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漫反射红外光谱和光声红外光谱研究了金属羰基化合物(CpFe(CO)2)2Cp=η^5-C5H5与酸性,中性和碱性Al2O3及TiO2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Al2O3表面生成的洗生物种类及浓度与Al2O3的酸碱度明显相关,在酸性Al2O3表面,主要存在衍生物(CpFe(CO)2Fe-H-Fe(CO2Cp)^+及少量的CpFe(CO)2(-O-);在中性Al2O3表面存在的CpFe(CO)2(-O  相似文献   

2.
甲烷在金属氧化物上催化脱氢的从头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G94的从头计算方法对甲烷在金属氧化镁及氧化锂表面上不同氧物种O^-,O^2-2,O^-2,O^2-催化脱氢进行了理论研究,确定了过渡态的几何构型,集居分布和反应活化能。结果表明,氧物种的催化脱氢的活性顺序为O^2-2≈O^-〉O^-2〉O^2-。其中O^-2物种由于对甲烷具有较低的氧化能力而可能是OCM活性和高C2选择性的氧物种。  相似文献   

3.
对于La0.2Ba0.8-xCax(O,CO3)其中x=0.0、0.2、0.4、0.6氧化物在973K及甲烷氧化偶联(OCM)条件下,无Ca^2+的样品可用表面BaCO3和(LaO)2CO3的Raman谱及810cm^-1附近的O2^2-特征峰来表征;含Ca^2+的样品,则表现了混合碳酸盐(Ca,Ba)CO3的特征,还有位于1135cm^-1(w)和810cm^-1(w)的O2^-、O2^2-瞬时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自旋-轨道耦合模型和分子轨道研究了Co2+离子在Ⅱ-Ⅵ半磁半导体ZnS和CdTe中的EPRg因子.计算表明,配体Te有大的SO耦合作用和强的共价性,其对g因子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固体酸SO^2—4/Ti—La—O的制备及催化酯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制了稀土复合固体酸SO^2-4/Ti-La-O以均苯四甲酸二酐和2-乙基己醇的酯化为模型以应,研究催化剂制备条件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XRD表明SO^2-4/Ti-La-O在400℃~450℃焙烧呈非晶态,X光电子能谱解析中可知原子所处的状态已不完全和单组份氧化表面相同,金属原子极化程度增加了,氧化物表面的硫为高价氧化态S^+6,FT-IR表面SO^2-4以螯合状双配位方式吸附在金  相似文献   

6.
铁酸盐的水热氧化晶化法制备及其生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空气氧化M^2+(M=Mn、Fe、Co、Ni)和Fe^2+的碱性悬浮液制备铁酸盐MFe2O4的条件,考察了原料配比、pH值、氧化温度、氧化时间对生成MFe2O4的影响。利用XRD及SEM检测氧化过程中沉淀物的形态和结构表明,在343 ̄358K和R=2OH^-/(M^2+Fe^2+)=1.0、M^2/Fe^2+=0.5(摩尔比)下用300mL/h的空气氧化Mx/3Fe1-x/3(OH)2悬浮液  相似文献   

7.
方炎  李勤 《物理学报》1995,44(9):1390-1394
对Cl^-在银胶体系中与苯甲酸(C6H5 COOH)和对羟基苯甲酸(HOC6H4COOH)在银表面上的相互作用和吸附竞争进行了研究,证实了Cl^-对上述两类分子的SERS信号增强具有明显的淬灭效应,1640cm^-1振动所反映的Cl^-存在前后-COO^-与银表面相互作用强弱的变化,证实了Cl^-促使分子从银表面脱附这一过程的存在,同时对-OH在其中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用TPSR,TPD,CTPR和ITD在线分析技术,初步考察了HZSM-5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甲酸乙酯氧化偶联表面反应性能,以及催化剂表面对氧的吸附能力,对CO吸附和反应性能,同时,通过XPS,EPR和CO-IR,CO2-IR等物理方法,对甲酸乙酯氧化偶联催化剂的表面组成,表面酸碱性及在不同温度下CO和CO2在催化剂表面吸附态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不同载体,不同金属氧化组成  相似文献   

9.
在织构Ag基带上用脉冲激光方法沉积YBa2Cu3O7-δ超导膜,直流电阻法测量超导膜的临界电流密度为4×10^5A/cm^2。结合生成膜的结构分析,对YBa2Cu3O7-δ超导体在Ag基带上的生长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用热脱附谱等方法研究了NO分别在清洁和Cs覆盖的Ru(10^-10)表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存在两种NO分子吸附态(a1,a2),脱附温度分别处于325℃和550℃附近。Cs的存在增加了Ru(10^-10)表面上a2态的吸附位置,提高了该态的脱温度。Cs在Ru(10^-10)表面的存在同时促进了吸附NO分子的分解。NO在Ru(10^-10)表面上分解后形成吸附O原子和N原子。N原子复合以N2在约5  相似文献   

11.
SnO2超微粒薄膜的界面电子转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ECVD方法制备了SnO2超微粒薄膜,此薄膜表面吸附很多氧,而且人对醇敏感,测量不同醇(甲醇、乙醇、正丙醇、乙二醇)的敏感性质和对薄膜者红外光谱测量,发现薄膜表面化学吸附O2^2-、O2^-、O^-成为敏感活性中心是电子转移的桥梁。建立了电子转移的模型:表面O2^-主要夺取醇中的质子,O^-主要与醇中β-C上的H(与α-COH反式共平面)作用。醇的最终产物是醛类。解释了SnO2超微粒薄膜作为传  相似文献   

12.
ICP—AES法直接测定高纯Eu2O3中14种稀土元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IPC-AES测定高纯Eu2O3中14种稀土元素的方法,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仪器测量条件,实验了基体Eu2O3对被测元素的干扰和对方法测定下限的影响。14个稀土元素的测定下限为:Yb2O30.5μg.g^-1,Y2O31μg.g^-1,Dy2O3,Ho2O3,Tm2O3和Nd2O35μg.g^-1、Gd2O3、Sm2O3、Er2O3、Ce2O3、Pr6O11和La2O310μg.g^-1,Lu2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280nm脉冲激光光解被Ar和Xe基体隔离的Fe(CO)5以产生配位不饱和的Fe(CO)3。用傅里衰变换红外光谱仪实时监察光解停止后Fe(CO)3和CD的复合,并以Smoluchowski扩散控制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求得Fe(CO)3与CO的反应半径为4.0×10^-10m,CO在10K的Ar和Xe基体中的扩散系数分别为2.2×10^-23m^2/s和4.5×±∩^-23m^2/s。  相似文献   

14.
应用屏蔽氢模型计算了Y^8+b到U^30+5s^2^1S0-5s5p^1P1振子强度fif,借助混合角,导出5s^2^1S0-5s5p^3P1组合跃迁振子强度fif与fif关系,计算结果与MCDF-OL法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杨杰慧  徐游 《物理学报》1997,46(1):170-176
计算了CexY3-xAl5O2晶体中Ce^3+由晶场导致的4f欧重态之间的耦合对Ce^3+离子基态磁矩和磁光Faraday旋转的影响及其温度特性。结果表明,Ce^3+4f^2F7/2和^2F5/2多重态的耦合,使Ce^3+的基态磁和左在温度300K和20K时分别  相似文献   

16.
La—Ce—Mn系钙钛矿型催化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了Ce^4+,部分取代La^3+的La1-xCex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随Ce^4+取代量x的增大,La1-xCexMnO3催化剂越易被还原,其还原活化逐渐降低,对于CO,CH4氧化的反应其活性有一最大值,CO反应x的0.4,CH4反应x为0.2,这是由于随x值的增大,催化剂晶格缺陷增多,晶格氧的化学势增大,以及CeO2杂质相的协同作用的结果,在CO氧化和用H2还原  相似文献   

17.
测量了c轴高度定向的YBa2Cu3O7-δ高Tc超导薄膜经300~750℃退火后的红外反射光谱和不同掺Zn量的YBa2Cu3-xZnxO7-δ块状材料的红外吸收光谱。根据这些光谱中Cu-O吸收峰的变化,证实了在YBa2Cu3O7-δ体系的红外光谱中,630cm^-1、590cm^-1、和550cm^-1三个吸收峰分别对应的Cu-O伸缩振动膜,以及与氧缺位的关系。并讨论了二维电子气屏蔽对吸收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P538萃取锰(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0.5℃,用P538的环己烷溶液从NaClO4-HClO4介质中萃取Mn(Ⅱ)的反应机理为离子交换机理,萃取焓△H=-196kJ.mol^-1并用Cl^-离子水合作用和Mn^2+与Cl^-形成配合物的竞争解释了萃取分配比与水相中NaCl浓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光电子能谱研究Ce表面的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室温Ce膜表面的氧化,分析了在不同氧气暴露量下,稀土金属Ce氧化状态和样品功函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O2吸会的过程中,生成两种Ce的氧化物,在低的暴露量时,氧在Ce表面的吸队十分迅速,生成Ce2O3,同时,Ce2O3中的Ce3d和Ols谱峰随着氧气暴露量的增加向低结合能方向漂移,在高的暴露量下,氧在表面的吸附趋子缓慢,表面的Ce2O3被氧化成CeO2,通过对样品加热,能使得  相似文献   

20.
用角分辨XPS(Angle-resolvedXPS)研究研究了HS(CH2)10COOH(I)HS(CH2)3OC6H4N=NC6H4(CH2)7CH3(II)和HS(CH2)6HS(Ⅲ)3种分子在Au膜表面制备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得出了(I)中S原子,(Ⅱ)中S,N原子距膜表面的垂直距离,并结合构象分析确定了分子的取向和倾角,对分子(Ⅲ)则得出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氧化反应的选择性,发现氧化主要在底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