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丙硫咪唑(5-丙硫基-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的电子轰击质谱。利用串联质谱的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研究了此化合物的单分子解离,并提出了可能的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碎裂机理,用来解释在质谱碎裂过程中出现的氢迁移(尤其是远距离的氢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2—羟基—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丁酸的氢迁移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益民  季怡萍 《分析化学》1997,25(10):1138-1142
在甲烷为反应气的化学电离质谱条件下,质子化的2-羟基-4-邻苯二甲酰亚胺基丁酸的单分子质谱碎裂产生了m/z148的碎片离子,表明其碎裂过程发生了氢迁移反应,AM在分子轨道的理论计算结果为可能的质子化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在氘代同位素标记和碰撞诱导解离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此离子的形成可能同时存在单氢迁移和双氢迁移,一些质谱图中的物征碎片中离子为可能的McLafferty重排和离子/中性(碎片)复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3种含双官能团苯基醚化合物2-(2,6-二氯苯氧基)丙腈,N-羟基-4-丁基苯乙酰胺,2-(1-甲基乙氧基)苯酚甲氨基酸甲酸酯的电子轰击质谱破裂,用亚稳分析和低能碰撞诱导解离子研究了3种化合物的分子离子碎裂规律,除简单的直接键断裂外,还证实经历了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的单分子解离反应同时存在的竞争机理,解释了观察到分子内单氢迁移,双氢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张鲁西  董德文 《分析化学》1998,26(3):332-335
应用串联质谱的碰撞诱导解离和联动扫描技术,研究了2,5-双(4-羟基苯亚甲基)环戊酮的质谱解离特征,提供了双电荷离子存在的实验证据。进一步对双电荷离子(m/z146)的碰撞诱导解离碎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串联质谱低能碰撞诱导解离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上氢咪唑取代亚甲基β-二酮类化合物,发现该类化合物单分子碎裂经历了氢迁移,傅氏反应和离子/中性复合物中间体反应的多次重排,并用半经验PM3和AM1计算方法给予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6.
运用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研究了电子轰击(EI)、快原子轰击(FAB)电离条件下质子化亮氨酸与异亮氨酸解高产生亚稳离子[MH-CO2H2]+的单分子质谱碎裂,二种异构体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解离特征,根据CID的特征碎片离子和氘代同位素标记实验,提出了其碎裂过程存在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碎裂机理,并对有关的特征离子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串联质谱低能碰撞诱导解离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四氢咪唑取代亚甲基β二酮类化合物,发现该类化合物单分子碎裂经历了氢迁移、傅氏反应和离子/中性复合物中间体反应的多次重排,并用半经验PM3和AM1计算方法给予了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8.
朱育芬  刘倩  谢曼丹 《分析化学》2000,28(6):735-737
报道了一系列有机锡RRP(S)SSn(Cy)3化合物的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及碰撞诱导解离质谱(CID-MS),总结了其谱图特征,讨论了其碎裂机理,为该类化合物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3-苯基-1-丁炔-3-醇的常规电子轰击质谱(EIMS)。利用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研究了质谱碎裂过程中产生的[C8H7]^+的气相离子结构。同时, 氘代同位素交换、亚稳(MI)和CID实验进一步证实了m/z 103离子的形成并不是分子离子的质谱碎裂中顺次失去甲基自由基和中性CO分子的直接氢迁移的协同反应, 而是在失去CO分子前后发生了二次质子迁移反应的逐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双分子质子键合复合物中间体的碎裂机理。  相似文献   

10.
用量子化学B3LYP/6-31G(d)方法, 研究了小檗碱质谱碎片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通过几何参数分析、 结合能计算和前线分子轨道分析, 研究碎片离子可能的活性部位及各部位相对反应活性, 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质谱碎裂机理. 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 分子离子中C9所连甲氧基的C—O键比C10所连甲氧基的C—O键更容易断裂. 同时发现, 质谱碎裂过程中, 氢的解离促进了羰基的解离, 即质谱中常见的解离CO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理论计算非常适用于气相离子化学研究[1,2],它与质谱实验相结合可以识别许多非常规的和以往所不知道的自由基离子,也可以提供反应能和机理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探讨可能的异构化过程和不同异构体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离子/中性复合物(离子和中性碎片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3]作为有机离子质谱单分子碎裂的重要中间体已被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验结果所证实[3,4].串联质谱低能碰撞诱导解离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结果表明[5]:四氢咪唑取代亚甲基β-二酮分子结构中氮原子上氢表现出不同活性,其气相单分子碎裂经历了离子/中性复合物的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对势方法构造了H2-Pd(100)和H2-Pd(510)体系相互作用的LEPS势能面.考察了氢分子在Pd(100)面上的非活化前驱态解离吸附特性,理论结果和实验符合得很好.对氢分子在Pd(510)台阶面上的解离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由于台阶的影响,在台阶下形成了非活化直接解离通道,在台阶上及台阶边棱处,主要存在非活化前驱态解离通道;在台阶面上发现了氢分子的活化吸附.  相似文献   

13.
聚芴类发光材料合成中间体的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电喷雾电离(ESI)质谱-质谱(MS-MS)技术,分析了新化合物2,7-双(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9,9-二辛基芴的EI和ESI的质谱,确认了该谱图中母离子和子离子的关系,讨论了其碎裂途径,为其结构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12种苯氧乙酸化合物的电子轰击质谱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相应的碎裂规律,讨论了取代基的影响,同时利用串联质谱的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联动扫描(B^2/E)和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硝基苯氧乙酸异构体的主要碎片离子的单分子质变碎裂,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 9 种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MDMB-CHMINACA、5F-AB-PINACA、5F-AMB、AB-CHMINACA、AB-FUBINACA、AB-PINACA、MDMB-FUBINACA、AMB-FUBINACA、ADB-BUTINACA)在电子轰击(EI)电离模式下产生的主要碎片离子和碎裂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所获得的质谱图进行解析,推测该类物质的EI碎裂规律。结果表明,在EI模式下,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吲唑3号位酰胺基C—N键的断裂是主要碎裂方式,在碎裂过程中还存在麦氏重排。该研究总结了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在EI模式下的主要碎片离子和质谱特征,归纳了EI的特征碎裂规律,可为吲唑酰胺类合成大麻素的结构推断与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智立  刘淑莹 《分析化学》1997,25(6):631-634
应用碰撞诱导解离技术研究了苯自身化学电离条件下和苯化学电离(甲苯为反应气)条件下离子-分子反应产物m/z155和156离子的碰撞诱导解离(CID)破裂特性,并与化学电离条件下质子化联苯生成m/z155离子的CID碎裂反应相比较,获得了苯离子1-分子反应产物m/z155和156离子的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17.
Ni(115)台阶面对氢表面微观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参数Morse势模拟氢-镍表面体系相互作用势,考察了氢原子在Ni(115)台面上吸附扩散行为。同时构造了氢分子与Ni(100)和Ni(115)台阶面 相互作用推广的LEPS势面面,考察了氢分子解离化学吸附的微观动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两个苯并硫杂冠醚的电子电离质谱,利用高分辩质谱(HRMS)和碰撞活化-质量分析动能谱(CAD-MIKE谱)研究了它们的离子碎裂途径。苯并硫杂冠醚含两个硫原子的碎片离子进一步断裂时以丢失C2H4S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两种氨基酸中[MH-CO2H2]+的特征质谱碎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低能碰撞诱导解离(CID)研究了电子轰击(EI)、快原子轰击(FAB)电离条件下质子化亮氨酸与异亮氨酸解离产生亚稳离子「MH-CO2H2」的单分子质谱破裂,二种异构体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解离特征,根据CID的特征碎片离子和氘代同位素标记实验,提出了其破裂过程的存在离子/中性(碎片)复合物中间体机理,并对有关的特征离子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叠氮二异丁基铝的构造及其缔合-解离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氮二异丁基铝(DBAA)是一个新合成的化合物。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氢-核磁共振谱和铝-核磁共振谱的测定,确定了DBAA三聚体的分子构造;在溶液中研究了DBAA的三聚体和单晶体之间的缔合-解离平衡。这个平衡受溶剂性质、温度的影响。借助铝-核磁共振谱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计算了DBAA三聚体的解离平衡常数、解离焓和解离熵等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