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离线y能谱法和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0MeV/u 40Ar和Cu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前向平均反冲射程FW值.根据电荷分布假设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产额分布.从FW值导出了重离子碰撞中的线性动量转移.与12C+Cu和20Ne+Cu的类似结果比较指出,在相同的弹核速度下,相应于中心碰撞的相对线性动量转移随弹核质量增加而减小,但是在40Ar离子和Cu的中心碰撞中产生的复合系统的激发能比12C和20Ne离子碰撞情况下更高,达到每核子5.3MeV.  相似文献   

2.
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测得50MeV/A12C轰击197Au和209Bi靶的线性动量转移分布,得到每个12C核核子线动量转移的最可几值与靶核相关,其值分别为184和173MeV/c.在线动量转移分布中,0.3附近有一小的突起,似乎可以认为是相应于弹核的α集团转移.  相似文献   

3.
用放射化学方法研究了6.3—24.6MeV/u 40Ar+natW反应中Hf的生成,得到了Hf同位素的激发函数、反冲性质和同位素分布.指出利用HIRFL能量的重离子和丰中子靶核作用,能以一定的截面生成A>170区丰中子新核素.利用中能重离子的强穿透力特点,使用厚靶,可以明显地提高丰中子新核素的产额.过高的入射能量对新核素生成无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4.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个研究相对论性核碰撞中K++增强的简单的强子输运模型,指出了核子热运动和多次再散射效应的重要性.考虑了多次再散射,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T~150MeV),可得到与实验相符合的K+/π+比值(~0.20).  相似文献   

6.
谭玉红  宁平治  蔡崇海 《中国物理 C》1998,22(12):1136-1142
采用包含库仑场影响的一级修正的eikonal相移研究了入射动量为715MeV/C的K+介子与6Li、12C核散射及入射动量为800MeV/c的K+介子与(12)C、40Ca核散射的微分截面,通过理论微分截面与相应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了最佳光学势参数,为K+核散射的微观研究提供一定依据.用得到的光学势计算了相应散射过程的总截面,并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在92和71MeV 16O离子与115In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20个反应余核的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分析了这些余核的生成特征,指出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反应机制从全熔合经过质量和动量转移逐渐减小的非完全熔合向直接反应连续演变.与16O+65Cu反应相比,16O+115In反应中非完全熔合的贡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厚靶-厚收集箔技术测量了45MeV/A 12C和181Ta相互作用中余核的生成截面和反冲性质,并将实验得到的质量产额分布与统计碎裂模型进行了比较.根据前向平均反冲射程计算了线性动量转移,在与我们以前工作相比较后指出,在45MeV/A 12C离子引起的反应中,中心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随靶质量而增加,并与引导粒子模型计算结果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9.
用气体电离室-半导体位置灵敏探测器望远镜测量了46.7MeV/u 12C离子轰击197Au,115In,58Ni靶时,在大角区发射的从Li到Mg的复杂碎片能谱;由各碎片的能谱提取了蒸发源的温度和碎片发射的最可几动能Ep,并与=Vcoul+2T计算的平均动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上提取的最可几动能Ep总是低于计算的.用A.Friedman简单的统计公式对复杂碎片的产额进行粗糙拟合,拟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135MeV/u 12C和铁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135MeV/u 12C和铁相互作用中的靶余核的生成截面,通过高斯电荷分布函数得到了靶余核的质量分布.与46MeV/u 12C+Cu相比,发现A<30质量区的产额明显增加,且产物有偏向丰中子一侧的趋势.实验测定的质量分布与熔合碎裂模型和级联两体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似乎表明在很高入射能情况下多重碎裂衰变是A<30靶余核生成的主要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最近研制的低温离子阱-离子速度成像谱仪在冷离子束中研究了同位素质量分辨的79Br2+分子离子的[1+1]双光子激光解离动力学. 借助其14Σ-u,3/2态为中间态使79Br2+共振吸收两个光子至4∽5 eV区域的高激发态并发生解离. 利用离子速度成像技术获得了光解产物79Br+的二维速度分布和平动能释放谱. 通过平动能释放谱确定了不同解离能量处量子态分辨的解离产物通道分支比. 光碎片产物的角分布表明79Br2+分子离子的双光子解离是14Σ-u,3/2态的ΔΩ=0平行跃迁至一个Ω=3/2高解离态发生的. 由于分子激发态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高激发的四重态很可能参与到实验观测的光解过程.  相似文献   

12.
25MeV/u 40Ar+159Tb反应中等质量碎片的热核蒸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20°至155°范围内测量了25MeV/u的40Ar轰击159Tb靶产生的单举中等质量碎片(3≤Z≤9)能谱.后角区中等质量碎片能谱具有明显的统计蒸发特性,不同元素的能谱可用相同参数的单个运动源模型很好地拟合.拟合提取的源速度和核温度等源参数与非完全熔合所形成热核的反冲速度和核温度近似一致,表明这些不同的中等质量碎片共同起源于热核的统计蒸发.使用统计程序GEMINI计算了碎片角分布和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13.
改进Q2–重标度模型与部分子分布函数的核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原有的Q2-重标度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Q2-重标度模型,利用核动量守恒条件,采取对价夸克、海夸克、胶子进行不同的Q2-重标度来描述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动量分布. 利用改进的Q2-重标度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对轻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核Drell-Yan过程及J/ψ光生过程均给出较满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46MeV/A 12C和93Nb相互作用中线性动量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离线γ能谱法测定了46MeV/A 12C离子和93Nb相互作用中厚靳反冲射程,得到了最大线性动量转移和平均线性动量转移,和已有工作比较后指出,相应于中心碰撞的最大线性动量转移在轻靶和中重靶范围内与靶质量无关,但显低于与238U碰撞的线性动量转移.平均线性动量转移显示了与弹核和靶核不对称性的强烈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坩埚下降法成功地生长了Tm/Yb共掺氟化钇锂单晶. 该单晶体具有每吸收一个蓝色光子并能发射出2个1000 nm近红外光子的下转换发光效应. 测定了样品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 在465 nm蓝光激发下观察到由Yb3+2F5/22F7/2能级跃迁所致的960~1050 nm 波段的发射带,此发光带源于Tm3 对Yb3 离子的能量下转换过程. 应用Inokuti-Hirayama模型,研究了晶体的能量转换过程,结果表明Tm3 向Yb3 的能量传递是一个电偶极子相互作用机制过程. 当Tm3 与Yb3 离子的掺杂浓度为0.49mol%与5.99mol%时,单晶的量子剪裁效率达到最大值167.5%.  相似文献   

16.
利用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提供的20Na束流,通过20Naβ+ 20Ne→16O+α过程,测量了20Na的衰变半衰期T1/2及衰变α粒子能谱.结果表明,除了Ed≥2.688MeV的9条较高激发能级的衰变α粒子外,实验中还观察到衰变能量Ed为0.890和1.054MeV,1.991MeV,2.424和2.457MeV的20Ne低激发能级的3条α谱线.  相似文献   

17.
用5.5到21.7MeV/A28Si+197Au,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及角分布.实验表明:入射能超过10MeV/A时,出现非完全熔合裂变(ICF);Ecm>200MeV时,伴随ICF又出现跟随裂变(SF).从线性动量转移(LMT)分布中,提取了SF产额对总裂变产额的比值.从关联裂片偏离反应平面的分布中,给出了分布宽度与单核子激发能的线性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邓一兵  王世来 《物理学报》2007,56(1):137-142
在KMT理论框架下,应用微观的动量空间一级光学势,包括了库仑修正,自旋关联,NN振幅反对称,离壳效应,核子反冲和结合能转换,Lorentz不变的角变换.在整个中能区域系统地计算了质子-12C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和自旋观测量,并与实验数据及Glauber理论框架下或已有的其他理论计算结果做了比较,其结果显示,在200—1000MeV,该理论与实验结论符合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利用TOF-ΔE和0°注入探测器的方法,鉴别并测量了23Al β+延发质子衰变能谱,通过精密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测得23Al的半衰期T1/2=(476±45)ms.实验中重现了能量为0.216,0.278,0.438,0.479MeV的低能衰变质子.另外,还观察到了一个新的β+延发衰变能级Ex=8.916MeV,并给出了它们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20.
对25MeV/u 40Ar+197Au反应系统裂变与后角轻粒子发射进行了符合测量,用裂变碎片折叠角和裂变碎片的飞行时间再构转移到类熔合核的线性动量.通过对线性动量转移和轻带电粒子能谱测量,给出从中心碰撞到周边碰撞产生的类熔合核的初始激发能、角动量和核温度,讨论它们的关系.发现了中心碰撞形成的类复合核的核温度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接近多重碎裂的“准相变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