈论与静态比较分析,发现零售商共享信息对供应链有益,且在信息不对称下,制造商与零售商制定收益共享契约可以提高自身收益.当制造商风险规避程度较低时,零售商愿意共享信息;当消费者低碳偏好较高且对产品价格不敏感时,制造商的减排率会增加;对于减排成本较大且消费者低碳偏好较低的产品,增加碳配额会降低产品的价格,进而削减制造商的减排动力.因此,制造商可以适当降低自身风险规避行为以吸引零售商共享信息,此外,制造商与零售商制定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有利;为加强制造商减排技术的投入,零售商可以优先对非价敏用户做好低碳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考虑低碳偏好消费者与普通消费者的差异性支付意愿和消费效用,研究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组合的定价策略问题.基于消费者效用构建出低碳产品和普通产品的需求函数,分别建立了供应链一体化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两类产品组合定价模型,研究了两类产品定价组成结构特点,比较了供应链一体化决策与分散决策下的产品定价和供应链利润.研究发现,两类产品定价都呈现出可分离的结构特点,低碳消费者比例及其对普通产品接受程度水平对产品定价和供应链利润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研究收益共享契约下供应链成员具有公平关切时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问题。基于鲜活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运输损耗因素,考虑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关切特性,建立二级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模型。进而分析了仅有零售商或供应商一方考虑公平关切,以及双方都考虑公平关切等不同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供应链成员公平关切特性的情况下,当批发价满足一定条件时,收益共享契约能够使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实现协调,且公平关切对供应链成员的效用有一定影响。最后运用算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碳减排会增加制造商的成本,导致批发价和零售价提高,从而抑制市场需求。以此为背景,本文针对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研究了强制减排规制下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时的供应链决策与协调。通过设计碳减排利润增量分享契约协调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决策,实现帕累托改进,利用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最终确定减排利润分享比例。研究发现,实施碳减排利润分享契约能有效提高零售商的订货量,并降低批发价格;制造商的利润随着消费者低碳意识提高而提高;当净化率较低时,零售商的利润随消费者低碳意识提高而提高;当净化率较高时,零售商的利润随消费者低碳意识提高而降低;最后,论文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碳减排利润分享契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制造商主导的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基于消费者的参照价格构造了制造商公平关切、零售商公平关切和供应链成员均公平关切三种供应链模型,给出各模型下的最优定价策略,并分析了公平关切系数与消费者的参照价格效应对最优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平关切系数与消费者的参照价格效应改变了产品的批发价格、绿色度水平和零售价格,且对供应链各成员以及整个供应链系统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文在碳交易规制下,研究单一制造商和双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减排与低碳推广决策以及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成本信息分享问题,分析了零售商对制造商分享成本信息的条件,及不同情形下的制造商减排和零售商低碳推广策略。研究发现:零售商的最优低碳推广水平只与自身相关参数有关,零售商只有在自身低碳推广效率足够高时才会与制造商分享信息;制造商最优减排量随消费者低碳意识、碳交易价格、零售商低碳推广效率及其不确定性增大而提高,随零售商之间竞争程度提高而降低;无论零售商是否对制造商分享成本信息,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利润随零售商之间竞争程度提高而增加,随消费者低碳意识、碳交易价格提高而提高;零售商低碳推广效率的不确定性越大则制造商的最优利润越低,零售商的最优利润越高;仅一家零售商分享成本信息时,制造商无法通过转移支付使另一家零售商与其分享信息。  相似文献   

11.
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的公平关切行为,以Nash讨价还价均衡解作为公平收益参照点,构建Nash讨价还价公平关切下物流服务供应链质量缺陷承诺策略模型,分析和研究公平关切对最优策略、利润和效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流服务质量缺陷承诺水平随着物流服务集成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却随着物流服务提供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物流服务订购量随着物流服务集成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也随着物流服务提供商公平关切系数的增加而减少;当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公平关切系数增加时,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利润和效用以及整体利润和效用都会不断减少;但当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公平关切程度一定而物流服务集成商的公平关切系数增加时,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利润和效用以及整体利润和效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许明辉  胡兵 《运筹与管理》2016,25(6):112-119
当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完全理性时,一个合理设计的期权合约可使得供应链达到协调。本文考虑一个具有公平关切的零售商的供应链系统,分析期权合约下零售商的订货决策,以及使供应链达到协调的条件。研究发现,零售商的公平关切偏好对期权合约的协调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尽管与完全理性的供应链系统相比,可协调供应链的期权合约的定价规则没有变化,但是随着零售商公平关切程度的提高,供应商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减小,协调性期权合约的可选择范围不断缩小,直至消失.算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论,并说明了即使存在协调性期权合约,零售商可能会因为对不公平的厌恶而极大降低自身效用,出现负的效用值,导致该合约被拒绝。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研究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低碳供应链长期纵向合作减排、低碳宣传以及政府补贴问题。考虑到需求受减排量和零售商低碳宣传努力的双重影响下,构建了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当政府对各决策下供应链成员提供相同补贴时,设计的利润共享契约实现了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设计的减排成本分担契约使得供应链利润得到Pareto改进,比较并分析三种模式下政府补贴率和供应链的均衡策略,并探讨了政府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影响。最后,对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算例分析,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零售商具有公平关切行为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分析了公平关切程度,渠道间竞争强度,废旧产品回收率等参数对供应链系统决策和协调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平关切行为会降低供应链成员对渠道竞争的容忍程度,随着渠道间竞争的加剧,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成员间利益的再分配能力会降低.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公平关切程度越高,零售商的收益分享比例越低;最优的回收规模随着公平关切程度增强而缩小,随着渠道间竞争的加剧而扩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公平关切行为偏好对闭环供应链定价策略的影响,分别基于成员公平中性、制造商公平关切以及两者同时公平关切三种情况,构建了相应的利润决策模型。通过对均衡结果的分析比较发现:随着供应链成员企业公平关切程度的增大,新产品的批发价及零售价均会随之增加,但新产品销量及废旧产品回收率却随之减少;其次,制造商公平关切程度的增加始终促进自身利润及效用的增加,但却对主导零售商及闭环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零售商具有公平关切行为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分析了公平关切程度,渠道间竞争强度,废旧产品回收率等参数对供应链系统决策和协调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平关切行为会降低供应链成员对渠道竞争的容忍程度,随着渠道间竞争的加剧,公平关切行为对供应链成员间利益的再分配能力会降低.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公平关切程度越高,零售商的收益分享比例越低;最优的回收规模随着公平关切程度增强而缩小,随着渠道间竞争的加剧而扩大.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由两个物流服务提供商和一个物流服务集成商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考虑需求与成本双重扰动下的应急决策,引入数据赋能和公平关切两种影响因素,求解并比较了四种不同情境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研究表明:应急物流服务产品定价和应急物流服务水平随需求扰动量递增,随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成本扰动量递减,物流服务集成商效用随需求扰动量的变化与应急处置单位费用相关.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决策随数据赋能程度递增,物流服务集成商效用随数据赋能程度的变化取决于数据赋能投资系数.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公平关切程度对应急物流服务产品定价、应急物流服务水平和物流服务集成商效用均具有正向影响.当数据赋能投资系数高于一定阈值时,数据赋能与公平关切对物流服务集成商效用的叠加正向影响难以覆盖数据赋能投资总支出,此阈值为物流服务集成商开展数据赋能的“有效投资上限”.研究有助于掌握需求和成本扰动、数据赋能和公平关切对物流服务供应链应急决策的影响规律,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支付低碳溢价的低碳消费趋势及政府环境政策驱动企业审视自身的低碳生产决策问题。通过将影响企业低碳生产决策的因素纳入有限理性的博弈框架,分析市场自治与政府介入低碳认证情形下企业群体低碳生产行为。结果表明,企业低碳生产决策受低碳收益及公平效用影响;市场初始阶段,低碳成本较高,具备低碳知识的理性消费者较少,企业与消费者关于低碳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企业不能获得合适的低碳溢价收益,在完全自治的市场情形下,仅靠企业自身决策很难达到主动进行低碳生产的良性状态;低碳认证作为政府介入手段,当市场中低碳认证的产品达到一定比例,能够加速推动市场向企业进行低碳生产的良性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低碳供应链减排合作的政府补贴问题,分别构建了在纳什博弈、斯塔克尔伯格博弈和供应链集中决策三种不同的博弈关系下,政府对制造商和零售商合作减排投入进行补贴的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的最优减排成本投入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补贴行为和企业选择减排合作行为之间的互动博弈。研究显示:政府提供的减排补贴和企业的收益随着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紧密程度不同而不同,在纳什博弈下最高,在集中决策下最低,斯塔克尔伯格博弈下介于两者之间。比较了力量不对等供应链中企业分别处于领导者和跟随者时获得的政府补贴的差异。同时在政府补贴行为和供应链企业合作行为的交互博弈中,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对任何一方实行减排补贴。  相似文献   

20.
以一制造商和一零售商构成的两级动态供应链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消费者参考价格效应和供应链成员具Nash讨价还价公平偏好行为,应用贝尔曼连续型动态规划理论构建了集中、分散、双方均公平和只一方具公平偏好下不同模式的微分博弈模型,讨论了供应链成员的公平行为和消费者参考价格效应对产品定价与质量决策的影响;并结合数值算例验证了所得结论并对公平程度和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1)在制造商具Nash讨价还价公平偏好时,供应链的决策结果会呈现出"高商誉高价格高质量"的特征,同时此模式下的品牌溢价最高.2)供应链中任意一方提高其公平关切程度都对供应链的绩效产生明显的影响.3)消费者心中参考价格的提升会促使供应链成员提升其价格和产品质量,同时会提升系统的总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