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s+d混合波对称性下研究了Van Hove奇异性、准粒子配对相互作用各向异性并再计入库仑排斥势对超导转变温度(Tc)和同位素效应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Van Hove奇异性和各向异性都能显著地增高Tc,库仑作用则降低Tc。库仑作用和Van Hove奇异性都能减小同位素效应指数(α),各向异性和d波成分则增大α。计入库仑作用后α就随CuO2面内各向异性参量增大而增大。由此可以推测,如果实验上肯  相似文献   

2.
孙久勋  章立源 《物理学报》1996,45(11):1913-1920
提出一个联合模型,在s+d混合波对称性下,合并考虑电子间配对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及二维电子结构上Van Hove奇异性对超导电性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Van Hove奇异性及配对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都是使Tc提高的重要因素;各向异性的电子配对相互作用自然导致序参量的d波成分,当此各向异性增强时,d波成分也增大.高温超导体的较高2Δ(0)/kc值可能预示着在这些材料中s波的权重远小于d波权重.联合效应模型下的Tc处比热跳跃行为与经典的BCS理论也完全不同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在Van Hove奇点模型下计入库仑作用的高温超导电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Van Hove奇点模型下系统地研究了库仑作用对高温超导电性的影响,对超导转变温度Tc、绝对零度下能隙Δ(0)、同位素效应指数α和Tc处的比热跃变ΔC(Tc)作了解析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Van Hove奇点模型下考虑库仑作用后,我们仍能得到高的Tc,并且能较好地解释同位素效应指数很小的实验结果。同时还表明在Van Hove奇点模型下考虑载流子局域性和巡游性的竞争对于解释高温超导体的实验结  相似文献   

4.
Van Hove层间隧道模型下的高Tc与同位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层间随道模型下,考虑了VanHove机制,无须较大的随道作用,在电声机制下,就可以给出高Tc,并可以解释同位素效应反常,结果表明层间随道模型的BCS-VanHove机制是较合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孙久勋  章立源 《物理学报》1996,45(11):1913-1924
提出了一个联合模型,在s+d混合波对称性下,合并考虑电子间配对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及二维外Van Hove奇异性对超导电性的影响,理论结果表明:Van Hove奇异性及配对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都是使Tc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双层耦合模型的BCS—Van Hove超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玲  卢强 《低温物理学报》1997,19(4):288-292
本文基于BCS-VanHove机制,考虑双层耦合模型,由此给出Tc、零温双能隙、同位素指数a的计算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双层模型的VanHove机制,引入了层间配对及跃迁不但可以导致高Tc,而且可以解释同位素指数a的反常,同时零温双能隙也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研究了Gd掺杂对Bi2Sr2Ca1-xGdxCu2Oy单晶超导电性及各向异性电阻率的影响。Tc满足Tc/Tc,max=1-82.6(ax+b)^2,并随Gd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Gd掺杂引起载流子浓度减小所导致。在x≥0.19时,ρab(T)在Tc随近有类半导体行为,dρab/dT随Gd含量的增大而增大。ρc(T)呈半导体行为,并可用唯象公式ρc(T)=(a/T)exp(△/T)+bT+  相似文献   

8.
郑萍  江庆 《低温物理学报》1998,20(6):462-467
本文研究了准一维电荷密度波材料NbSe3晶须自然状态(ε=0)和受到拉伸的状态(ε>0)下在纵向磁场中的磁阻效应.温度T≤50K时,无论自然状态还是拉伸状态(ε=1.5%)都没有观察到负磁阻.但是,当温度升高到T=70K,我们观察到NbSe3晶须受到拉伸至ε=1.5%时有负磁阻效应;进一步增大ε至1.8%,负磁阻效应更明显;不拉伸(ε=0)则没有磁阻.文中就这个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本征通道量子亏损理论方法(EQDT方法)计算了氖等电子序列2p^5nl(l=s,d)系列的高激发态结构。得到基本结构参量(EQDT参量)随净电荷数Zc增大的变化规律,并从静电相互作用下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之间的竞争角度给出确切的物理解释。以NeI为实例,给出其高激发态结构的具体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10.
精确测量了在不同氧压下退火的单晶Bi2Sr2CaCu2O8+δ(Bi2212)样品的CuO面内和CuO面外的电阻率ρc(T)和ρab(T).发现ρc(T)和各向异性比(ρc(T)/ρab(T))随着载流子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在过掺杂样品中,高于120K时,ρc随温度线性下降,而各向异性比与温度仅有微弱的依赖关系.ρc(T)和ρc(T)/ρab(T)的值可以用Alexandrov和Mot建立的双极化子模型很好地加以拟合  相似文献   

11.
光子气的能量、热容量和压强沈抗存(湖南大学物理系长沙410082)(收稿日期:19960118;修回日期:19960904)在一体积为V温度为T的平衡辐射场内,光子数N和能量U分别为N=∫∞0g(ν)dνehνkT-1=8πVc3∫∞0ν2d...  相似文献   

12.
梁芳营  姜文植 《物理学报》1997,46(12):2431-2441
从依赖时间的金兹堡 朗道方程(TDGL方程)出发研究高温超导体的涡旋运动序参量,考虑为一个复数.利用层状模型(Lawrence-Doniach模型),由TDGL方程与L-D模型结合,从而讨论高温超导体的Hall效应,涡旋运动的数字系数,用序参量的解计算出来。建立模型,从TDGL出发,对涡旋运动方程进行偏微分,从而计算出纵向传导和Hall传导,讨论Hall角的符号改变和Hall效应的奇异性。这些讨论拟合Hall效应的符号改变与混合态高温超导体观察到的Hall效应的结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在Coulomb-Born近似下,利用满足一定边界条件且包括电子动量相关的库仑波近似描述e-+He(1s2)→He+(1s1)+2e-两出射电子,得出了三重微分散射截面(TDCS)的明晰表达式,计算了入射能为600eV和400eV、散射角为4°和10°条件下的TDCS,并与实验值和Brauner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电子动量相关效应对解释binary峰和recoil峰的大小和位置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二交迭能带理论,计算费米面附近电子态密度的Van-Hove奇异性对超导转变温度和同位素指数因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费米面附近电子态密度的Van-Hove奇异性能同时提高超导转变温度和降低同位素指数因子,这是普通的BCS理论不能解释的[3].  相似文献   

15.
张立刚  张绍英 《物理学报》1997,46(11):2241-2257
用电弧熔炼的方法制备了Gd2(Fe1-xCox)15Ga2(0≤x≤10)和Gd2(Fe08Co02)17-yGay(0≤y≤8)化合物,通过X射线衍射和磁性测量手段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磁性.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都是2∶17型结构的单相化合物.Gd2(Fe1-xCox)15Ga2的单胞体积V随Co含量的增加单调下降,而居里温度TC单调上升,15K下的饱和磁化强度Ms随Co含量的增加开始时略有增大,在x=02时出现极大值,然后单调下降;对Gd2(Fe08Co02)17-yGay的样品,随Ga含量的增加单胞体积增加,居里温度和饱和磁化强度单调下降.用Co替代Fe,或用Ga替代Fe和Co都能导致Fe或Co次晶格出现室温单轴各向异性,这可能与Ga原子的择优占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的[Co(15nm)/V(dV)]20(05nm≤dV≤4nm)多层膜的结构和磁性.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结构的分析,表明它们层状周期结构良好,沿膜的生长方向具有fcCo(111)和bccV(110)织构,且是由小的柱状晶粒构成的多晶薄膜.界面一定程度的合金化,使其成为成分调制周期结构,也是它们的一个结构特征.由其铁磁共振谱计算得到较小的g因子和4πMef值,表明多层膜界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合金化.对于V层厚度小于22nm的多层膜,观测到自旋波共振谱,并作了分析.计算了层间耦合常数,说明Co层之间存在较弱的层间交换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70-300K温度范围内测量了组分x为0.01和0.04的Cd1-xFexTe及CdTe的法拉第效应随入射光子能量的变化,首次获得了Cd1-xFexTe在布里渊区Γ点和L点的有效g因子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给出了Fe2+离子与载流子间的sp-d交换作用常数N0(β-α)=(-1.57±0.03)eV。  相似文献   

18.
纳米晶体ZnS∶Mn2+中Mn2+粒子4T1→6A1的发光寿命比晶体减缩了5个量级,这颇令人费解,因为通常解除自旋禁戒的磁作用远无如此强的效应.假定基质态的自旋不为零,且考虑了Mn2+的d电子和基质之间的交换库仑作用.若基质存在比Mn2+的4T1激发态能量略高的某种激发态,则这种交换库仑作用将导致这两种激发态之间的混合,从而可解除发光能级弛豫中的自旋禁戒.这种混合随基质颗粒尺寸的减小而加强.我们并对此机制进行粗略的数值估计,给出了和实验相容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使用分于轨道从头算方法,在MP2(fu)/6—31G优化几何基础上,采用HF,MPn(n=2,3,4)和QCISD(T)理论,使用6—31G(d,P),6—311G(d,P),6—31G(Zdf,P)和6—311+G(3df,2p)基组,计算了NaS和Na2S分子以及Na和S原子的总能量和各级电子关联修正能。在此基础上应用G1和G2理论估算TNaS和Na2S分子的解离能和生成热。在G2理论框架下,理论估算的解离能和生成热(在室温)分别是67.07kcalmol-1和0.35kcalmol-1(Na2S)以及50.48kcalmol-1和41.57kcalmol-1(NaS)。  相似文献   

20.
我们用Au 针尖对过掺杂的Bi2Sr1 .94La0 .06CuO6 + δ(Bi2201) 单晶进行点接触隧道谱测量.在Tc 以下观测到典型的Andreev 反射.用扩展的BTK 理论拟合实验数据,发现除了d 波外还必须考虑s 波成份才能较好的拟合,并且s 波含量随不同的实验而不同.这种含量变化可能和针尖与单晶表面的接触程度有关.实验观测到的总能隙随温度的关系偏离BCS的能隙温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