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今年通報7月号發表的“高一上学期物理教材的課時分配計劃”一样,在这裹關於高一下学期的物理教材的課時分配的意見,也採用如下的寫法:在每一課時中,第一段所寫的是这一课時的主题和在課堂上鞏固教材用的習题,第二段所寫的是課外作业的內容。第五章物体的相互作用(6小時) 第一课: 牛頓第三定律(第60節和第61節)。第60節的習題1。閱讀課本第60節和第61節。第60節的習题2、3。第二課: 解習題:第61節的習题4、7、8。第61節的習题5、6。  相似文献   

2.
我們繼續着本通報54年7月號和8月號所發表的初中三年級上學期物理課教材分配計劃,现在再把初中三年級下学期物理課的教材分配計劃编寫出来,供同志們參考。 這學期的教学時數是34小時,擬分配如下: 第一課 電流的磁場(第50節) 第二課 螺線管的性質和電磁鐵(第51、52节) 第三課 電鈴和电报原理(第53、54節) 第四課 簡单的電報裝置和電话(第54、56節) 第五課 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运動(第66、67節) 第六課 電動機(第58节) 第七課 學生實驗:安裝電動機模型,並實驗它的動作(第59節)  相似文献   

3.
今年高二將使用新編的物理課本,在这里謹提出一个按課时分配教材的初步意見,供同志們考慮教学進度的参考。在下面的每一課时中,第一段寫的是这一課时的主題和在課堂上巩固教材用的習題,第二段寫的是課外作業的內容。  相似文献   

4.
在一九五四年發佈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課本的指示”里,規定着從高一課本第九章“萬有引力定律”中删去叙述哥白尼宇宙構造学說和开普勒定律等內容的起道五节,但同時又提出“教師在講解這個定律(指萬有引力定律)以前,應該簡短地告訴学生关于天体運動的兩種學說、新世界觀與教會勢力的鬥爭以及太陽和行星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這樣,在教師面前就出現了兩個問頤:(一)既然删去了前五節,為什么又要介紹上述一些內容?(二)怎樣來按照指示完成这一项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解答物理學課本或習題集裏的習題時,不需要把習題的全文抄錄在黑板上或練習本裏,而應當用規定的字母符號把習題簡短地寫下來。採用什么形式來簡寫物理習題呢?這是根據從這種寫法來回想習題原有的內容和它所涵的物理現象時是否方便來决定的。簡寫的形式應當使学生便於運用基本的合於邏輯的思維方法,也就是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在教學法文獻里都建議把物理習題裏的條件簡寫下來。茲那敏斯基教授在他所著的‘中學物理教學法’(1947年)一書中建議,在誦讀了習題里的條件,查明了學生是否了解所有這些條件,並為着揭露習題內容的物理本質而對這內  相似文献   

6.
今年暑假,我来北京參加中学教学參考資料物理組的編修工作,見到从1955—1956年度起即將採用的新編高中物理課本一年級第一分册(以下簡称新課本)。这個新課本是以苏联1954—1955年度開始採用的八年級物理課本為藍本而編寫的,無論在系統性、理論联系实際以及对幾個問題的处理等方面,比起1954年度的高中物理課本第一册(以下簡称舊課本)來,我以為都有着顯著的改進。今將我在编寫參考资料的过程中,对新課本的初步体会简述如下: (一)教材的系统性 舊課本对於講授運動学和動力的系统是:直线運動、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机械能、力的合成和分解和物体的平衡。牛頓運動定律集中在第二章一章內講授,而在第五章才  相似文献   

7.
供高中一年极上学期物理教学之用的新編“高级中学課本物理学一年級第一分册”(雷樹人和董振邦兩同志合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4月第一版。以下簡称新課本)已經出版了。这個新課本是以苏联1954—55学年度開始採用、别雷史金和克拉尾克里斯合編的八年級物理課本為藍本編寫的,全书除緒論外,分以下四章: 第一章匀速直線運動 第二章匀變速直線運動 第三章 慣性、力、力的合成和分解第四章力、質量和加速度另有“物体的相互作用”、“机械能”、“曲線運動和轉動”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四章將編入第二分册內。若与原“高級中学課本物理学第一册”(陳同新和許南明兩同志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1月第一次修訂原版。以下簡称原課本)相比較,新課本的內容包括原課本第一、  相似文献   

8.
方嗣 《物理》1955,(11)
一、習題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把教师授与的知識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掌握並灵活运用,这就要求物理教師要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課內、課外使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識和技能鞏固起來,並獲得適当的發展。鞏固和發展知识技能的办法很多,但有系统地给学生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使经常能把所学知识练习运用以解决实际問題,却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茲那敏斯基教授在他所著的中学物理教学法论(1954年版,80頁)内论列物理習題作  相似文献   

9.
我過去對於習题課和家庭作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是很不清楚的。而對於習題課這一先进教學形式,尤其缺乏認識,因此在进行教學時,總是稀里糊塗,亂來一通,結果是: (1)使學生對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沒有很好的瞭解与鞏固; (2)沒有培养學生迅速地和正確地解决问題的能力; (3)学生家庭作業完成得不好。这对学生来讲,是一個重大的损失。 過去學生也經常這樣對我說:“課堂上講的東西,似乎都懂了,只是一拿着習題,就有困難,做不出。做一道題目有時要花費兩三小時,這是什么道理?”當初我聽到這些话,心里很不高興。但是面對着学生,我只好檢討一番:教  相似文献   

10.
解应用牛頓定律的習題有很大的普通敌育意义。学生只有在解答仔細选擇的習题的过程中才能自觉地掌握牛頓定律並学会它們的应用。但是,这些習题的有些常用的解法是还值得討論的。例如,關於火車运動加速度的習题(第110题)常常是这样解釋的:作用到火車上的牽引力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用來克服摩擦力,另一部分使火車產生加速度,即:F_牵=F_磨+F_加。根据牛頓第二定律,“加速力”F_加=ma,当然,这样得出的答數是正確的。但是,解釋是否正確呢?这种解釋能否有助於動力学基础的掌握呢?这就值得討論了。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在高三物理“光的折射定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尝试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现介绍如下: 整个“光的反射和折射”这一章,我是分三个单元进行教学的。其中第二单元包括第95节“光的折射定律”、第96节“全反射”、第97节“通过两面平行的透明板的光线”等三节以及实验七“验证折射定律并测定折射率”。把第97  相似文献   

12.
《物理》1956,(10)
高一物理第一分册(1956,6版)69頁有观察微小形变的演示,我們在备課时曾按照課本上所示的圖形裝置进行演示,但实驗效果不很好。改用較薄的木板代替桌面来作同样实驗,效果固然好得多,因为木板的形变比較显著,容易看  相似文献   

13.
解習題是物理教學中重要的和必要的工作形式之一,它能使學生鞏固地和自覺地掌握物理課程,但是,只有在方法上是正確地進行這一工作時,它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實際上我們却經常看到教師自己、特别是學生的對待解習题的形式主義的態度。  相似文献   

14.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计划的.首先推出定律,然后通过分析例1(人教版<选修3-1>第62页)对定律进行熟悉和巩固,最后讨论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去年我教高三物理第六章“电磁振蕩”的时候,关于振蕩电路能产生振蕩电流、电路中有振蕩电流就有电磁振蕩的概念,虽然讲了二遍,由于未很好地运用直观教学,未很好地将学生已学过的机械振动知識相联系,有部分学生感到难懂或不懂。今年我克服了上述缺点,虽然只讲了一个課时,学生就都說懂了。通过課堂提問及測驗,知道他們真懂了,我感到很高兴。現将教这节課的情况簡述如下: 首先指出自从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于  相似文献   

16.
这里登的是原书第7章后几节.第7章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前4节讨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3种表述形式和热机、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下面讨论与之有关的4个社会问题:汽车、运输效率、热电厂和人口的爆炸性指数增长.各个序号如节号和插图号都是原来的序号.——秦克诚  相似文献   

17.
在中等學校物理教学中,牛頓运動定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题。通過這個定律的學習,可以使学生明确力的概念和機械運動的基本规律,同時也可以說明在直線運動中物體為什么能作匀迹運動或變速运動。因為這個定律是分散在幾堂課中講授的,學生所得關於這個定律的知識可能很零碎,因此有必要用一堂綜合課來進行系统的複習。下面是我在進行這一工作時的一些體會,介紹出來希望获得同志們的指教。在复習開始時,首先向學生說明複習的主要內容,以及通過這次複習我們對牛頓運动定律将得到什么樣的認識,這樣可以使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18.
現用高中物理課本第二册“气体的性质”一章,分別用三套不同装置的演示实驗,来探測气体的性貭,从而归納出三条气体定律。我认为这样的实驗設計有以下几点不足。 (1) 实驗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例如查理定律和盖·呂薩克定律的两套实驗装置便存在这个缺点。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物理》1954,(8)
问:高一物理課本說,「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就是慣性的定義,所以又叫做惯性定律。」這種说法對不對? 答:我們通常是把牛頓第一定律叫做慣性定律。但是,「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就是惯性的定義」,这種说法不能認為是正確的。這種說法所以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必然導致一種錯誤的看法,就是把牛頓第一定律看作僅僅是一個定義,不是力學現象中客觀規律性的表现。為甚么舗D第一定律是力學現象中客觀規律的表現呢?可以扼要说明如下:設想我們選定一個參考系統,在這系統内用實驗確定某一個質點的機械運動狀態(靜止、匀速直線運動  相似文献   

20.
编輯同志: 物理通報1954年12月號登載了朱明生同志写的“在初中進行歐姆定律的教學的一點體會”一文,我对于其中关于引用歐姆的另一定义来解释公式(i=U/R的由來有不同的意見,現在写在下面: 我們知道,歐姆的另一定義,顯然是從歐姆定律推導出來的,也就是先有一系列的實驗基础证明欧姆定律i=U/R的真實性,然後才能导出歐姆的另一定義(歐姆的規定已在課文33頁講過)。因此歐姆的另一定義,只能由歐姆定律來决定,而歐姆定律决不能由歐姆的另一定義來驗证,這是不難理解的,现在朱明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