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官能度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微观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2 ,5 二甲基 2 ,5 二己酰基过氧化己烷 (DMDEHPH)为引发剂 ,在 5 5~ 80℃下引发苯乙烯聚合 .通过研究影响聚合速率的各种因素 ,得出了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级数分别为 1 0和 0 5次、聚合活化能为 92 0kJ mol、引发效率为 0 5 5± 0 0 3.温度一定 ,引发效率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求得 6 0和70℃下DMDEHPH向引发剂的链转移常数分别为 0 0 37和 0 0 4 8、向单体的链转移常数分别为 0 5 9× 10 - 4和0 75× 10 - 4.  相似文献   

2.
自由基聚合中扩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基聚合扩散效应包括“笼蔽效应”、凝胶效应和玻璃化效应,本文以聚合物大分子扩散理论发展为线索,首先讨论了基于粘度理论、标度理论、链缠结理论、自由体积理论等从宏观尺度描述自由基聚合扩散效应的模型,然后深入到微观分子尺度,从初级自由基的扩散行为讨论了“笼蔽效应”,基于增长自由基的三种扩散行为解释了凝胶效应和玻璃化效应,最后简单介绍了其他理论模型,并对理论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基团的电子、共轭、超共轭、空间位阻、溶剂化等效应在有机酸碱理论及酸碱性分析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气相状态下,分析某些物质的酸碱性时单用上述理论远不能满足要求,得不到与实验事实相符的结果.从热力学及分子统计力学角度出发,以量子化学为辅助,研究了分子熵值及其构象改变对物质酸碱性、反应活性、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理想状态下"分子自由行走"、"自由均方行走距"等假设,并以此演绎出理想状态下有机分子构象改变所遵循的统计规律——"类自由结合链高斯模型".建立了"分子熵效应笼敝扩散"分子构象模型,用该理论成功解释了气相状态下甲、乙、丙、丁、戊、己酸酸性大小差异及气相氨、伯胺、仲胺、叔胺、苯胺、二苯胺的碱性差异.结果表明:自由均方行走距及分子笼敝大小是影响物质活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采用过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叔丁酯为引发剂,研究了苯乙烯自由基本体聚合的动力学过程,考察了引发剂浓度、温度、乙苯质量分数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苯乙烯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7℃下,聚合速率(Rp)对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为0.42,对苯乙烯浓度的反应级数为1,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4.8 kJ/mol.引发剂浓度、温度、乙苯质量分数的提高导致聚苯乙烯数均分子量分别下降了约30%、20%和15%,其中引发剂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将溶剂压的概念引入溶液反应的笼效应中,不仅能用来说明溶剂的极性对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而且还能说明在何种溶剂下溶液反应速率会出现扩散控制和活化控制等动力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过氧化物复合引发剂分解动力学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氧化物分解动力学是控制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重要因素 .单一的过氧化物在某一温度下只有固定的分解速率常数 ,而聚合反应往往需要在较宽的温度范围调节聚合反应速度和聚合物质量 .单一引发剂无法满足要求 ,工业上常常使用多种 (高、中、低活性 )引发剂复合 [1,2 ] .过氧化物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测定方法主要有碘量法 [3] 和示差扫描量热法 (DSC) [4 ] 两种 .单一引发剂分解动力学基本符合Arrhenius模型 ,有时也会出现诱导分解现象 [5] . VC悬浮聚合单一引发剂用量已有理论估算 [6] ,但多元复合引发剂用量未见研究 ,史悠彰 [7] 曾提出用“折…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以羧基为末端基团的芳醚树枝形聚合物Gn(n=1-4)和核心为十二烷基链的聚酰胺-胺树枝形聚合物PGm(m=1-3)作为光化学微反应器,研究了1-苯基-3-对甲苯基丙酮在水溶液中的α-光解反应,并计算了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芳醚树枝形聚合物Gn的笼效应随代数增加而增大,高代数树枝形聚合物表现出对底物分子更强的限制性作用,增加树枝形聚合物的浓度可以提高笼效应;聚酰胺-胺树枝形聚合物PGm对CH3-DBK的限制作用远低于芳醚树枝形聚合物Gn.  相似文献   

8.
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大分子光引发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简要叙述了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制备方法、引发机理。对小分子光引发剂和大分子光引发剂进行了对比,着重讨论了分子结构因素对引发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分子引发剂-乳化剂的合成及其乳液聚合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偶氮二异丁腈、聚乙二醇400合成了聚偶氮酯,再与α-甲基丙烯酸聚合得到了具有引发剂和乳化剂双重作用的含偶氮基的聚甲基丙烯酸预聚体,将它用于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得到稳定性优异的聚苯乙烯乳液,对它的乳液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大分子引发剂-乳化剂有着经典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聚合中期动力学方程与Smith-Ewart关于经典乳液聚合中期的动力学方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4-甲基二苯甲酮在HBr/H2O2/光照体系中完成溴化合成了具有光引发活性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引发剂 --4-溴甲基二苯甲酮(产率88%)和4-二溴甲基二苯甲酮(产率96%),其结构经NMR和IR表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取定期取样的办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得不同时间下的同一时刻的丙烯酰胺的转化率和光引发剂2-羟基-2-甲基-1-[4-(2-羟基乙氧基)苯基]-1-丙酮在混合物中的含量,可以发现丙烯酰胺的光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3个阶段,根据同一时刻下丙烯酰胺的转化率对应的引发剂的含量,建立以光引发剂消耗量划分聚合过程的三阶段模型,将聚合过程分为聚合前期、聚合中期和聚合后期,通过光照强度、狭缝宽度和旋转速度研究了光引发剂的分解动力学,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常数kd.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光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kd在4.00×10~(-4)s~(-1)内可调控,在聚合三阶段模型中存在最佳kd组合,即第一阶段kd为4.00×10~(-4)s~(-1),第二阶段kd为1.90×10~(-4)s~(-1),第三阶段kd为1.90×10~(-4)s~(-1),得到合成聚丙烯酰胺(PAM)的最佳自由基浓度是10.82×10~(-8)~12.56×10~(-8)mol·L~(-1)s~(-1),光引发剂的初始浓度[I]0应控制在100~110 mg/L.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力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几种不同配比光固化粉末涂料引发剂的紫外吸收光谱,并由此进行了量子效率的测定.据此可比较不同引发体系的引发效率.文中详细介绍了计算量子效率的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引发剂体系不同的配比,其引发效率可相差2—3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离子体引发的衰减链转移(DT)接枝聚合法,以丙烯酸(AA)为单体,碘仿为链转移剂,对聚丙烯(PP)薄膜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对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及等离子体引发DT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体引发的方法可以实现DT可控-活性聚合,DMF介质中的可控性优于水介质,等离子体引发DT聚合的溶剂效应明显减弱,接枝量与转化率成正比关系并与FT-IR、接触角的表征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利用4-甲基二苯甲酮、哌嗪等原料合成了一种双官能度的单组分光引发剂(MBPPA),其分子结构中具有两个二苯甲酮基团。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光引发剂的紫外吸收和光降解性能,并利用实时红外测试了光引发剂的光引发活性以及不同单体对光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10 min后,MBPPA在257.2 nm处的吸光度降低了18.76%,光降解速度明显高于MBP。当光强为50 mW·cm-2时,0.2%(摩尔分数)MBPPA单独引发乙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EOEOEA)聚合的转化率可达90%。在同等条件下,多官能度丙烯酸酯单体的聚合速率要明显高于单官能度丙烯酸酯单体,但其转化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不同引发剂引发SBS接枝马来酸酐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FTIR和1 H NMR研究了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和偶氮二异丁腈 (AIBN)对聚苯乙烯 聚丁二烯 聚苯乙烯 (SBS)接枝马来酸酐 (MAH)的影响 ,讨论了相应的接枝机理 ,通过丁二烯 (PB)段碳碳双键(CC)随接枝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验证了机理 .结果表明 ,BPO与AIBN引发接枝的机理不同 ,BPO可引发PB的双键和烯丙位碳氢键 ,但引发烯丙位的速率比引发双键大 ;当BPO浓度达到一定量时 ,大量烯丙位的引发保护了碳碳双键 ,随BPO浓度的增大 ,碳碳双键的含量先减少后增加 .AIBN不能引发PB段烯丙位的碳氢键 ,只能引发双键接枝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配有441.6 nm滤光片的光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3,3'-羰基双(7-二乙胺香豆素)(KCD)/N-甲基二乙醇胺(MDEA)/2-(4-甲氧苯基)-4,6-双(三氯甲基)-1,3,5-三嗪(TA)三元引发剂引发丙烯酸酯/液晶复合体系光聚合动力学行为. 结果表明, 在KCD/MDEA复合引发剂中添加TA, 显著提高了丙烯酸酯/液晶复合体系的最大光聚合速率[Rp(max)]和单体转化率, 当TA质量分数为0.5%时, 体系的Rp(max)和单体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00%和69%. 同时,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该体系的Rp(max)和单体转化率呈增大的趋势, 当光强从1.5 mW/cm+2提高到35.2 mW/cm+2时, 其Rp(max)和最终单体转化率分别提高了2.5和2.8倍.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为亲核试剂,分别与4-溴甲基二苯甲酮和4,4’-二(溴甲基)二苯甲酮在20℃下反应,并过简单的过滤,得到了两种水性可聚合二苯甲酮类光引发剂:4-[N-(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溴化铵甲基]二苯甲酮(收率79.2%)和4,4’-双[N-(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基溴化铵甲基]二苯甲酮(收率79.7%)。产物用NMR、I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在羰基引发剂的作用下烯烃单体光引发聚合的最新机理。报道了有关多种当前通用的新型羰基引发剂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的近期工作,其中包括 UV 吸收,发光光谱和闪光光解的研究。还报道了油溶性引发剂对丙烯酸丁酯的光聚合效应。证明油溶性引发剂实质上是经过三重态来起作用,其中包含一个从溶剂中攫取氢的引发步骤。对于硫杂蒽酮衍生物来说,它们从叔胺接受电子的能力及其光聚合效应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从闪光光解获得的证据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着自由基阴离子,但是基于二苯酮和苯基酮的引发剂则没有。预料后者直接从胺攫氢是通过三重态羰基或是引发剂的自由基。有证据表明联苯甲酰主要是通过光裂解来起作用。水溶性硫杂蒽酮引发剂的作用主要是经过单重态,其中包含引发时攫氢一步。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基的形成不受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种大分子引发剂的引发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溶液聚合合成的α-甲基苯乙烯(AMS)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物(计为PAG)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分别研究了PAG引发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的本体聚合反应,采用GPC和FTIR等手段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PAG具有引发作用,可以引发MMA和St进行本体聚合反应;聚合产物具有再引发功能,且其分子量与聚合物产率和聚合反应时间之间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