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何题的证、解,除了比较简单的情形以外,一般都要作辅助线,辅助线的作法,千变万化,作出了不同的辅助线,往往就有了不同思路的解(证)法,这都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比如总结出梯形中常用辅助  相似文献   

2.
<正>《中学生数学》2014年5月下刊登了陈明儒老师的一文《巧用相似三角形解题》,文中利用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如下一道几何题:已知:在△ABC中,AB=2BC,∠B=2∠A,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本文拟给出另一种证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几何变换作为一种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采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平面几何.运用几何变换进行几何证题,往往可以有效地找准辅助线,从而顺利地实现由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沟通.平面上保持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变的变换称为合同变换,三种基本合同变换——平  相似文献   

4.
5.
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P68的例3:已知:点D、E在△ABC 的边BC上,AB= AC,AD=AE.求证: BD=CE. 教材中给出的证明是: 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 ⊥DE. ∵AB=AC, AD=AE,AF⊥BC, AF⊥DE,  相似文献   

6.
<正>大家知道,证明几何题一般都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进行,但是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简单的方法.事实上,有些几何题用代数的方法去思考,通过运算可获得巧妙的方法.现举例说明.例1已知△ABC中,E、F为BC的三等分点,M为AC的中点,BM与AE、AF分别交于G、H.  相似文献   

7.
初二学生要学好几何证明,我认为应该把握十六字方针:“紧扣教材、图文结合、分类归纳、合理运动. ”一、“紧扣教材”要深刻理解教材中概念引入、例题分布以及关于定理的题目设计与结论,体会定理在练习题中的运用环境与范围.几何教材中,知识的安排遵循一条规律:命题→真命题→定理→定理应用(例题分布 )→应用(练习). 同学们只要把握好这个结构链,就会整体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安排,对每一个细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有明确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建立知识框架,整体把握教材,对每一章每一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做到心中有谱,就胸有成竹了.…  相似文献   

8.
题目 (武汉市2011年九年级四月调考第24题)在等腰△ABC中,AB=AC,分别过点B,C作两腰的平行线,经过点A的直线与两平行线分别交子点D,E,连接DC,BE,DC与AB边相交于点M,BE与AC边相交于点N.  相似文献   

9.
<正>题目 (2013年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复赛(高一))在△ABC中,已知∠BAC=40°,∠ABC=60°,D、E分别为边上AC、AB上的点,且使得∠CBD=40°,∠BCE=70°,F为BD与AC的交点,联结AF.证明:AF丄BC_[1].文[1]利用添辅助线的几何方法证明,十分繁琐,文[2]利用角元塞瓦定理,这个定理一般中学生不知道,比较冷僻,更谈不上应用.本文利用向量给出一种简单自然的证法,  相似文献   

10.
文[1](以下称为原文)用代数方法证明了几类几何问题.其中有两例的证明过程复杂冗长,涉及到的知识较多,使人有望而却步的感觉.掩卷之余,进行了认真的探究,获得了几种自然简捷的证法,现介绍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拜读了袁安全老师发表在本刊的三篇文章([1][2][3])后发现,其中的三道题都有更简单的证明方法.由于其中两个问题的证明要用到张角定理,这里先用初中方法对锐角情形进行证明.张角定理设点D是△ABC的边BC上的任一点,连接AD,则■  相似文献   

12.
<正>《中学生数学》2018年5月下初三年级课外练习题第3题:如图1,设P,Q是线段BC上的两个点,且BP=CQ,A为BC外的一个动点,当点A运动到使∠BAP=∠CAQ时,判定△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参考答案给出的解法用到初中生并未学  相似文献   

13.
题目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且使AE=BD,连结CE、DE.求证:CE=DE. 一、从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三角形全等来实现,有证法1~4: 1.延长BD到F,使CF=AE,则BC=DF,BA AE=BC CF,即BE=BF,  相似文献   

14.
这里用矢量的知识来证统编课本(高中)第二册101页第14题。我把它献给中学同学中的数学爱好者。原题抄录如下: 将正方体的一角截去,求证截面是锐角三角  相似文献   

15.
<正>问题呈现([1])如图1,设E、F分别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和AD的中点,线段CE和BF相交于点K,点M在线段EC上,且BM∥KD.证明:△KFD和梯形KBMD的面积相等.本题系文[1]的例15.经研究,在BC∥AD的前提下,条件AB∥CD除了得到AD=BC外没有其他应用.如果把条件AB∥CD换成AD边和BC边之间具有某种数量关系,再把点E和F的位置一般化,就得到了下面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由于定值等于什么题中没有给出,这就如同轨迹问题一样,它是隐去了结论的一类“命题”,由于结论没有给出,思考起来有时就会比已知结论的情形要困难一些。若能对这类问题预先“探索”到结论的估  相似文献   

17.
有些几何证题,只进行几何推理难以证得结论.需通过已知(或发掘)几何元素的数量关系,借助数量关系的运算寻找解题途径,常能取得良好的解题效果.  相似文献   

18.
几何主要研究对象是空间形式。在平面几何中,这个“空间形式”就是平面图形。研究空间形式,就是研究这些图形的性质,就是研究从一些基本图形抽象出来,并且反映它们的性质的概念、公理、定理及其推论。只有在认识上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个  相似文献   

19.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平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几何证题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给定的题设条件及图形并不具有明显的全等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观察,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巧构全等三角  相似文献   

20.
第12届中国香港数学奥林匹克的第3题如下:题目在Rt△ABC中,已知∠C=90°.作CD⊥AB于点D.设O是△BCD外接圆的圆心.在△ACD内有一圆Γ1分别与线段AD,AC切于点M,N,并与⊙O相切.证明:(1)BD.CN+BC.DM=CD.BM;(2)BM=BC.文[1]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从证明一个不容易想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