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现代物理技术最新成果问世,在21世纪未来战场上,可望投入一些新概念兵器,如利用激光、微波、粒子束研究发展的定向能武器,它是利用强束能向一定方向发射,用高能量束杀伤和摧毁目标的武器系统。这一崭新机理的“束能技术”发展很快,军用前景十分广阔,是一种令人瞩目的技术。一、激光武器利用激光束直接摧毁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称为激光武器。激光武器主要由激光器、精密瞄准跟踪系统和光束控制与发射系统组成。激光器是激光武器的核心,用于产生高能激光束。  相似文献   

2.
激光技术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大量详实的战争技术资料,介绍激光测距机、激光制导武器及激光定向能武器在武器系统中的作用、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阐明现代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快速、昼夜全天候作战和远距离攻击目标命中率高,以达到远离本土打赢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束能技术就是利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声波束的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等综合效应,采用束的形式(而不是面的形式)向一定方向发射来摧毁或损伤目标,用这种技术制造的武器称为粒子束武器,或"定向能"武器.  相似文献   

4.
 纳米技术不仅在材料、生物医学、半导体器件和微机电系统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又都能不同程度地用于军事领域,所以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中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技术,科技工作者正在研制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具有超微型化、智能化和高性能等优点,必将引起未来武器系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战争模式、作战指挥等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一、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的特点1.武器系统超微型化纳米技术用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使武器控制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分之一地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武器的体积和重量。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防空反导高能激光武器的技术现状,包括地基防空反导激光武器系统和机载激光制导防空反导激光武器系统的组成、技术难点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天基和空基激光反导武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对其主要技术性能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子束量热计用于测量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输出的电子束总束能、束能平面分布及电子最大能量的原理、结构及其控制、记录系统。本方法简单、方便、可靠,在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上进行了测量,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标参数的质量直接影响武器系统的命中概率,因此,光电、雷达传感器数据的选优尤为重要,数据融合解决了这一问题。针对舰炮武器系统雷达及光电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模型提出工程实践,提高了武器系统的命中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车载光电侦察系统在野外环境下能够实时快速将目标信息分享给相关辅助武器系统,提出了一种不同光电平台共享目标信息的方法,并给出了该方法的误差分析。该方法通过引入光电侦察系统的平台姿态角、辅助武器系统的平台姿态角等信息,确保光电侦察系统侦察到的目标信息能够实时、准确地传递给辅助武器系统。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建模分析,得出该方法能够实现目标信息的共享;通过仿真试验对该方法的误差进行分析,得出该方法转化后的目标信息比直接使用采集到的目标信息在精度方面提高了大约3.5 m。  相似文献   

9.
武器红外传感器系统实时仿真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霞 《应用光学》2000,21(Z1):33-37
红外传感器系统的性能取决于系统操作时的环境,如复杂的地形、背景环境和大气条件等,用传统的飞行试验方法来作为系统性能的测试手段已不适应.采用半物理闭环仿真方法,在实验室建目标模拟器,可实时产生动态逼真的交战时所观察到的红外场景,为具有红外探测能力武器系统在研制、集成、测试、系统性能有效评价、武器系统的开发等方面提供精确可重复的实验途径.仿真系统包括目标特性及与红外场景有关的数据库、图像生成计算机、红外目标发生器、红外场景投影光学系统、飞行模拟器、仿真计算机.目前目标发生器产生的红外图像分辨率已达到512×512,帧频100Hz,辐射波段3~5μm、8~12μm,适用于目前红外制导系统制导过程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针对飞机机载武器设备特点和测试维修要求,在分析了自适应滤波器的结构、最优评估等特性基础上,根据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设计过程,构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的横向自适应滤波器.仿真结果和使用表明:设计实现的自适应滤波器,在FPGA中开辟512 kB的随机存储器(RAM)存储空间,能够实现权值系数向量的自动调节,且适应信号变化的特性,滤波后的信号测试误差不大于5%,且LMS算法在0.1 ms内可收敛到最优,满足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机载武器系统测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天光一号预放大器电子束产生和传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天光一号电子束泵浦KrF准分子激光预放大器电子束产生和传输系统的研制。针对低电压(400kV)和高电流密度(143Acm-2),重点考虑了二极管真空绝缘界面、电极结构、漂移区长度和主膜支撑等问题并介绍了实验结果:二极管电压在450 kV以上仍能稳定工作,电流上升前沿约20ns,电子束总束能4.2kJ以上。只要开关导通时间选在PFL电压峰值附近,Marx 建立时间抖动小于20 ns,对总束能的影响将小于5%。  相似文献   

12.
低空高射武器观瞄系统的图像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生  邓兵  汪遵懋 《光学技术》2001,27(3):262-265
初步探讨和分析了一种用于高射武器系统的自动跟踪、瞄准系统 ,并根据高射武器系统服务目标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条件下的目标识别方法 :利用峰值跟踪的特点找出视场中目标上的一点 (当视场中有目标存在时 ) ,以此点为生长点 ,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则 ,寻找出目标区域 ,并对目标区域进行统计 ,解算出目标的几何中心。实验结果表明 :该算法能够平稳地跟踪图像中的目标 ,而且可以很容易地滤除图像中噪声的影响而不增加额外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综合电子战防区外空地电视遥控指令制导导弹武器系统,建立了载机空间运动、导弹制导飞行、目标的探测与识别和地面有源干扰站、云层、烟幕对空地电视遥控指令制导导弹的干扰模型和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对空地电视遥控指令制导导弹武器系统精度和效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可用于空地电视遥控指令制导导弹武器系统的精度分析和性能评估,对电视遥控制导导弹的设计研制和作战使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美国ABL计划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ABL"系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高能激光应用系统,具有高度机动、高度精确及对目标进行闪电打击的特性,以及对多个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的能力.该系统能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并能以最小的和可恢复的毁伤实现政治、军事上的双赢.因此, "ABL"系统也是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优先发展的弹道导弹防御武器系统.介绍"ABL"系统的历史、组成及研制分工,详述其近期的技术进展和战场优异性能.  相似文献   

15.
图像融合在武器装备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对多种图像传感器的特性以及典型目标背景的有关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图像融合及其在影响武器系统主要性能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于凹透镜不能使实物成实象,因此其焦距的测定就要比凸透镜的来得稍麻烦些,通常需另加一个会聚透镜(辅助透镜).单用凹透镜的,似乎只有一个“视差法”,但误差较大.本文提出一种既简便而又直观的测薄凹透镜焦距的力法,其误差还不大.具体是:用一束能覆盖住凹透镜(可用孔径光阑以适当控制通光截面;不  相似文献   

17.
国外军用光学系统可靠性工程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微光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在现代武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光电武器系统得到了飞速发展,从而使得人们愈来愈关注军用光学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它直接影响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及对后勤支援的要求,乃至对部队编制员额及技术能力的要求.为此,介绍了国外军用光学可靠性的发展、可靠性管理及可靠性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国外对可靠性工程在军用光学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视程度,以便于我们在制订技术政策及强调军用光学系统先进性能的同时重视可靠性和维修性工作,提高系统的完好率,降低后勤保障费用.  相似文献   

18.
为综合航电仿真系统和工程任务需求设计实现了一种通用武器仿真系统。采用综合式的系统架构,1553B总线和离散量I/O信号采用分立式,数字仿真模块采用联合式,共同实现武器系统的仿真,减少了系统硬件资源的消耗;使用USB总线作为计算机控制、通信总线,解决了设备即插即用和热插拔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总体设计、硬件实现、软件配置和工作流程,给出了系统硬件的框架结构、软件架构,对系统的驱动、编码解码、接口控制文件(ICD,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类型和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武器系统的功能也在提高。按照目前国外军方追求的目标,未来的导弹不仅能不依赖于发射台的控制导向目标,而且能确定哪些目标是它攻击的对象;反坦克导弹应能识别敌我坦克;反舰导弹要区分出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逐驱舰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性束注入(NBI)是托卡马克装置四种辅助加热手段(中性束注入、低杂波、离子回旋段波、电子回旋段波)中加热效率最高、物理机制最清楚的一种等离子体加热技术,是国际聚变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辅助加热手段之一。为了探究EAST-NBI的穿透损失,通过对穿透损失率产生原理的理论分析,设计了具体硬件电路框图和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具体做法首先通过对离子源束斑内中心点热电偶进行定量标定的方法作为穿透损失计算的标准。通过石墨瓦上热电偶单位能量下的温升与标定热电偶的温升之比来对穿透损失率进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束能范围内,穿透损失率随着注入束能的增加而线性增长,穿透损失率随着等离子体密度增长呈指数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