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稀土配合物RE(TPTZ)Cl_3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以2,4,6-三吡啶基三嗪(TPTZ)与Sm, Eu, Tb和Dy氯化物反应,合成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以及Tb分别1∶1掺Gd, Y, La的三种异核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测定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RE(TPTZ)Cl3·3H2O(RE=Sm, Eu, Tb, Dy)和Tb0.5Ln0.5(TPTZ)Cl3·3H2O(Ln=Gd, Y, La);TPTZ作为三齿配体与稀土离子配位,即中心环提供一个N原子,两个吡啶环分别提供一个N原子;配合物中3个水分子与稀土离子配位,1个Cl-在外界,2个在内界,为1∶1型电解质;配合物内外界可能为[RE(TPTZ)(H2O)3Cl2] Cl,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8。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测试表明,四种单一稀土配合物中,Tb配合物发光最强;三种1∶1掺杂异核Tb配合物荧光强度大于纯Tb配合物,表明Y3+, La3+和Gd3+都可以敏化Tb3+的发光,其中Gd3+的敏化作用最强,Y3+次之,La3+最差。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对羟基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2,4,6-三吡啶基三嗪为配体,铽、钐为中心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0种配合物。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电导率测定、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的测试,推测其组成分别为:RE(TPTZ)(NO3)3(C2H5OH)·H2O,RE(TPTZ)2(NO3)3(C2H5OH)·H2O,RE2(TPTZ)(NO3)6(C2H5OH)·2H2O,RE(TPTZ)(C7H5O3)3(C2H5OH)·2H2O和RE2(TPTZ)2(C8H4O4)(NO3)4(C2H5OH)·H2O(RE=Tb,Sm)。硝酸根、芳香酸的氧原子以及TPTZ的主配位点氮原子与稀土离子成键。对羟基苯甲酸的三重态能级及配合物的荧光测试表明,虽然对羟基苯甲酸三重态能级低于Tb3+和Sm3+离子的最低激发态能级,但该配体和具有芳香环的配体TPTZ耦合,能与Tb3+和Sm3+离子形成发光较好的稀土配合物。对苯二甲酸对铽和钐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最大,同时,稀土离子浓度高则荧光强度也高,在这两个系列配合物中未见浓度猝灭现象。  相似文献   

3.
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具有紫外转红光性能的转光剂Sm1-xMx(TTA)3phen (M=Y,Gd).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对配合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m1-xMx(TTA)3phen与Sm(TTA)3phen的配位结构基本一致;配合物的紫外光吸收特性主要由有机配体决定;配合物吸收紫外光后,均发出Sm3+的特征光,其中Sm0.5Y0.5(TTA)3phen在647 nm处的荧光强度在配合物中最强,达到9.5×106 cps;敏化离子的掺入可以提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荧光增强效果Y3+优于Gd3+.  相似文献   

4.
间甲基和邻氯苯甲酸稀土配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间甲基苯甲酸稀土配合物REL3(RE=Eu,Tb;HL=m-CH2C6H4CO2H)和邻氯苯甲酸稀土配合物REL3·H2O(RE=EU·Tb;HL=ClC6H4CO2H)的荧光性能,测量了配合物的激发和荧光光谱及其寿命,讨论了晶体结构对能级匹配、能量传递等光谱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Sm_(1-x)Tb_x(TTA)_3phen转光剂的合成及SiO_2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稀土有机配合物的转光能力和紫外稳定性,以Sm(Ⅲ)为中心稀土离子,Tb为敏化离子,β-二酮类有机配体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及第二配体1,10-菲咯啉(phen)等作为主要配体,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具有紫外转红光性能的转光剂Sm1-xTbx(TTA)3phen,并利用SiO2对配合物进行了表面改性.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对配合物Sm1-xTbx(TTA)3phen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Sm1-xTbx(TTA)3phen与Sm(TTA)3phen的配位结构基本一致;配合物的紫外光吸收特性主要由有机配体决定;配合物吸收紫外光后,均可产生Sm3+的特征光,其中Sm0.5Tb0.5(TTA)3phen在647nm处的荧光强度最高,达到8.0×106cps,光转换能力最强;敏化离子Tb3+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配合物经二氧化硅包裹后,其紫外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稀土邻菲咯啉双核配合物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 Yx Eu1-x(phen) 2 Cl3· n H2 O、Tbx Eu1-x(phen) 2 Cl3· n H2 O(x=0、0 .2 5、0 .5 0、0 .75 )固体配合物 ,并测定了红外光谱、荧光发射光谱 ,讨论了配合物的组成与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7.
钕、钐-邻苯二甲酸-1,10-邻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合成了稀土钕、钐的邻苯二甲酸 1,10 邻菲咯啉二元、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1HNMR、中红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 ,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2 L3 ·2H2 O ,RE2 L3 phen·2H2 O(RE :稀土离子 ,L :邻苯二甲酸根 ,phen :1,10 邻菲咯啉 ) ,讨论了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并对配合物的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进行了归属研究。  相似文献   

8.
将光声光谱和荧光光谱两种互补的手段结合起来 ,从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两个角度讨论了固态稀土配合物的激发 弛豫过程。测定了稀土配合物 (Tb(AA) 3·2H2 O、Tb(AA) 3bpy和Tb(AA) 3phen)固体粉末的光声光谱和荧光光谱。与荧光光谱相结合 ,光声光谱反映了不同配合物发光效率的变化 ,Tb(AA) 3phen、Tb(AA) 3·2H2 O和Tb(AA) 3bpy的发光效率依次增强。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传递和弛豫过程 ,配体最低三重态能级与稀土离子共振能级之间的能级差是否匹配是配体敏化中心离子发光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具有紫外转红光性能的转光剂Sm1 xMx(TTA)3phen (M=Y,Gd).借助红外光谱、紫外 可见光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对配合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m1 xMx(TTA)3phen与Sm(TTA)3phen的配位结构基本一致|配合物的紫外光吸收特性主要由有机配体决定|配合物吸收紫外光后,均发出Sm3+的特征光,其中Sm0.5Y0.5(TTA)3phen在647 nm处的荧光强度在配合物中最强,达到9.5×106 cps|敏化离子的掺入可以提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荧光增强效果Y3+优于Gd3+.  相似文献   

10.
倪亚茹  徐程  陆春华  许仲梓 《光子学报》2014,39(8):1424-1430
为了提高稀土有机配合物的转光能力和紫外稳定性,以Sm(Ⅲ)为中心稀土离子,Tb为敏化离子,β-二酮类有机配体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及第二配体1,10-菲咯啉(phen)等作为主要配体,采用化学沉淀法合成了具有紫外转红光性能的转光剂Sm1-xTbx(TTA)3phen,并利用SiO2对配合物进行了表面改性.借助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对配合物Sm1-xTbx(TTA)3phen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Sm1-xTbx(TTA)3phen与Sm(TTA)3phen的配位结构基本一致|配合物的紫外光吸收特性主要由有机配体决定|配合物吸收紫外光后,均可产生Sm3+的特征光,其中Sm0.5Tb0.5(TTA)3phen在647 nm处的荧光强度最高,达到8.0×106 cps,光转换能力最强|敏化离子Tb3+的掺入可以显著提高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配合物经二氧化硅包裹后,其紫外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Wu RQ  Zhao YL  Ma RJ  Lin XM  Sun HJ  Li X  Li HY  Li Y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8):2144-2147
以1,3,5-苯三甲酸根(BTC3-)为阴离子配体,1,10邻菲啰啉(phen)为中性配体,以不同摩尔比铽、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了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经C,N,H元素分析,稀土总量络合滴定和铽、钇分量的测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HL)L'C1·1/2H2O(x=0.10,0.30,0.50,0.70,0....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七种不同掺杂比例的稀土高氯酸盐(铕掺镧)与2-噻吩甲酸-邻菲咯啉的固态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为(Eu1-xLax)·L3·phen·1/2H2O(x=0·000~0·200,L为2-噻吩甲酸,phen为邻菲咯啉),并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摩尔电导数据表明,此类配合物为非电解质。红外光谱测定表明,配体2-噻吩甲酸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配体1,10-邻菲咯啉两个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荧光光谱测定表明,Eu3 处于无反演对称中心格位上,Eu3 配合物发射强度增大。配合物中La3 对Eu3 的发光产生敏化增强效应,当La3 掺入量为0·005mol时敏化强度最大,随着La3 浓度的增大,对Eu3 的发光敏化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铕、铽-2-噻吩甲酸的二元配合物和铕、铽-2-噻吩甲酸-2,2'-联吡啶的三元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确定了配合物组成分别为REL3·2H2O及REL3 L'·C2H5OH(RE=Eu,Tb;L=2-噻吩甲酸、L'=2,2'-联吡啶),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IR谱、1H NMR谱及荧光光谱.IR谱和1H NMR谱测定表明,配体2-噻吩甲酸羧基氧、配体邻菲咯啉2个氮原子与稀土离子配位.荧光光谱实验表明,高氯酸铕和高氯酸铽分别与2,2'-联吡啶和2-噻吩甲酸反应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荧光明显强于二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以稀土离子Sm3+、Eu3+、Tb3+、Dy3+及Tb3+为发光中心,以苯氧乙酸(HPOA)和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掺杂La3+、Gd3+、 Y3+的7种稀土配合物, 对配合物进行了C、H、N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发光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SmL3L'·1/2H2O,EuL3L'·1/2H2O,TbL3L'· 1/2H2O,DyL3L'·1/2H2O,掺杂配合物组成分别为Tb0.5Gd0.5L3L'·1/2H2O,Tb0.5Y0.5L3L'·1/2H2O,Tb0.5La0.5L3L'·1/2H2O(L=C6H5OCH2COO-, L'=phen)。配合物中的稀土离子与苯氧乙酸中羧基的一个氧原子和苯氧基的氧原子配位,与邻菲罗啉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成键;荧光光谱表明,铽三元配合物的发射强度要远大于其它三元配合物的发光强度,掺杂发光惰性稀土离子La3+、Gd3+、Y3+的铽配合物中,Y3+掺杂配合物的发光强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5.
分别以二苯甲酰甲烷(HDBM)、1-苯基-3-联苯基-1,3-二酮(HPBPD)为第一配体,以邻菲啰啉(phen)、二吡啶并[3,2-a:2',3'-c]哇喔啉(dpq)、二吡比啶并[3,2-a:2',3'-c]吩嗪(dppz)为第二配体合成了11种三元稀土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  相似文献   

16.
以苯氧乙酸和邻菲啰啉为配体,不同比例铽钇为中心,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一系列铽掺钇配合物?素分析和稀土络合滴定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为TbxY1-x(POA)3phen·1/2H2O(POA-=C6H5OCH2COO-,x=1.0,0.9,0.8,0.7,0.6,0.5,0.4,0.3,0.2,0.1)。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苯氧乙酸的羧基氧及苯氧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邻菲啰啉的两个氮原子也与稀土离子配位;热分析表明:该系列配合物在274℃附近失去配位水,温度高于576℃发生氧化分解。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都可发出较强的特征荧光,在一定比例范围内,钇可以增强铽的发光,组成为配合物Tb0.7Y0.3(POA)3phen·1/2H2O荧光最强;荧光寿命与荧光强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7.
铕(Ⅲ)-呋喃甲酸配合物的光谱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硝酸铕 ,呋喃甲酸和邻菲咯啉 (phen)合成了配合物 [Eu(FA) 3·2H2 O]·NO3(4 ,4’ Hbpy) ,[Eu(FA) 3·phen]H2 O和Eu(FA) 2 ·NO3·phen。用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溶液荧光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表征。溶液荧光光谱表明 ,配合物 [Eu(FA) 3·2H2 O]·NO3(4 ,4’ Hbpy)的发光强度比混配配合物Eu(FA) 2 ·NO3·phen和 [Eu(FA) 3·phen]H2 O的发光强度小很多 ,而且发光寿命较短 ,三元配合物 [Eu(FA) 3·phen]H2 O的发光强度比四元配合物Eu(FA) 2 ·NO3·phen的发光强度略大  相似文献   

18.
首次合成丁二酸-1,10-菲啰啉稀土配合物,并运用光谱法研究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新型抗癌药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以1,10-菲啰啉(phen)和丁二酸(SA)为配体构筑了3种稀土(La3+,Nd3+,Eu3+)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性质进行表征测试,确定其化学组成为(RE)2(SA)(phen)·2H2O(RE=La,Nd,Eu)。同时,通过光谱法探讨了这3种配合物分别与DNA作用的机理以及稀土离子种类对作用强度的影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可观察到较明显的吸收峰红移和较大的减色效应现象,同时,中性红(NR)荧光竞争实验发现配合物都能不同程度地猝灭NR-DNA体系的荧光。这3种配合物对DNA均具有较强的插入作用,作用强度为:La(Ⅲ)Nd(Ⅲ)Eu(Ⅲ)。计算了DNA与配合物的结合比、结合常数及一些热力学参数,得出DNA与Eu配合物、Nd配合物、La配合物的结合比分别为4∶1,2∶1和8∶1,Δr Gm0、Δr Sm0,表明这3种配合物与DNA之间的反应均能够自发进行,且作用是熵驱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