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国华、石峻山和兪馨畹三同志对本刊今年1月号张海若同志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1956年11月潘鸿章同志的“讲解克原子克分子的关键在哪里”二文内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如克原子克分子概念的含义,在化学计算中克分子克原子概念的应用问题等)大家可以来讨论。  相似文献   

2.
“克原子”、“克分子”是一般学生中容易弄混的概念,不单是克原子和克分子互相混淆(如有同学问一克分子里有6.023×10~(23)个分子为什么一克原子里也有6.023×10~(23)个原子?);克分子和分子、克原子和原子之间也互相混淆(如有同学回答一克分子的氧气里有多少个氧分子时说有一个氧分子;回答一个克原子氢气里有多少个氢原子时说有一个氢原子);不少的同学以为克原子就是一克的原子,克分子就是一克的分子。这样,每一章的习题中只要关涉到克分子克原子的问  相似文献   

3.
Ⅱ、关于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一)为什么难教?(1)因为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教学时牵涉到原子量、分子量氧单位、克单位、原子数、分子数等方面。定义较为周折,如果骤然提出“克原子是以克做单位来表示元素一定的量在数目上等于它的原子量”,学生会莫明其妙。当教师继续往下讲,把问题引到原子数、分子数上去,学生思维往往跟不上。在以前讲到原子量和分子量时,教师曾认为“克单位”太大,应该采用“氧单位”;但在讲到克原子和克分子时,教师却又认为“氧单位”太小,应该用“克单位”。这样来回翻觔斗,岂不把学生闹糊涂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沈性文)(2)学生常有下列误会:i)把克原子和克混为一  相似文献   

4.
论摩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泉 《化学教育》1981,2(4):38-40
1.有关摩尔的争论简况摩尔源于克分子、克原子的概念.早在1956-1958年间,对克分子的含义,我国就有争论.一说它是数量单位,一说它是重量(质量)单位,一说它既是数量单位,又是质量单位,英、美、苏联在此问题上,也表现出混乱.摩尔定义条文,在讨论定稿中,就一直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初学化学的人,往往不易掌握“克原子’和“克分子”这两个概念,遇到这方面的计算时容易搞错,教师反复讲授,同学反复学习,的确浪费不少时间。因此,如何讲好“克原子”和“克分子”的概念是值得研究的。我在教学中也和李老师一样,曾遇到同学提出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任何元素的1克原子中都含有6.023×10~(23)个原子?为什么1克原子中含有6.023×10~(23)个原子,1克分子中也含有6.023×10~(23)个分  相似文献   

6.
“克原子”与“克分子”的概念,对于化学过程定量方面的掌握以及依照公式与反应方程式进行计算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为了确切掌握这些概念需要较长的时间。把这些概念教给学生越早,学生就越有可能在以后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发展与利用它们。据我的工作经验,把“克原子”与“克分子”概念在七年级介绍给学生就已合适。这里,我愿提供大家参考。首先,我教给学生氧单位的概念。在和学生讲话时,我讲明下面一些问题:你知道多少种重量单位?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一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一章教学中,“克原子、克分子”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同时又比较抽象。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接受。即便当时能听懂,以后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发生问题。例如过去有的学生把“1克原子氧”当成是1克重的氧原子:认为32克氧和2克氢中含有不同数目的分子。这就说明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在这一次讲授时,经过对教材进一步的分析,以及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在“克原子、克分子”的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使学生树立清楚明确的“克原子”(克  相似文献   

8.
Ⅳ、克原子和克分子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一)胡国华同志说张海若同志的“全文中似乎强调了做计算题一定要用克分子,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似乎还值得商榷。”该不该强调呢?我觉得是应该强调的。强调用克分子做化学计算题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恰当地提高。因应用克原子、克分子来解答计算问题有一定的优越性,能使学生正确地计算和掌握应用问题。这些优越性已为张海若同志所缕述,不再赘。更重要的是:根据分子式或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化学应用问题时引用了克原子、克分子,不但简化了计算,而且还把原子分子的概念引入重量(克数)的计算。如不经过这个步骤,学生是很难捉摸题目中的道理的,即使学生能照样地解答题目,也必然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胡国华同志说:“如果 FeS_2中的硫全部生成 H_2SO_4的话,则一个 FeS_2分子应当可以生成二个 H_2SO_4,因此可以找出119.9克 FeS_2能生成2×98克 H_2SO4_。”这里一个 FeS_2分子和119.9克FeS_2有什么关系?知道了一个 FeS_2分子能生成二个H_2SO_4,是怎样找出119.9克 FeS_2生成2×98克 H_2SO_4的呢?学生不懂的地方就在这里,胡国华同志用“因此”二字就轻轻地带过去了。我以为这里必须引用克分子的概念来作为桥樑,概念才够清楚,思维才合乎逻辑,计算才更简单。我们可以教学生这样想:  相似文献   

9.
1971年10月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在国际单位制中增加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e)的决议。同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的符号、术语和单位委员会主席提出了“克原子、克分子、克当量、当量、克离子和克式量这类单位一律废除”的意见。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国际单位制。1977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规定我国要“逐步采用国际单位制”,其后又颁发了有关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化学教学与文献中,已采用以SI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名称和符号。但现有分析化学教材,大多援引传统的“当量”概念,产生与SI单位不协调的问题。就此IUPAC分析化学学组曾提出推荐意见,似应予重视并试行采用。 SI引入摩尔这个物质的量基本单位后,传统的“克当量”单位,应与“克分子”、“克原子”、“克离子”等一并废用。考虑到分析工作中习惯用当量概念简化计算,IUPAC推荐在需用当量概念时如何  相似文献   

11.
一、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理科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理论化学、化学物理与物理化学、物理有机化学、计算化学、量子生物学、量子药物学、生物无机化学、新材料研究以及其它化学研究的创造性工作和综述等方面的文章.二、本刊目前为季刊,自1983年起分为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中文本仍为季刊;英文本暂定为半年刊.两种版本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同一文章的中、英文稿经编辑部审定,可同时在本刊中文本和英文本  相似文献   

12.
家廉  余洁 《化学教育》1980,1(3):44-45
编者按:本刊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服务,为化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情报和园地,除继续刊出国内外有关化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外,拟在“论坛”栏开展关于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讨论,欢迎广大读者、作者就大中学化学教育衔接与结构改革、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大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化学教学法理论研究以及提高化学师资水平等各类课题,提出建议,提出问题,评论时弊。来稿最好一事一议,短小精悍。  相似文献   

13.
“化学通报”1957年1月号刊载张海若同志写的“我怎样教学生应用克分子的概念来做化学计算题”一文中,我以为其中有一个概念值得商榷,有一处错误必须更正。张海若同志认为“克分子是……重量单位”,他说“n代表物质以克分子为单位的重量”,并在0.2克分子CO_2与8.8克CO_2中间画上等号。这是不恰当的。“克分子”不是重量单位,它的物理意义是:①物质一定数目的分子,即6.02×10~(23)个分子,②它们的总重量若以克为单位来表示,则其数值恰等于其分子量。其物理量表示方法应该是M克/克分子(M表示分子量数值)。例如某物质0.2克分子重3.6克,其一克分子重: 3.6克÷0.2克分子=18克/克分子。张海若同志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作如下计算:  相似文献   

14.
本刊从1990年第1期开始,将原来的“学生园地”栏目改为“师生笔谈”栏,以拓宽本栏内容、加强师生交流、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它类似课堂讨论,可以学生谈、老师谈、互相提问,并开展课外辅导,征答、应答、研究教学改革等.内容既可是化学业务问题,也可以是学习心得体会,经验的交流.通过本栏文章的刊登,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密切师生之间关系.希望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广大化学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5.
屠湘同 《大学化学》1989,4(2):23-25
有关高分子化学共聚问题,常需要讨论二元共聚物曲线的类型,即从单体竞聚率r_1和r_2的数值,判别共聚物组成中单体1的克分子分数-F_1与原料混合物中单体1的克分子分数-f_1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讲,将r_1,r_2的数值代入共聚方程,可以得到F_1与f_1的函数关系式,然后选定一系列f_1值代入关系式,求出对应的F_1值,再以f_1为横坐标,F_1为纵坐标作图,即得到较精确的F_1~f_1共聚曲线(其精确程度由选取的f_1值  相似文献   

16.
讀了化學通报1960年第4期中学化学教学栏內“我是如何帮助同学树立牢固的‘克分子’、‘克原子’的概念的”一文后,我觉得文中所介紹的經驗,用通过討論的形式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識及澄清某些糊涂概念,以及为了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师不应該只是照本宜讀,而应該另編一些通俗易懂的讲义,举些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例子作比喻,来说明基本概念的作法,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伹我觉得这样做时必須注意:(1)要严格遵守科学性的原則;  相似文献   

17.
炼丹术是一种炼制长生不老之药的方术。它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萌芽而兴起,几乎延及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复杂、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及欧洲,又发展为炼金术。长期以来,炼丹术是研究我国和世界化学史的一项众所瞩目的课题。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我国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古为今用”的教导,积极开展了儒法斗争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研究工作,其中也涉及到了炼丹术的问题。本刊1974年第6期发表的“炼丹术的教训”一文,对炼丹术与我国古代化学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最近,本刊编辑部约请北京市部分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单位的十余位同志,进行了座谈,对炼丹术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儒法斗争的关系,以及炼丹术对我国古代化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简要介绍讨论中几个主要发言的基本论点和主要内容,以及对某些论点的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国是炼铁技术发达很早的国家之一,炼铁事业有着长期和丰富的历史、铁器的应用和炼铁技术的发达程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生活面貌、思想意识等都起着得大的作用,因此,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也长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首先关于铁冶在中国的起源问题,近年来会引起了史学界的热烈讨论,历史学家在这方面已发表了不少文章。显然,这一问题不仅是研究化学史的人需要找出答案;历史学家更需要把它当作中国历史分期问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0年4月召开的《化学通报》第二次全国编委会讨论意见,对本刊“主要栏目简介”和“征稿简则”作了适当修改。“进展与评述”栏的文稿,希望选题面要宽、读者面要广,适当增多与四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关系密切的文章;“研究简报”栏的文稿,要压缩字数、提高质量、及时发表。为响应科协“二大”关于开展建议活动的倡议,决定增辟“化学工作者论坛”专栏。“征稿简则”也作了相应修改,特别对参考文献的格式、稿中外文字母及符号书写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广大化学工作者,根据本刊的性质和新(新进展、新知识)、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通(综合性和广泛性)、普(文章写的深入浅出,向大专水平的化学工作者进行普及)的特色,积极投稿,并尽量使稿件符台本刊“主要栏目简介”和“征稿简则”中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刊六月号的初级栏中,我们已经讨论了物质的分类,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化学上几个关于量的基本定律和概念,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也许要再涉及一些原子分子等名词,同时为了同志们对化学发展的情况和各个概念有更明确的了解,这篇东西大致上是按照化学发展的次序来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