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技术特点和其在临床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45例行三维动态增强MRA检查的患者,其中血管病变28例,肿瘤12例,正常5例,分为颈部、胸部、腹盆部、上肢及下肢5部分。经静脉注入Gd-DTPA,三维FSPGR序列冠状位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血管,其中下肢血管11例采用三段移床法扫描,能一次全程显示腹盆及下肢血管树情况。结果:靶血管显示优者28例,良者15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三维增强MRA对颈、胸、腹盆部、上肢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不但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关系、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而且在血管侧枝循环方面甚至优于DSA。特别是三段移床动态扫描腹盆部及下肢血管,能一次全程显示从腹主动脉分叉到足部的动脉血管树,更直观、整体。对腹盆部肿瘤患者,能较好的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血管成像(3D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技术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6例行三维动态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下方法成像:①智能(smart)跟踪法;②test小剂量测试法;③经验法.同时将可变参数进行对比,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三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8).测试法成像质量优率最高. K空间中心充填和K空间顺序充填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5),K空间中心充填图像质量好于K空间顺序充填.结论:3种3D DCE MRA成像方法中,test小剂量团注测试法是3D-DCE MRA成像最佳的延时时间计算方法,其成像质量最佳.高质量的3D DCE MRA图像依赖于患者的配合、合理的扫描序列及参数选择、最佳扫描延迟时间的把握、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增强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技术,评价分析47例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3月期间完成的47例实时透视三维增强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根据制定的分级标准评判图像质量,探讨该成像技术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47例实时透视三维增强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其对颈部Ⅰ~Ⅳ血管的显示优秀者(4分)27例,占57%,良好者(3分)13例,占28%,两者共40例,显像优良率占85%;中等者(2分)3例,占6%;差者1例,占2%;失败者(0分)3例,占6%.与BOLUS-TEST和SMART-PREP方法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透视触发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成熟,操作简便易行,显像效果良好,可开展应用于颈部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4.
相比均匀欠采样规则,基于非均匀欠采样规则的SPACE RIP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影像。为了减少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 fast spin echo,3-DFSE)序列的扫描时间,该文提出了在2个相位编码方向都采用基于指数分布的非均匀欠采样规则,结合SPACE RIP并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来减少扫描时间。并用仿真实验、水模研究以及活体实验来评价所提出方案的性能。实验表明,重建后的图像噪声低、分辨率高并且无明显混叠伪影,对临床诊断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有望取代在肢体血管成像方面长期采用的 X线血管造影技术。文章介绍了几种磁共振肢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6.
赵博 《天津科技》2006,33(3):50-51
通过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系统分析,综合介绍了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颅脑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提出fMRI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前正在逐步开发。并且对未来提高外科手术质量和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门静脉血管成像(CTP)对腹部血管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157例按正常组、肝癌组、肝功能差组及腹主动脉瘤组进行不同时相的CTA、CTP扫描,根据三维容积重建影像质量分为1、2、3级血管影像。结果:CTA 18~22 s,CTP 42~47 s扫描一级影像高达75%~85%,主动脉瘤组在18 s时扫描影像质量最好,正常组与肝功能差组无区别。肌腱韧带重建窗重建影像达一级影像者最多。结论:双排螺旋CT的CTA、CTP腹部血管检查对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科、器官移植科的术前、术后评价及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筛选恰当的扫描延迟时间,选择合适的准直器厚度和螺距,使用相应的三维容积重建技术从而得到了优质影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SCTPA)诊断肺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的48例肺血管病变的MSCTPA影像表现,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hin MIP)、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等.结果全部病例依据直观的二维、三维重组图像得以明确诊断,其中,肺动脉栓塞43例,肺动静脉瘘4例,肺隔离症1例.结论MSCTPA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组技术能全面、直观地显示病变全貌,对肺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价值,可取代有创的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及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患者行1.5T磁共振检查,扫描常规T1WI、T2WI、T2FLAIR、DWI及SWI,脑血管疾病患者中5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比较SWI与其它序列在显示病变中的优势与不足.结果:SWI能清晰显示18例脑血管性疾病、11例脑损伤中的出血灶,病变范围、边缘及边界的显示都较其它常规序列清晰.结论: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的信息,有助于显示静脉的解剖结构、隐蔽性血管疾病、出血、脑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之一,脑成像技术是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工具,其中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先进,使用最广泛的脑功能成像技术,本文侧重论述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基础,实验设计原理,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为推动国内这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把人体内的组织形态及生理功能用图像显示,以对疾病进行非侵入性诊断,是现代医学诊断发展的一大特点。医学图像作为诊断和治疗规划的工具,在现代医学临床中已必不可少。多种图像诊断技术竞相发展,如目前普遍采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es-MRI)、正电于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和超声成像(Ultrasoundimages),为医生提供了…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1D与2D1HMRS在显示脑中主要代谢物的差别及取相对浓度分析脑梗塞病灶内代谢物变化,为进一步选择优化序列及1HMRSI用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共35例分病例组和健康自愿者.健康自愿者正常基底节共采集1DMRS19个,2DMRSI76个.每例1HMRSI采集NAA、Cr、Cho、Lac4个主要代谢物波谱图.患者共采集2DMRSI64个.结果发现1D与2DMRSI中NAA、Cr、Cho、GLx、Lac、INS的半高宽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脑梗死病人中NAA明显降低而Lac升高(P<0.05).在脑梗塞病灶内100%发现Lac.发现在脑梗死1HMRS的研究中1D、2D均适合于显示各主要代谢物(NAA和Lac),2DMRSI可直观显示复杂的代谢物空间分布,1DMRS则采集时间短.在脑梗死灶内NAA明显降低而Lac升高是其主要变化特点.乳酸是脑缺血或脑梗塞早期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MRV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瘤体对上矢状窦的压迫、侵蚀和闭塞程度,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5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中,6例瘤体与一侧静脉窦壁外层附着,5例瘤体侵蚀静脉窦,4例瘤体长入上矢状窦内,窦腔完全闭塞,MRV所示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相符.结论:MRV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与上矢状窦关系的显示十分敏感,能够精确提供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信息.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设备在医学应用中的优势,分析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设备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设备的发展策略,提出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重点攻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系统框架,将其中的血管表示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且保持原血管拓扑结构的特征树,先通过预处理提取出血管并进行三维细化,再递归跟踪血管骨架生成特征树并进行遍历提取出血管的分支点和端点.考虑到实际图像的复杂性,进一步引入森林来完全描述血管树.利用该系统可以进一步实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血管的三维重建,对于临床血管图像的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倪晓艳 《科技资讯》2014,(10):224-224
目的:探讨在实施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过程中,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后获得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08月-2013年08月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患者200例,通过抽签法将所有扫描患者均分为C1组(常规护理组100例)与C2组(早期护理干预组100例);对比C1组与C2组扫描患者,分别完成护理后,对焦虑情绪等产生的影响,并对比完成检查后获得的图像效果.结果:同C2组扫描患者进行比较,在缓解消极情绪等方面,C1组表现较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患者在实施3.0T磁共振腹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不但患者临床表现出的消极以及抑郁情绪得到显著缓解,还能够有效确保在对患者检查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配合,从而有效将临床检查的成功率提高,针对后期获得高质量图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Gd、Ho和Dy因其独特的光学和磁学性质而在生物成像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镧系元素中,Gd~(3+)具有7个不成对的电子,可以提供高的弛豫度,已被广泛地用于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而Ho~(3+)和Dy~(3+)具有最短的电子弛豫时间和最高的有效磁矩,因此有良好的高场T_2弛豫效果.介绍了基于这3种稀土元素的纳米材料在MRI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工作者已确认用磁共振思维成像技术能够观察到人在说谎时脑组织的活动情况,此技术可能取代曾被一度使用却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撒谎检测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快速场梯度场回波技术(FFE)在急性期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患者在行CT及常规MR头颅平扫序列后均加做FFE序列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30例临床怀疑急性期脑出血的病例中,21例在CT上清晰显示的24个血肿在FFE序列均能清晰显示,而另外3例脑干小血肿显示较CT清晰,有6例在FFE发现的多个直径2-5mm的圆形或斑点状的低信号在CT及常规T2WI上均未显示.结论:FFE序列在急性期脑出血中以及微量出血中有明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