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取溴代噻唑和三乙炔基苯为单体,利用聚合反应自下而上构建含噻唑共轭微孔聚合物(NSCMP),通过热解和KOH活化热解NSCMP制备了氮、硫杂原子硬炭(NSHC)和活化NSHC(KNSHC)。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氮气吸附-脱附和恒流充放电等表征2个样品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KNSHC中N和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42%和2.23%,KNSHC比表面积高达2 140 m2·g-1。在0.2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KNSHC和NSHC的可逆比容量分别为946.2和493.7 mAh·g-1。KNSHC的优异电化学性能归因于其独特的孔结构和氮、硫杂原子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含氮菲咯啉、四硼酸钾和醋酸锌为碳源、活化剂和模板,制备了B、N共掺杂多孔碳(BN-PC),并探究模板质量对BN-PC结构和储电性能的影响。当醋酸锌质量为5g时,所得BN-PC5中B、N杂原子含量分别为 20.21%、18.29%。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以6 mol·L-1 KOH为电解液,BN-PC5电极展现出高的比电容(在0.05 A·g-1电流密度下为255 F·g-1)、优异的倍率性能(在20A·g-1电流密度下为188F·g-1)和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5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 000次比电容保持率为97%)。以3 mol·L-1 ZnSO4为电解液,在平均功率密度为56W·kg-1时,BN-PC5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可达27Wh·kg-1。  相似文献   

3.
基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氮掺杂多孔炭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NaCMC)为碳源, 利用直接炭化工艺(无需进一步活化)制备多孔炭材料; 然后, 以CO(NH2)2为氮源, 形成了氮掺杂多孔炭材料. 氮的存在形式包括吡啶N、石墨N和吡咯N. 实验结果表明, 羧甲基纤维素钠与CO(NH2)2之间的配比可以有效控制氮存在形式、含量、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的结构等.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氮掺杂后多孔炭材料的超电容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以carbon-N-1:20为例, 其比表面积可达858 m2·g-1, 远高于未经氮掺杂carbon-blank 的463 m2·g-1, 其质量比电容则由94.0 F·g-1提高到了156.7F·g-1.  相似文献   

4.
以F127为模板剂,NiCl2为镍源,尿素为氮源,间苯二酚甲醛原位聚合树脂为碳源,分别采用均相法和两相法制备Ni-N-OMC-1,Ni-N-OMC-2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有序介孔结构,Ni以金属微粒形式嵌于碳骨架中,提高了有序介孔碳的石墨化程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表明尿素热解后以4种形式存在:sp3杂化与C结合的N原子,吡啶N原子,sp2杂化与C结合的N原子以及quaternary-N原子.Ni-N的共改性改变了碳载体的理化性质,有利于Pt纳米粒子的负载与分散.均相法制备的Ni-N-OMC-1复合材料微波负载Pt后,氧还原极限电流密度为5.32mA·cm-2,氢氧化电化学活性面积高达138.53m2·g-1,电化学催化活性优于商业20%Pt/C材料(4.49mA·cm-2,96.98m2·g-1).  相似文献   

5.
锂硫电池中较差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是实现锂硫电池商业化的技术障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多硫化物在硫电极内的电化学转化动力学较为缓慢。为此,我们以ZIF-9为前驱体,采用先碳化,再酸化刻蚀,最后硒化的方法合成了含少量催化剂的CoSe修饰氮掺杂多孔碳(CoSe/NC)电极材料,以期提高硫电极内多硫化物的电化学转化动力学性能,并通过流动液相三电极体系对该材料进行电化学动力学表征。结果显示,相较于对比材料,CoSe/NC能够加快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在 0.2mA·cm-2电流密度下,多硫化物氧化还原反应在CoSe/NC电极上有最小的反应过电位;同时,在0.1 V过电位下,各氧化还原反应也有最大的响应电流。因此,将 CoSe/NC作为硫宿主材料组装电池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 1C(1C=1 675 mA·g-1)下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 068 mAh·g-1,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仍保持在693 mAh·g-1。另外,在3C的高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高达819 mAh·g-1。  相似文献   

6.
以冷冻干燥获得的多孔胡萝卜为炭源,经过600℃氮气氛围下炭化和KOH活化,获得了多孔结构的炭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对多孔炭进行了微结构和电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活化处理,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从7m2·g-1大幅提高到147m2·g-1。而且,活化后的多孔炭产生了414F·g-1的最大比电容,且电流增至4A·g-1时的电容保持率为74.5%。而未活化的多孔炭最大电容为253F·g-1,电容保持率仅为45.1%。此外,活化后的多孔炭还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5A·g-1电流下循环8000圈后,其电容保持率高达94%。活化后的多孔炭在电容性能方面的极大改善与其比表面积的大幅提高及介孔的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冷冻干燥获得的多孔胡萝卜为炭源,经过600℃氮气氛围下炭化和KOH活化,获得了多孔结构的炭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对多孔炭进行了微结构和电容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活化处理,多孔炭的比表面积从7 m2·g-1大幅提高到147 m2·g-1。而且,活化后的多孔炭产生了414 F·g-1的最大比电容,且电流增至4 A·g-1时的电容保持率为74.5%。而未活化的多孔炭最大电容为253 F·g-1,电容保持率仅为45.1%。此外,活化后的多孔炭还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在5 A·g-1电流下循环8 000圈后,其电容保持率高达94%。活化后的多孔炭在电容性能方面的极大改善与其比表面积的大幅提高及介孔的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同步合成模板法制备热解炭及其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制备新型炭材料是提高电化学电容器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二氧化硅干凝胶为模板,以合成间苯二酚-甲醛(RF)干凝胶为炭前驱体,采用同步合成模板法制得了比表面积达1100m2·g-1,孔径分布集中,平均孔径为4.5nm的炭材料。循环伏安研究表明,与比表面积为1720m2·g-1的活性炭相比,本研究制得的炭材料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电容性能,2mV·s-1时比容量达195F·g-1。  相似文献   

9.
以胶态SiO2纳米粒子为模板,壳聚糖为碳源,ZnCl2为活化剂,制备了具有不同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氮掺杂介孔碳。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碳材料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壳聚糖与SiO2纳米粒子的比例以及ZnCl2活化剂对碳材料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使用活化剂时碳材料(CSi-1.75)的孔体积高达4.53 cm3·g-1,但其比表面积最小(729 m2·g-1);使用ZnCl2作为活化剂制备的碳材料(CSi-1.75-Zn)比表面积为1032 m2·g-1,但其孔体积下降到1.99 cm3·g-1,且具有最多的吡啶氮和吡咯氮。在以6.0 mol·L-1 KOH为电解液的三电极体系中,当电流密度为0.5 A·g-1时,CSi-1.75-Zn的比电容为344 F·g-1,而CSi-1.75的比电容仅为255 F·g-1。这表明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对超级电容性能影响最大,而孔体积影响较小。电容贡献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CSi-1.75,CSi-1.75-Zn的双电层电容和赝电容都得到了提高,这表明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吡啶氮和吡咯氮有利于提高碳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  相似文献   

10.
钽离子掺杂对LiFePO4 / C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M(聚丙烯酰胺)模板-溶胶凝胶法在惰性气氛下合成钽掺杂的LiFePO4/C复合正极材料,考察了钽对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33C的电流下充放电时,掺杂前后第2个循环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38.6 mAh·g-1和155.5 mAh·g-1,循环20次后容量为141 mAh·g-1和156 mAh·g-1。电化学交流阻抗表明,掺杂后的材料阻抗Rct从180 Ω减小到120 Ω。振实密度比掺杂前提高0.312 g·cm-3。  相似文献   

11.
不同碳源对多孔球形LiFePO4/C复合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喷雾干燥-碳热还原法(SDCTM),分别研究了无机和有机碳源对锂离子正极材料LiFePO4/C形貌、结构及其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机碳源炭黑制备的LiFePO4/C呈不规则球形,一次颗粒粒径在800nm左右,比表面积为2m2·g-1,0.1C放电比容量为107.3mAh·g-1。而以有机碳源制备的LiFePO4/C,其形貌较为规则,呈多孔球形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放电比容量。其中,以柠檬酸为碳源制备的多孔球形LiFePO4/C复合材料,其孔径均在50nm左右,比表面积可达32m2·g-1;在室温下,0.1C和10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8.8和87.2mAh·g-1,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步碳化法制备富含氧化钴(CoO)的多孔碳(PC(Co))材料作为氧化锡(SnO_2)的载体。PC(Co)材料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能够高效承载SnO_2。不仅如此,PC(Co)材料中的氧化钴能够作用于电化学反应,有效降低LiO_2的生成。但CoO参与反应会消耗大量的锂离子,所以选择添加氟化锂(LiF),在补锂的同时能够增强SEI膜的稳定性。SnO_2-PC(Co)/LiF电极活性物质的负载量高达1.51 mg·cm~(-2)。电化学测试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0 mAh·g~(-1)时,SnO_2-PC(Co)/LiF电极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 653.63mAh·g~(-1),活性物质的利用率高达93.14%。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然达到1 070.68 mAh·g~(-1),且库仑效率仍然保持在99.81%。  相似文献   

13.
Porous structure Li[Ni1/3Co1/3Mn1/3]O2 has been synthesized via a facile carbonate co‐precipitation method using Li2CO3 as template and lithium‐source. The phys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were examined by many characterizations including TGA, XRD, SEM, EDS, TEM, BET, CV, EIS and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s‐synthesized materials by this novel method own a well‐ordered layered structure α‐NaFeO2 [space group: R‐3m(166)], porous morphology, and an average primary particle size of about 150 nm. The porous material exhibits larg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delivers a high initial capacity of 169.9 mAh·g?1 at 0.1 C (1 C=180 mA·g?1) between 2.7 and 4.3 V, and 126.4, 115.7 mAh·g?1 are still respectively reached at high rate of 10 C and 20 C. After 10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at 1 C, the capacity retention is 93.3%, indicating the excellent cycling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4.
使用廉价的硅铝合金前驱体,通过简单的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新型双金属(Sn/Ni)掺杂多孔硅微球(pSi@SnNi)。pSi@SnNi复合材料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缓冲硅在锂化过程中的巨大体积膨胀,增加储锂活性位点。双金属(Sn/Ni)的掺杂可以提高硅的电子导电性,改进pSi的结构稳定性。由于其独特的组成和微观结构,具有适当Sn/Ni含量的pSi@SnNi复合材料显示了较大的可逆储锂容量(0.1 A·g-1下为2 651.7 mAh·g-1)、较高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1 A·g-1下400次循环后为1 139 mAh·g-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2.5 A·g-1下为1 235.8 mAh·g-1)。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基流变相辅助的固相法,以异质碳蔗糖和石墨为碳源,合成了LiMn0.8Fe0.2PO4/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石墨加入方式对所制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LiMn0.8Fe0.2PO4/C复合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石墨包覆工艺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前驱体煅烧后再加入石墨获得的样品纯度高,形貌呈均一的椭圆形,在0.1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49 mAh·g-1,达到其理论比容量的87%;在5C下最大的放电比容量为133 mAh·g-1;在2C倍率下经过300次循环后比容量维持在127 mAh·g-1,衰减率仅为1.9%,表现出了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共沉淀法得到的类球形MnCO3为前驱物,制备了类球形正交LiMnO2(So-LiMnO2),采用XRD、SEM和N2吸附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与非球形正交LiMnO2(No-LiMnO2)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o-LiMnO2的堆垛层错度、结晶状况、颗粒形貌和大小与前驱物的微结构密切相关;在80次电化学循环测试过程中,So-LiMnO2经15次循环可达最大的放电容量152 mAh·g-1,其容量衰减平均每次循环0.58 mAh·g-1;而No-LiMnO2要经过38次循环才能达到最大放电容量128 mAh·g-1,容量衰减平均每次循环高达1.24 mAh·g-1。TEM和EDS分析证明:由一次粒子团聚的类球形So-LiMnO2能有效地抑制电解液对材料的腐蚀、减少Mn的溶解,从而提高了电化学循环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基流变相辅助的固相法,以异质碳蔗糖和石墨为碳源,合成了LiMn0.8Fe0.2PO4/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石墨加入方式对所制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所制备的LiMn0.8Fe0.2PO4/C复合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石墨包覆工艺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前驱体煅烧后再加入石墨获得的样品纯度高,形貌呈均一的椭圆形,在0.1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49 mAh·g-1,达到其理论比容量的 87%;在 5C 下最大的放电比容量为 133 mAh·g-1;在 2C 倍率下经过 300 次循环后比容量维持在 127 mAh·g-1,衰减率仅为1.9%,表现出了优良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以LiOH.H2O、Mn(CH3COO)2.4H2O和Ni(CH3COO)2.4H2O为原料,分别用柠檬酸(CA)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法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O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CA配位制备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优于用EDTA配位制备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室温下以18 mA.g-1的电流密度,在2.0~4.8 V电压范围内充放电,用CA制备的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高达324 mAh.g-1,首次库伦效率达82%;在180 mA.g-1的电流下,其可逆比容量保持在120 mAh.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