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鸽  李家荣 《中国物理 C》1997,21(11):1011-1017
利用QGP中存在德拜屏蔽现象以及高温极限下QGP中夸克的分布函数和色电势,得到QGP中夸克静色电波的辐射功率. 讨论了夸克静色电波的辐射功率与德拜长度λD的关系,有助于利用辐射功率研究德拜屏蔽位势.  相似文献   

2.
在重夸克极限下,用QCD因子化方法分析Ds→φπ的衰变.讨论了硬旁观者散射等非因子化贡献,并给出了数值结果,理论预言的分支比与实验相符.最后,结合D0→Kπ的测量值,采用纯惟象的方法估计Ds→φπ的分支比.  相似文献   

3.
用夸克模型结合Ds,Ds*, 讨论窄共振态Dsj*(2317),Dsj(2460). 除η-π0混合角由D*s衰变宽度给出, 所有的参数均取自Godfrey和Isgur的夸克模型. 得到的电磁衰变宽度与实验数据和其他作者的结果相一致. 但是, 与现有的实验结果比较, Dsj*(2317), Dsj(2460)的π介子衰变宽度要小一个数量级. 我们怀疑简单的手征夸克-π轴矢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不适合于Dsj*(2317), Dsj(2460)的强衰变.  相似文献   

4.
两夸克间的单介子交换张量势的作用,使氘的基态混有3D1态.用手征夸克禁闭孤子模型,计算了氘的3S1+3D1基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计算了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颗粒表面强子化所产生的π介子和K介子的多粒子玻色–爱因斯坦关联.对有限初始重子数密度的情况,K+介子的多粒子关联比π介子的多粒子关联弱,K介子的平均多粒子关联强度随QGP颗粒数目Nd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零初始重子数密度情况下,K+和π介子的平均多粒子关联强度的差别随Nd的增加而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6.
SELEX合作组发现的DsJ(2632)引起了很多的讨论, 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争论. 它的自旋宇称还没有最后确定, 如果它真的存在, 它的夸克结构可能是奇特的. 以前有的文献假定DsJ(2632)是1的径向激发态, 我们假定它可能是夸克结构为qq,JP为2+的基态或者0+DsJ(2317)的第一径向激发态, 用Bethe-Salpeter方程重新计算了它的衰变宽度. 计算结果表明, 理论值和实验数据还是存在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熊兆华 《中国物理 C》2006,30(4):284-288
在似矢量夸克模型中, 具有一个为SU(2)单态的下夸克D以及树图b→sZ*相互作用zsb. 在此框架下,(1) 通过考察描述B→Xsγ的Wilson系数随重正化标度从mD到弱标度的跑动, 研究了D夸克对此衰变的影响.(2) 使用最近对B→Xsl+l的测量,获得了对zsb相当严格的限制. 发现前后不对称的零点值可以与标致模型的预言有大的偏离, 并对zsb十分敏感, 可以用来探测新物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求解D2分子在飞秒激光场中的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室温下D2分子在超快飞秒激光驱动下的的转动波包动力学. 选择用第一束超短飞秒脉冲与温度为300 K的D2分子系综相互作用产生一个相干转动波包,用第二束超短飞秒脉冲在波包的1/4和3/4恢复周期选择操纵D2分子取向.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两束超短飞秒脉冲的延迟时间,可以有效控制D2分子转动波包中奇偶态的相对布居,从而选择性的控制D2分子取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夸克传播子的Dyson-Schwinger方程,计算了夸克胶子混合真空凝聚和夸克真空凝聚. 这些凝聚不仅联系着夸克在真空态中的虚度,而且也表征了真空中夸克分布的空间宽度. 真空凝聚的存在直接反映着QCD真空的非微扰结构. 计算表明:上夸克与下夸克的虚度为λ2u,d=0.7GeV2,奇异夸克的虚度为λ2s=1.6GeV2. 这些结果与许多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张邦固 《中国物理 C》1993,17(9):803-806
本文讨论了膨胀宇宙中孤立气团的运动.发现,除了静态孤立气团的收缩条件(分层统计均匀和初始半径大于临界值D-1r)之外,膨胀情形下收缩条件还要包括,哈勃常量H小于某个常量Dt.  相似文献   

11.
王恩科  李家荣 《中国物理 C》1989,13(11):1003-1006
计论了有限温度下非拓扑孤子模型中描写胶子凝聚程度的σvac和描写夸克囚禁的色介电常数Kvac的温度依赖性;分析了退囚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重子波函数中考虑了s夸克与u,d夸克质量的差别,构造了把坐标空间与味空间联合成SU(3)rf的SU(3)rf×SU(2)s×SU(3)c群分类夸克间全反对称的重子波函数.与不考虑s夸克与u,d夸克质量差的SU(n)r×SU(3)f×SU(2)s×SU(3)c群分类的波函数作了比较,它们的相互作用能量矩阵元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用Tang-Toennies势模型和密耦近似方法计算了不同能量下惰性气体原子He与H2及其同位素D2,T2替代碰撞体系的振转激发碰撞截面. 通过分析He-H2(D2,T2)各碰撞体系分波截面的差异,总结出在H2分子的对称同位素替代情形下He-H2(D2,T2)碰撞体系分波截面随量子数和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高分辨的里德堡态氘原子标识-交叉分子束装置,研究了碰撞能为4.5∽6.5 kcal/mol范围内Cl(2P)[Cl(2P3/2)和Cl*(2P1/2)]与D2的反应. 虽然自旋轨道激发态反应Cl*(2P1/2)+D2在波恩-奥本海默(B-O)近似下本应是禁阻的,但实验中观测到了该反应的贡献. 通过测量靠近后向的碰撞能相关的微分散射截面连线,发现低碰撞能下的产物主要来自于B-O近似禁阻的反应Cl*+D2. 随着碰撞能的提高,自旋轨道基态反应Cl+D2的反应性增加明显要比自旋轨道激发态反应Cl*+D2更快,并且在高碰撞能下成为产物的主要来源. 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碰撞能下,Cl*中自旋轨道激发态的额外能量,可以帮助B-O近似禁阻的反应Cl*+D2越过势垒;然而当碰撞能接近和高于反应势垒时,B-O近似允许的反应Cl+D2占主导地位. Cl/Cl*+D2反应中B-O近似有效性的特征与其同位素反应Cl/Cl*+H2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ee→q0q0→h′s过程轻味夸克jet事例中电磁与强作用激发夸克的平均产生几率,得出初始轻味uds夸克jet中各种粒子的产率与初始夸克味道和夸克对数N的依赖关系.进一步给出领头强子的相对产率,同样明显与初始夸克味道和夸克对数N有关.这种依赖关系在低能区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短地描述了含单胶子交换的手征夸克孤粒子模型;将此孤粒子模型里所确定的夸克-胶子耦合常数及所解得的夸克波函数,输入到相对论的两夸克集团理论,研究了两核子系统问题.本文完整地考虑了夸克交换核中的动能和相对论运动能量项,由此改进了3S1道和1S0道的相移.相移与Arndt等人的实验相移基本一致.计算结果表明,单胶子交换和夸克交换提供短程排斥势,手征场则提供了中、长程吸引势.  相似文献   

17.
贾永  王如梅  项仕标 《中国物理 C》2005,29(10):937-939
在顶色辅助的人工色(TC2)模型框架下, 研究了top-Higgs和t-c夸克的联合产生过程e+e-→tcht0.结果显示此过程的产生截面在合理的参数空间内可达到10fb, 在高能直线对撞机(LC)上每年可产生几百个事例. 通过此过程可用来探测top-Higgs.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中国物理 C》2007,31(9):849-856
在QCD光锥求和规则(LCSR)框架内应用具有手征流关联函数计算B(Bc)→Dlν衰变过程的弱形状因子. 所获得的形状因子的表达式仅依赖于D介子的主导级分布振幅(DA). 应用了三类D介子的分布振幅计算了形状因子FB→D(0)和FBc→D(0). 在速度迁移1.142=0附近算符乘积展开(OPE)得以有效的情况下所计算的形状因子行为在误差范围内与B(Bc)→Dlν过程实验数据相一致. 在大反冲区域1.35B→D(0)是与微扰QCD(pQCD)结果相一致的. 所以本文的计算在联接格点QCD, 重夸克对称性和pQCD之间起桥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对B(Bc)→Dlν跃迁过程的理解. 计算 使用了在端点具有指数压低的分布振幅行为, 对FBc→D(0)的预言与其他方法获得的结果是可比的, 有利于具有库仑修正的三点求和规则(3PSR)方法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顶色辅助的人工色理论预言的赝标量Goldstones粒子(TC介子和Top介子)在LC实验中对顶夸克产生的贡献,发现Top介子对顶夸克产生截面σtt的贡献是主要的,在大部分参数空间中荷电Top介子的贡献非常大.当取合理的参数时,荷电Top介子对的σtt贡献可以达到8%左右,能够被LC的实验探测到.  相似文献   

20.
李静辉  黄祖洽 《中国物理》1997,6(5):334-340
We study an ensemble of N globally coupled oscillators driven simultaneously by additive and multiplicative nois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we find that for this model there is the same transition in the dynamics of the mean field when the coupling constant is increased as the one proposed by Pikovsky et al. (Z.Phys. B95(1994),541). The effect of the multiplicative noises on the transition is that when the multiplicative noise strength D1 is small, the effect of the multiplicative noises on the transition is feeble;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D1 the transi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near a special value D′1 of D1; then with the increase of D1 when the value of D1 is larger than a critical value D10, the transition disappears. By some approximation we obtain the critical value D(1)0 of 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