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核武器研制中的力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核武器研制中遇到的力学问题,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反应流体力学、辐射流体力学等学科.介绍了核武器研制中力学问题的特点, 即与各种物理问题的强耦合, 学科的交叉.  相似文献   

2.
摩擦学中的化学问题是目前摩擦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大量资料表明,人们对摩擦学中化学问题的探索已经获得了某些好的结果。这些结果使我们对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实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举例介绍了摩擦学中化学问题的各种研究方法,並重点介绍了动态观察法、表面分析法和热分析静态模拟法及其应用范围。最后对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和评论。  相似文献   

3.
磁弹性簿板屈曲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又和  郑晓静 《力学进展》1995,25(4):525-536
着重评述了近20年来有关铁磁材料弹性薄板处在均匀横向外加磁场中发生屈曲这一新的磁-力耦合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笔者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智能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智能材料和智 能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以及智能材料的感知与驱动机理,重点介绍了智能复合材 料当前的应用情况,并简要阐述了智能复合材料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了该领域中 的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及CNT/SMP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二维轴对称耦合流动问题的解析解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耦合流动问题与矿井开采中许多重要工程问题有密切联系:基于 Biot 三维固结理论导出了平面轴对称耦合流动与非耦合流动的场方程,得到了给定势问题的解析解.对耦合和非耦合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并介绍了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轨道力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轨道力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多媒体CAI课件的结构及课件开发平台与媒体制作工具,并对课件的教学效果和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唐辉明 《力学学报》2006,14(6):728-733
该文概述了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城市工程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中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提出了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研究与工作的一些建议。论文还介绍了与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我国工程地质专业设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着重评述了近20年来有关铁磁材料弹性薄板处在均匀横向外加磁场中发生屈曲这一新的磁-力耦合问题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笔者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所开展的工作以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弹性波近代发展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关于弹性波近代发展的概述。其中以较多篇幅介绍了波的散射问题。此外,还涉及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及非线性弹性波传播的问题。本文最后介绍了在解决弹性波传播问题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力学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在力学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介绍了在力学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深入分析 了探索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解决 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膨胀土胀缩性评价中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玉山  凌泽民 《力学学报》1998,6(3):264-268
膨胀土吸水膨胀、失水收缩,产生地表变形,进而导致建筑物破坏。本文就现行膨胀土胀缩性指标试验及地基变形量评价计算中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天然含水量为起始含水量测定土样胀缩率是不合适的,建议以缩限为起点进行膨胀试验,以胀限为起点进行收缩试验,采用加荷膨胀量(而非卸荷膨胀量)参加有荷载下的膨胀率计算。膨胀土地基勘察必须结合场地条件分析可能影响土体含水量变化的因素,对同一工程采用几种方法评价,互相对比、参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年冻土区昆仑山隧道2#冲沟帷幕注浆的机会,将注浆孔当作测试孔,测试每个孔的水位和孔温。通过测试孔水位、孔温和注浆量变化分析,判断2#冲沟融区发育特征,得出2#冲沟沟底的融化深度远大于通常的冻土上限;阳坡地温高于阴坡地温;在2#冲沟段,昆仑山隧道中心线左右至少7m范围内为融化区,融区深度在隧底25m以下;阳坡地层的孔隙率高于阴坡孔隙率,沟底岩层与地表有较为畅通的地下水流通道,沟底地下水渗流通道明显优于两侧山坡,沟心纵断面位置附近存在至少一条未被冻结的地下水通道,且该通道的埋置深度至少可达1730m,为昆仑山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开采覆岩破坏工程地质预测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隋旺华 《力学学报》1994,2(2):29-37
煤层开采造成的覆岩破坏范围和高度是水体下采煤留设防水煤岩柱和老采空区基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为理论依据,对覆岩破坏机理和判据等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覆岩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地层倾角、地质构造、地应力、地下水及开采条件对覆岩破坏高度及发育规律的影响。文中提出了覆岩破坏预测的工程地质学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地裂缝在地铁设计使用期内的最大垂直位错量是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结构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本文以历史水准监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各地裂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征与活动原因,对各地裂缝的未来活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然后通过基于不同时间段地裂缝活动速率的最大垂直位错量估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地铁设计使用期内各条地裂缝与地铁交汇点处地裂缝的最大垂直位错量,并以此为依据,将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分为Ⅰ、Ⅱ、Ⅲ和Ⅳ级等4个工程级别。  相似文献   

15.
软土基坑变形失稳形态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土性、地下水条件下软土基坑开挖变形失稳的模拟试验, 研究了软土基坑开挖变形发展直至失稳破坏的全过程。通过试验研究, 初步认为软土基坑坑壁在无支护或支护刚度较小的情况下, 其坑壁破坏形态呈抛物线型; 在基坑开挖范围内若存在有砂性土, 且地下水位较高时, 易于发生流砂渗透破坏, 并导致了地表沉陷, 但侧向变形相对较小; 而对于因承压水引起的坑底土体隆起变形, 若不考虑土体的强度特性, 计算结果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层地表径流下潜模式与地质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在黄土滑坡、地裂缝、黄土洞穴等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下渗重力水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对下渗重力水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全面归纳总结。以黄土洞穴灾害为例,将黄土暗穴形成过程中黄土地层地表径流的下潜模式概化为渗透重力水漫渗型下潜模式、地表径流集中灌入下潜型模式、渗透重力水沿优势渗流通道集中下潜型模式以及混合灌渗集中下潜型模式等4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姜龙  王连俊 《力学学报》2008,16(2):239-244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斜坡段路基稳定性对铁路长期运营具有潜在的威胁,分析评价当前和未来斜坡路基稳定性可指导路基工程的正确设计和施工,从而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多年冻土地温变化使斜坡路基稳定性分析不同于普通土路基,其冻融交界面位置是制约斜坡路基稳定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安多试验段3a来的地温监测,分析路基地温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未来50a内试验段地温的变化趋势,建立了当前和未来条件下的斜坡路基稳定性模型,计算分析了斜坡路基的稳定性。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以下认识和结论:(1)铁路路堤的填筑,引起多年冻土温度场重分布;由于坡向不对称和几何不对称,使得地温场存在不对称;(2)依据冻融界面位置和活动层的地温特征将冻土路基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即冬季严寒期(1~2月)、春夏融化活动期(3~8月)、最大融深期(9~10月)及回冻活动期(11~12月);通过计算对比分析,每年最大融深期的稳定性系数最小;(3)数值分析的预测结果表明,20a以后,安多段试验段路基的多年冻土完全退化,在所预测的第10年最大融深期稳定性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地处黄淮地区的淮南、淮北、大屯、兖州和邢台等矿区中典型矿井的巨厚松散层,分析了该地区巨厚松散层的岩性结构特征,从水体、地层和采矿波及类型等方面论述了采矿对松散层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特征,解释和解决了某些实际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滕县、兖州含煤盆地内,上侏罗统红层直接覆盖于二叠、石炭系煤系地层之上,在勘探时期曾被归为隔水层。本文通过现场资料分析和大量室内测试结果,系统研究了本区红层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储水空间和分布特征及其红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影响。作者得出下列结论:在岩性和构造适宜地段,红层中可以赋存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他们既是许多煤矿的供水水源,又对煤矿的开采构成充水威胁,并通过采动裂隙引发突水事故。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南某岩石碎渣高填方路堤,提出了夯击能1000kN·m、虚铺厚度1.5m的强夯施工工艺,对试验段进行了现场检测:地质雷达波形较好地反映强夯后虚铺层厚度的减小幅度,并可判断强夯水平有效加固范围为4m,瑞利波速沿深度变化比较均匀,平均值达到了310m·s-1,重型动力触探结果表明试验段达到中密程度,灌水法测得的固体体积率都达到了83%以上,上述检测结果说明强夯的加固效果比较理想。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夯锤简化为刚性体,通过施加竖向初速度的方式模拟了强夯作用,结合雷达测试结果,认为夯沉量20mm可作为强夯的有效加固范围,最后模拟了存在涵洞结构物的路堤的强夯作用,指出涵洞上方路堤厚度必须达到8m以上,才能保证强夯安全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