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机分子与聚电解质静电吸附成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多种有机分子及聚电解质,采用静电吸附自组装法制备了聚电解质,聚电解质、聚电解质,有机分子、有机分子,有机分子的复合薄膜,讨论了这些体系的静电吸附成膜特性及其成膜机理.  相似文献   

2.
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聚阳离子[强电解质型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弱电解质型聚盐酸丙烯胺(PAH)], 分别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制备层层组装膜.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阳离子结构和组装分子溶液中盐(NaCl)浓度对大孔结构及薄膜生长规律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DNA/PDDA体系中, 盐浓度对于大孔结构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而对于DNA/PAH薄膜体系, 即使增加DNA或PAH溶液中盐的浓度, 也不会有大孔结构出现, 这主要是由PAH分子的弱电解质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石墨烯/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通过交替沉积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或硝酸银)和氧化石墨烯,制备氧化石墨烯/PDDA薄膜和氧化石墨烯/硝酸银复合薄膜。然后在600℃下通入氩气和氢气进行气氛还原得到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银复合薄膜。采用AFM、SEM、XPS、UV-Vis以及四探针电阻仪等对薄膜结构及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静电自组装法可以获得生长均匀的薄膜。对比于相同自组装次数的石墨烯薄膜,石墨烯/银复合薄膜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更低的薄膜方块电阻。在λ=500 nm时,四层石墨烯/银复合薄膜的透过率为85%左右,而石墨烯薄膜的透过率为72%左右;石墨烯薄膜的方阻为161.39 kΩ.□-1,而石墨烯/银复合薄膜的方阻为99.11 kΩ.□-1。  相似文献   

4.
采用杂化碳酸钙微球作为模板, 利用LbL技术, 选择聚苯乙烯磺酸钠(PSS), 烯丙基胺的盐酸盐(PAH)和二烯丙基二甲基胺盐酸盐(PADA)聚电解质, 分别组装了PAH/PSS(弱/强)聚电解质胶囊和PADA/PSS(强/强)聚电解质微胶囊. 除去模板后得到了球形良好、分散均匀的聚电解质微胶囊. 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杂化碳酸钙微球作为聚电解质微胶囊的模板, 得到的微胶囊的囊壁厚而致密, 同时, 由于组装采用的聚电解质的种类不同, 囊壁的微观形貌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C60富勒醇、C70富勒醇的激光光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48 nm激光作用下,与通常富勒烯衍生物(如C60(C4H6O),C60(C3H7N),C60[C(COOEt)2]x)在溶液中光解常产生激发三重态不同,富勒烯水溶性衍生物C60(C70)富勒醇[C60(OH)n,C70(OH)m],能被248 nm激光单光子电离.以KI溶液为参照,在室温下(大约15℃)测出其水合电子的量子产额(Φe-)分别为0.08,0.11.通过激光光解与SO4ˉ的氧化,确定了C60富勒醇阳离子自由基或中性自由基的存在并且观察到C70富勒醇阳离子自由基的瞬态吸收峰.  相似文献   

6.
用高密度电荷阳离子聚电解质处理油污泥[1,2],依靠其与粘土颗粒间的静电作用压缩污泥中固相颗粒的表面双电层,中和ζ电位,使其颗粒间斥力减小,引力增大,油污泥化学脱稳,致使粘土颗粒聚集絮凝成团块,油颗粒聚集,实现油、水、泥渣的三相分离.1 实验部分1.1 样品制备 现场采集的油污泥中油品含量19%,固含量8%,体系漏斗粘度37s,密度1.09g/cm3.阳离子聚电解质(CF)、聚丙烯酰胺-丙烯酸β-羟基丙酯基三甲基氯化铵按文献[2,3]方法制备,平均分子量2.60×106,阳离子电荷度45%.阴离…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催化法合成了多羟基富勒醇,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结合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方法,考察了富勒醇水溶液自聚集行为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富勒醇溶液的浓度低于4×10-5 mol/L时,富勒醇主要以单体分子形式存在,浓度为4×10-5 ~2×10-4 mol/L时则是以两种分散状态的形式并存,而当浓度高于2×10-4 mol/L时,富勒醇则主要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相似文献   

8.
将壳聚糖(CS)溶液和透明质酸钠(SH)溶液共混,制备成CS-SH复合聚电解质溶液,并对溶液中所形成的胶粒进行了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表征。用冷冻干燥法除去溶剂,制备了CS-SH复合聚电解质纳米纤维膜。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用SEM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将复合聚电解质纳米纤维膜作为疏水性药物紫杉醇(PTX)的载药体系,研究了其药物释放行为。结果表明,PTX在该载体中的释放较为平缓,这可以延长药物的有效时间,降低给药次数,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纳滤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层层自组装技术能够方便地对膜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调控,已在制备复合型纳滤膜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用于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方法,种类以及影响因素。介绍了静态层层交替沉积、压力驱动自组装和电场强化自组装等三种制备方法;归纳了均聚型、共聚型和有机/无机杂化型等三类用于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聚电解质的特点;讨论了聚电解质的荷电性、电荷密度和电离程度等因素对其自组装膜分离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聚电解质自组装纳滤膜在水处理和有机溶剂中物质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对提高聚电解质自组装纳滤膜的组装效率,分离性能和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酞菁铜衍生物与聚电解质的自组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阿利新蓝(Alcian Blue)和聚电解质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结构以探讨染料小分子的静电自组装途径。并通过将氯甲基酞菁小分子挂接在高分子链上,制备了一种高分子染料,然后和聚电解质组装成一种高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11.
叶芸  蒋亚东 《高分子学报》2009,(11):1091-1095
利用静电自组装方法在石英玻璃表面交替沉积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聚偏氟乙烯(PVDF)超薄膜,制得PDDA/PVDF铁电复合超薄膜.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实时监测超薄膜的沉积,研究了超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构及电性能.结果表明,自组装每层PVDF超薄膜的厚度为7.5 nm;PDDA/PVDF铁电复合超薄膜的表面平整、均匀,其中C1s的光电子能谱与极化处理后充负电荷的PVDF铁电聚合物一致,但F1s由于溶解再组装过程而降低了0.3 eV;静电自组装材料纳米级的薄膜厚度和聚合物的络合作用导致了铁电复合超薄膜的非晶结构和高的表面电阻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BPO引发的溶液聚合 ,合成了水溶性的星状C6 0 苯乙烯 苯乙烯磺酸钠的三元共聚物 [Star shapedC6 0 poly(St SS) ],运用自组装技术 ,在水溶液中 ,含C6 0 的三元共聚物与重氮树脂 (Diazoresin)通过正负离子间的吸附力在云母基片上交替一层一层有序地组装成固体膜 .自组装膜经紫外光幅照反应 ,通过重氮基的分解 ,层间连接的离子键转变成共价键 ,从而增加薄膜的稳定性和堆砌密度 .用原子力显微镜 摩擦力显微镜(AFM FFM)考察了C6 0 在膜中的承载作用及比较不同链结构、不同链长、不同层数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和微摩擦性能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了聚合物薄膜的微摩擦性能与聚合物的化学结构、链长和膜的层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TiO2薄膜。研究表明,水的分压、沉积温度、基片材料均对沉积速率有影响。在硅片上镀膜,沉积温度相同而退火温度不同,则薄膜结构亦不同。当退火温度高于85℃时,薄膜为纯金红石薄膜。  相似文献   

14.
田明 《高分子学报》2001,18(5):639-644
提出了以具有纳米尺寸孔径及孔壁厚度的MCM 48作为无机基体、以无机 有机原位自组装的方法形成纳米网络粒子 .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实验条件下 ,有机相可进入无机相的三维孔道自组装形成立方有序结构的纳米网络复合粒子 .通过研究纳米网络粒子在极性介质和非极性介质中的分散发现 ,有机相的存在有利于纳米网络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Sol-Gel工艺在载玻片表面、多孔陶瓷表面及玻璃纤维表面制得了均匀透明的纳米TiO2复合薄膜,以甲基橙为研究对象,紫外灯为光源,研究了甲基橙初始浓度、光照时间、催化剂载体比表面、初始溶液的pH值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半导体耦合薄膜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SnO2-TiO2复合膜相对于其它耦合膜及金属(La)掺杂膜有较高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TiO_2薄膜光催化降解苯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TiO_2W薄膜,在光催化下降解苯酚溶液。研究结果表明,薄膜沉积条件与降解速率有关,且用硅片作底物,薄膜为锐态晶型时其降解苯酚速率最高。利用光电催化比只用光催化降解苯酚速率高约10%。用紫外光照射30分钟,苯酚最大可转化74%。  相似文献   

17.
AFM研究PCL薄膜的结晶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详细研究了聚己内酯 (PCL)超薄膜及其在特殊限制环境下的结晶形态 .AFM的观察表明 ,PCL在石英基板上的结晶形态呈现典型的球晶及比较少见的树枝状晶两种形态 .认为主要是超薄膜结晶过程中由于几何受限及基板吸附导致分子链扩散移动速度大大降低 ,由此形成的扩散控制结晶过程从而导致最终形成树枝状的分形结构 .将聚合物限制在间距为 10 μm的凹槽内 ,发现PCL的结晶有比较规整的排列 ,而且沿着凹槽的方向结晶排列取向优先 .当在凹槽两侧铝条上施加强电场后 ,发现在静电场作用下 ,PCL的结晶取向生长方向发生改变 ,沿着电场方向排列生长的结晶增多  相似文献   

18.
通过液相沉积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制备了TiO2/SiO2复合薄膜,利用UV-Vis、XRD和SEM等表征手段对薄膜的透明性、物相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在紫外光照下,通过薄膜对罗丹明B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评价了沉积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制备的液相沉积膜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用涂敷法制备了Cdse_xTe_(1-x)薄膜电极0.8>x>0.4,其组成和结构用X射线衍射及X射线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对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转换效率,能隙与x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烧结工艺的改进,获得光电转换效率高于12%的薄膜电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