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化学通报》2018,(10)
近年来市场对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活性化合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传统的生产方法已无法满足该类化合物的大规模应用。漆酶是近些年广受欢迎的生物催化剂之一,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活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并且有极大潜力取代传统的工业生产方法。本文着重回顾了近十年来漆酶在催化合成活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并对漆酶的结构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漆酶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漆酶产量不足、部分酶促反应介质不适于工业化应用等。通过异源表达、筛选高产菌株提高漆酶产量、使用固定化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提高漆酶的使用寿命、开发更加高效低廉的反应介质系统与寻找新的漆酶底物相结合来降低漆酶的应用成本是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市场对具有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活性化合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传统的生产方法已无法满足该类化合物的大规模应用。漆酶是近些年广受欢迎的生物催化剂之一,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催化活性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并且有极大潜力取代传统的工业生产方法。本文着重回顾了近十年来漆酶在催化合成活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并对漆酶的结构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漆酶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漆酶产量不足、部分酶促反应介质不适于工业化应用等。通过异源表达、筛选高产菌株提高漆酶产量、使用固定化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提高漆酶的使用寿命、开发更加高效低廉的反应介质系统与寻找新的漆酶底物相结合来降低漆酶的应用成本是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4.
相转移催化在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相转移催化用于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主要研究进展.介绍了季铵盐类及冠醚类相转移催化剂在高聚物的亲核取代反应、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及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应用.重点总结了亲核取代反应中聚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功能化及化学修饰,包括合成路线、反应机理、温度以及催化剂和溶剂的种类与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冠醚类化合物的催化效果略优于季铵盐类化合物,而后者的成本低、毒性小、应用更广泛,其催化的反应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将相转移催化技术尽早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漆酶催化对苯基苯酚的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漆酶(EC 1.10.3.2)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可应用于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和高分子合成领域.聚酚类物质由于具有丌电子共轭结构,通过掺杂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导电性,而有机导电聚合物是一类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功能材料.此外这类物质还具有较高的三阶非线性系数,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是激光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而取代苯酚类物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一般很难用化学方法使其聚合.有报道用辣 相似文献
6.
对6个含叔丁基的儿茶酚类底物的离解和漆酶催化氧化反应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叔丁基的存在,有利于增进对底物的结合,并可以利用漆酶活性中心周围提供的pH环境和质子载体性质,促进底物的离解,使这类底物能在远低于其一级离解的弱酸性环境中进行反应。由于叔丁基的特性和漆酶的微环境效应的共同作用,这些底物在pH=6.0的水溶液环境中都能顺利地氧化成相应邻醌,并具有合成价值。ESR结果证明:这些底物在弱酸性条件下的漆酶催化反应经历了质子转移和单电子氧化步骤。 相似文献
7.
8.
一、高分子化学一般介绍高分子化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一般人说来,比较生疏。但是高分子化合物,则触目皆是。从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一起,到我们日常衣食住行,所接触的事物大多数都是高分子化合物。无机的如各种金属、石英、玻璃、矽酸盐、许多矿物等;有机的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橡胶、树脂等,都是属于高分子范围。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树脂之类,现在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各种工业的必需品了。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高分子化合物和一般低分子化合物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分子量。第一,高分子的分子量很高。低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一般都在一千以下,一千到二千的很少见,二千以上的可以说是没有。可是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如天然橡胶分子量可以从几万到四、五十万,淀粉到二、三十万,纤维素可以到二百万,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固载化酶催化合成多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了溶剂、载体性质与固载化方法、pH值、底物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固载化酶催化合成肽反应的影响,并概括了固载化酶催化合成生物活性肽、寡肽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Ursula Tracht Ricarda Leiberich Udo Wiesner Hanns-Ingolf Paul 《Macromolecular Symposia》2011,302(1):208-215
Summary: Catalyst systems for polymerization often exhibit variable and poorly controllable activity because of strong influences of trace components and catalyst preparation conditions. In cationic polymerizations in particular, determini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hence the amount of catalyst to be used is challenging. The assessment of a given initiator system typically requires testing it in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Determining catalytic activity before using the initiator in a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is a desirable approach. This contribution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n activity monitoring tool. In the first part, results from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ystem diethylaluminum chloride/ethylaluminum dichloride/water by different NMR measurements and elemental analysis are reported. Structures characteristic of catalytically active systems are presented.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mission IR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s system and the correlation of IR results to catalytic activity in dimeriz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Implementation of the IR analysis as an on-line measurement i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2.
Microwave-assisted Polymerization of D,L-Lactide with Stannous Octanoate as Cataly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Jian LIU* Chao ZHANG Li Qiong LIAO Xu Li WANG Ren Xi ZHUO 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 College of Chemistry Molecular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of SEDC of Biomedical Polymer Materials a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中国化学快报》2001,(8)
Poly (lactic acid) (PLA)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polyesters which are used as biomedical materials in bioresorbable suture, implantates and drug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s1. PLA is prepared by two routs2: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of dimeric cyclic lactide or direct polycondensation of lactic acid. The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mor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interests than the later one, but both methods need long time for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s to be compl… 相似文献
13.
茂钛/MAO催化体系进行降冰片烯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降冰片烯为例的环状烯烃的聚合方式主要有两种 :( A) Vinyl-type polymerization;( B) Ring-Opening Polymerization 80年代中期以前 ,环烯烃聚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开环易位聚合 (ROMP)反应 [1] .Kaminsky[2 ] 首次以[En(Ind) 2 Zr Cl2 ]/MAO等为催化剂进行降冰片烯的聚合 ,获得了熔点极高 (高于其 40 0℃的分解温度 )的大分子量加成结构的聚合物 .研究结果表明 ,具有 C2 和 Cs对称性的茂锆催化体系能高活性地得到降冰片烯加成聚合物 [3,4 ] ,但是这些由茂锆催化体系合成的降冰片烯聚合物不溶于有机溶剂 ,难以进行精确定量的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了MoCl2(n-C8H17O)2-(i-Bu)2AlOph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得到聚合速率方程式R=k(C)O(2)[M]=kpa(c)o(M),表观活化能18.6千卡/摩尔,指数前因子1.6×1010分-1,以及不同温度下的催化剂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活性中心平均寿命等,还证明了等聚合速率的聚合时间tO与活性中心平均寿命相近。 相似文献
15.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钼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相态的研究夏少武,夏树伟,赵菁,张平(青岛化工学院应化系,青岛,266042)关键词胶体催化剂,Tyndall效应,陈化MoCl3(OC8H17)2~(i-Bu)2AIOPhCH3(间)体系在加氢汽油溶液中具有较高的催化... 相似文献
16.
以二氯化镍为原料制得配合物(DME)Ni Cl2(1);以2,6-二异丙基苯胺和丁二酮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制得α-二亚胺配体(2);1与2经络合反应合成了一种用于乙烯齐聚制备超支化聚乙烯的新型链行走催化剂(3),其结构经IR,XRD和元素分析表征。以乙烯齐聚为探针反应,考察了助催化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3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优反应条件[Al Et30.14 mol,n(Al)∶n(Ni)=600,于20℃反应0.5 h]下,3催化活性为2.5×106g PE·(mol·Ni·h·MPa)-1。齐聚产物为支化聚乙烯,部分支链中碳原子数大于4。 相似文献
17.
单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应用于烯烃聚合的研究。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是目前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新型的聚合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具有合成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用于催化烯烃聚合,可得到高聚合活性,同时聚合物可得到高的分子量。用于共聚时,具有很好的共聚能力。通过共聚,可以得到Zieler-Natta催化剂和传统茂金属催化剂不能得到的新共聚物。通过调整催化剂上茂配体和给电子配体的结构,可以方便地调节聚合行为,从而调整聚合物的结构。文中涉及了乙烯、alpha-烯烃的均聚与共聚,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合,苯乙烯聚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e synthesis of bridged ansa metallocenes usually gives a diastereomeric mixture ofracemic and meso metallocene isomers and in many cases the meso form is about 50 % ofthe product of metallocene synthesis"'. The amount of desired racemic isomer is ratherpoor and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meso isomer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The racemicansa-metallocene isomer acts as catalyst for propylene polylnerization to produce isotacticpolypropylene (PP)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meso isomer gives a… 相似文献
19.
丙烯聚合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Ziegler-Natta催化剂以来,对丙烯定向聚合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十年来,聚丙烯催化剂从低活性、低规整性的第一代TiCl3催化剂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超高活性和高定向性的球形大颗粒催化剂,近年来又发现茂金属是有效的丙烯聚合催化剂.茂金属有清晰的组成和立体结构,这为研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带来了方便,因而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引起了新一轮对聚丙烯合成研究的兴趣.本文对负载型经典Ziegler-Natta催化体系和茂金属催化体系催化丙烯聚合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20.
Chuanfu Chen Yifei Sun Quan Su Weihong Liu Yongming Chen Fu Xi 《高分子科学杂志,A辑:纯化学与应用化学》2013,50(11):2311-2319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N-vinylcarbazole (VCZ)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tios of VCZ to catalyst (-)Sp*+(+)CSA*? on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investigated and th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is described by the conductance change with the time during the polymerization. The mechanism w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equilibrium feature (i.e. main ion-pairs) between the free ions and the ion-pairs dissociated by the organic salt (?)Sp*+(+)CSA*? and the scheme of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is described mainly by the charge transfer complexes having chiral induction pow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