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焙烧温度对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Ti1-yLiyO3-λ(0≤y<1)为主要物相的LiLa0.5Ti0.5O2+λ催化剂的结构及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用XRD、IR、XPS和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OCM反应活性的影响是双重的。提高焙烧温度有利于Li+进入LaTiO3晶格(或间隙)产生更多数量的氧空位,进而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种,有利于OCM反应的进行,但过高的焙烧温度又使催化剂的结构(或物相)发生变化,因而使Li+的取代量、比表面积和甲烷转化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2.
赵震  远松月 《应用化学》1994,11(6):32-36
考察了用不同来源Li(LiNo3和Li2SO4)制备的催化剂化的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的特点,探讨了以LiNO3为锂源制备的催化剂的高源反应失活机理,XRD、IR、XPS和BET等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LiNO3为锂源制备的经剂具有反应活性高,空速大的特点,而以Li2SO4为锂源制备的催化剂具有C2选择性高、活性低、空速小等特点,由LiNO3制得的催化剂的失活原因是:在较高的反应温度下由于表面  相似文献   

3.
甲烷氧化偶联Ti-La-Li系混合氧化物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Ti-La-Li三元氧化物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用XRD、IR、XPS和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LiTi_xLa_(1-x)O_2系列催化剂中,随x值的不同,可生成LaTi_(1-y)Li_yO_(3-λ)、Li_2TiO_3、La_(0.66)TiO_(2.993)、La_2O_3和Li_(1.33)Ti_(1.66)O_4几种物相,其中,钙钛矿到三元复合氧化物LaTi_(1-y)Li_yO_(3-λ)是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主要活性相,活性位Li~+-O~--Ti~(3+)的形成是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Li_2TiO_3和La_(0.66)TiO_(2.993)是深度氧化活性相,而Li_(1.33)Ti_(1.66)O_4既无偶联活性,也无深度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Li—Ni—Y—O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甲烷氧化偶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5.
利用CO2-TPD方法考察了Ti-La-Li系多元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碱性,实验发现:C2选择性与表面碱强度呈顺变关系,而CH4转化率与CO2的脱附峰面积呈顺变关系。同时,利用XPS,O2-TPD等方法对该体系催化剂的表面活性氧种进行了表征与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表面晶格氧与C2选择性有关,表面吸附氧与甲烷转化(包括偶联和深度氧化)有关。O2-TPD实验发现催化剂的表面存在三种氧。α(100℃≤t  相似文献   

6.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是近年来研究十分活跃的反应,开发的催化剂体系多种多样,各有特点,活性相近,但尚没有一致公认的优良催化剂体系,根据我国稀土资源丰富的特点,本文旨在开发含稀土的复合氧化物新催化剂体系并探讨其催化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用于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Li-Ni-Y-O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制备条件以及各反应条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并利用XRD对此系列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碱金属离子对CaO的促进作用,发现以Na~+的添加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含钠化合物对CaO的促进作用,并用脉冲反应技术研究Na~+/CaO催化剂表面氧物种的特性及其作用。CaO表面上存在非选择性氧化的氧物种。Na~+对CaO的修饰作用是抑制非选择性氧化。当表面上的非选择性氧化的氧物种消耗后,体相的晶格氧会向表面迁移,以补充消耗掉的表面氧物种。消耗掉的表面氧物种也可由气相氧补充。CH_4脉冲和混合气脉冲说明仅靠[Na~+O~-]中心不足以使甲烷转化成C_2产物,必须有气相氧的参与才能使甲烷转化成C_2产物。  相似文献   

9.
甲烷氧化偶联La—Mn—Li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RD、IR、XPS和SEM等方法研究了混合氧化物LiLa_(1-x)Mn_xO_2的结构和它们对甲烷氧化偶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MnO_2的变化,可形成一系列复合氧化物,其中三元复合氧化物La_2Mn_(1-y)Li_yO_4是甲烷氧化偶联的活性相,由于Li~+部分取代Mn~(2+)形成Li~+-O~--Mn(2+)缺陷簇,增加了活性氧种的浓度和再生速度是这种氧化物具有较高甲烷偶联活性的主要原因。脉冲实验证明,CH_4脱氢生成CH_3·偶联生成C_2H_6,进一步氧化脱氢生成C_2H_4都可在催化剂表面完成,而CO和CO_2是在气相反应中生成的。在780℃C_2收率可达23.9%。  相似文献   

10.
在Li—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分别添加稀土氧化物(La,Ce,Pr,Nd,Sm)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的添加有助于提高C_2的选择性,其原因可能是稀土有利于甲基自由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82年Keller首先报导了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乙烷的催化反应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的重视,若甲烷的转化率C达35%,C_2的选择性S(C_2)达88%,乙烯/乙烷较大时,则甲烷氧化偶联催化过程可以工业化.当前国内外的工作重点是寻求甲烷转化率高,C_2选择性好的催化剂.Li和烯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引起人们注意,C_2的收率Y(C_2)可达24.6%,本文采用高温灼烧而成的Li-Nd-Mg复合氧化物,Y(C_2)可达31.3%. 实验部分Li-Nd-Mg复合氧化物由高温灼烧而成,实验采用小型固定床石英反应器,反应器的直  相似文献   

12.
La-Ba系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氧化偶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_2O_3为基础,碱土金属作为第二组分的二元氧化物催化剂均具有较高的生成C_2活性,特别是La-Ba-O系催化剂具有优良的甲烷氧化偶联活性和稳定性,当La/Ba原子比为2.5时,C_2收率可达20.3%。第三组分的添加有助于提高C_2选择性,特别是添加碱金属,可以抑制完全氧化反应,并提高乙烯/乙烷比。在La:Ba:Na=2.5:1:0.1的催化剂上进行了500/小时的寿命实验,在整个反应期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相当稳定。X-射线物相分析表明,新鲜催化剂除有少量的碳酸钡外,主要是氧化镧和氧化钡的混合物。500小时后的物相基本上是氧化镧和碳酸钡。使用前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表面La和Ba的分布均无改变。较高的CH_4/O_3比对提高C_2选择性有利,当CH_4:O_2=4:1时,C_2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65.1%和19.1%。  相似文献   

13.
La—Ba系氧化物催化剂用于甲烷氧化偶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吴波  远松月 《应用化学》1995,12(5):54-57
研究了La-Th-O二元氧化物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用XRD、IR、XPS“SEM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La-Th-O系列催经剂随La/Th原子比的变化,可生成LaxTh1-xO2-δ固溶体,具有萤石结构的LaxTh1-xO-2-δ相是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主要活性相。  相似文献   

15.
在Li-Nd-Zn-Mg氧化物上甲烷氧化偶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主要成分为甲烷.以甲烷为原料开发化工产品一直引起人们的重视.1982年Keller首先提出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乙烷的催化过程,为开拓廉价乙烯原料路线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从而引起各国催化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此催化过程的乙烯及乙烷的收率(y_(02))已提高到10—30%之间.各国都在努力开发活性高及选择性好的催化剂,促使此催化过程工业化。本文研究了Li-Nd-Zn-Mg氧化物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考察,乙烯及乙烷的收率y_(02)达到30.8%。  相似文献   

16.
17.
朴红  毕颖丽  甄开吉 《催化学报》1996,17(3):217-221
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评价了不同方法制备的La-Ba-Sm体系催化剂,结果表明,用机械混合La2O3,Ba(OH)2.8H2O和Sm2O3三组分及高温焙烧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从C2收率和选择性总体看,较其它方式优越,在催化剂(IV)上进行了500h的稳定性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基本稳定;催化剂的起动温度较低,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易于控制对工业生产意义较大,通过XRD,XPS,IR,SEM  相似文献   

18.
达建文  丁雪加 《分子催化》1993,7(3):227-232
碱土金属氧化物或碳酸盐为多种类型甲烷氧化偶联制取C_2烃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之一.有关纯碱土金属氧化物及含氧酸盐的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表面碱性及高温P型半导性而对活化甲烷生成C_2烃有较高活性,关于不同碱土金属化合物之间混合形成的二元碱土金属复合体系催化剂的报导仍不多见,Aika等人曾报导用BaO与CaO或MgO混合的催化剂上在1073K时可以获得61.1%C_2烃选择性和14.2%的C_2烃收率,但BaO易在反应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Ba(OH)_2而腐蚀器壁,不利于长期操作.本文报导了一系列不同碱土金属化合物之间形成的二元碱土复合体系催化剂上甲烷氧化偶联的反应结果.结果表明,这类催化剂由于其结构稳定、活性好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陈曙 《分子催化》1992,6(3):220-229
以碱土金属Ba、Sr代替碱金属与氧化能力较强的Pr、Ce相匹配,可以得到稳定性、活性都更好的催化剂。对于Ba-Pr二元体系,组成为BaPrO_3者C_2的收率及选择性可达极大值,在1083 K及CH_4:O_2=5:1条件下,经100 h反应考察,始终保持恒定的反应性能:甲烷转化率为20%,C_2选择性可达57%。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与催化剂组成的关系表明,碱性与氧化能力之间有协同作用。XRD结果表明,Ba和Sr离子分别进入了PrO(1.8)和CeO_2的晶格,抑制其燃烧性能。动力学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推测: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控制步骤是甲烷分子在PrO_(1.8)相上的C-H键断裂。  相似文献   

20.
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活性较高的多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Li-Ti-La,Li-Mn-La,Li-Ni-La)的稳定性和失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XRD,IR,XPS和O2-TPD等方面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在高温及反应气氛的作用下,表面锂的流失,使体相晶格中的锂向表面扩散,导致含锂活性相结构的分解(或部分分解),从而减少了体相相氧空位和生氧种的数量,降低了晶格氧的活动性,致使催化剂活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