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2.
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配合物In(bpy)Cl3·H2O与DNA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2)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中心In(Ⅲ)离子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呈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波,DNA与配合物作用后,配位中心离子的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扩散系数减小,电化学反应阻抗增大,式量电位负移,表明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3.
培氟沙星-Al(Ⅲ)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培氟沙星(PEF)-Al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培氟沙星(PEF)能与Al3 生成PEF-Al(Ⅲ)二元配合物,该配合物能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利用DNA与PEF-Al(Ⅲ)作用能猝灭体系荧光强度的性质测定DNA,其线性范围为8.0×10-6~2.25×10-4 mol/L,检出限为5.0×10-6 mol/L.讨论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及其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NTs/GCE)测定甲巯咪唑(TMZ)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了TMZ与DN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TMZ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发现TMZ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于0.29V处有一氧化峰,其峰电流与TMZ的浓度在3.0~10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μmol/L。对30.0μmol/L的TMZ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当不同浓度的鲱鱼精DNA加入TMZ溶液后,其氧化峰电流降低,表明两者发生了插入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化合物。紫外光谱红移增色效应说明TMZ嵌插入DNA双链之间,二者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9.93×106 L/mol。  相似文献   

5.
在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中,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前后在DNA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丹酚酸B在此修饰电极上于0.100 V处产生良好的氧化峰,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后,丹酚酸B的电子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均发生了变化,氧化峰电位正移,峰电流减小。根据氧化电流的变化求得丹酚酸B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β=1.00×108L.mol-1,结合数m=1.71,表明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生成了结合比约为2∶1的非电活性复合物。该结果与荧光光谱法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盐酸阿霉素与人端粒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研究盐酸阿霉素(DOX)与人端粒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方法。实验发现,在p H 6.0 PBS缓冲溶液中,DOX在-0.585 V和-0.638 V处有1对氧化还原峰,氧化峰电流与DOX的浓度在0.03~0.8μmol/L和0.8~10μmol/L范围内分段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1μmol/L。对0.5μmol/L的DOX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5%。将不同浓度的人端粒DNA加入DOX,DOX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且紫外光谱有蓝移增色效应,表明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1.11×103L/mol。  相似文献   

7.
以电化学方法对秋水仙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在0.3 mol/L H2SO4底液中,秋水仙碱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不可逆的氧化峰,峰电位为1.18 V(vs.SCE),加入表面活性剂四丁基氯化铵后,秋水仙碱的峰信号得到明显提高。在上述条件下,加入BSA后秋水仙碱的氧化峰电位正移,峰电流下降,峰电流下降值与BSA加入的浓度在1.5×10-7~2×10-6mol/L(r=0.9978)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4.0×10-8mol/L。进一步探讨了秋水仙碱与BS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得到结合数为1,结合常数为2.40×105L/mol。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使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甲氨蝶呤(MTX)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特性,并建立了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测定MTX的新方法.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MT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 3.6 HAc-NaAc缓冲溶液中,MTX在0.86 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Ipa与MTX的浓度在0.5 ~10.0 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S/N=3)为0.2μmol·L-1.对3.0 μmol·L-1的MTX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RSD为4.7%.该修饰电极可用于MTX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当不同浓度鲱鱼精DNA加入MTX溶液后,氧化峰电位正移,氧化峰电流降低,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形成了非电活性化合物.电化学研究表明,MTX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结合比为2∶1,结合常数为4.6×105 L·mol-1.  相似文献   

9.
在pH=8.00的0.4 mol/L NH3-NH4Cl缓冲溶液中,丙环唑与铜(Ⅰ)配位并在-0.88 V(vs.SCE)处产生新的还原峰,用线性扫描循环法测定此峰为不可逆,其峰电流与丙环唑浓度在6.00×10-6~8.00×10-5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89;检出限为4.00×10-6mol/L;测得电活性配合物丙环唑-铜(Ⅰ)中丙环唑与铜(Ⅰ)之比为2∶1,稳定常数为5.81×1012。  相似文献   

10.
灯盏花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吸收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灯盏花素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的氧化峰电流减小,且峰电位正移. 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在33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呈减色效应,且出现2个等电吸收点,说明灯盏花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 通过计算获得双链DNA(dsDNA)与灯盏花素的结合比为1∶ 3,结合常数β=3.63×1013. 灯盏花素与DNA作用强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Pb2+-二氢沙蚕毒配合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伏安分析法研究了以二氢沙蚕毒作为配位体与铅离子形成配合物的条件。在NaOH介质中铅离子能与二氢沙蚕毒生成稳定的配合物 ,测得配位比为 1∶1 ,稳定常数为 3.1 7× 1 0 13 ,Pb2 浓度在 4.0× 1 0 -7~ 4.0× 1 0 -5mol L范围与Pb2 沙蚕毒配合物的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4.0× 1 0 -9mol L。  相似文献   

12.
在体积分数为20%乙醇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pH=7.4)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青蒿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表明,DNA的存在能导致青蒿素在银电极上-0.672 V处的还原峰电流下降,峰电位正移。通过对比双链DNA(dsDNA)和单链(ssDNA)与青蒿素作用,得出青蒿素可嵌插到DNA分子中,形成非电活性的复合物。电化学方法可计算出DNA与青蒿素的结合比为1∶4,结合常数为3.6×104。电极过程的电化学参数表明,DNA作用前后,α、β值变化不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该复合物是非电活性;Ks值变小,表明二者作用后受扩散控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表明,青蒿素对DNA分子发生嵌插作用。通过光谱滴定法可计算二者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同样获得1个DNA结合4个青蒿素分子,结合常数为4.0×104,与电化学方法测定结果相吻合。实验数据显示,青蒿素进入细胞内有可能与细胞核中DNA结合,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尼古丁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及光谱法研究了尼古丁与DNA在0.2 mol/LpH 6.0的H2C2O4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随着DNA的加入,尼古丁峰电流降低,峰电位正移,说明尼古丁是以嵌入形式与DNA结合,生成了一种结合比为2∶1的非电活性化合物,结合常数β为1.56×109。并用多种电化学方法求得了电极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4.
嗪草酮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粘度法和与变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研究了嗪草酮(M)与DNA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嗪草酮对溴化乙锭-天然DNA体系的影响,以及天然DNA和变性DNA与嗪草酮的作用的不同,得出嗪草酮与DNA分子发生类似溴化乙锭(EB)嵌插作用的结论,形成DNA-M 1∶1型的超分子化合物DNA-M。求得结合常数β=1.8×105L/mol。DNA加入量在1×10-5~1.5×10-4mol/L范围内,DNA浓度与峰电流降低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测定盐酸胺碘酮(Am)的新的电化学分析方法。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A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在pH=5.0的B-R缓冲溶液中,Am在0.87V处有一灵敏的氧化峰,其氧化峰电流Ipa与Am的浓度在1.8×10-7~6.7×10-5 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6.0×10-8 mol/L。当BSA加入Am溶液后,Am的氧化峰电流降低,其氧化峰电流的降低值△Ipa与BSA的浓度在2.4×10-7~2.2×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BSA的检出限(S/N=3)为9.0×10–8 mol/L。电化学研究表明,Am与BSA之间形成1∶1的结合物,结合常数为9.9×106 L/mol。紫外光谱表明Am的加入使BSA的吸收峰发生红移且有增色效应。傅立叶红外光谱表明Am与BSA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硫及氮原子形成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染料天青A(AA)与鲱鱼精DNA(dsDNA)在0.20 mol/L pH4.5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AA在玻碳电极上分别于-0.134 V和-0.082 V(vs.SCE)有一个还原峰和相应的氧化峰。加入dsDNA后,AA的还原峰和氧化峰电流均明显减小,但电子转移系数和电极反应标准速率常数基本不变。AA与dsDNA相互作用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求得AA与dsDNA复合物的结合比为n(AA)∶n(DNA)=3∶1,结合常数β=2.51×101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果与循环伏安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酪氨酸(Tyr)与铒(Er,Ⅲ)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r(Ⅲ)与Tyr可形成1∶3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为ε=6.19×104L.(mol.cm)-1;且研究了Er(Ⅲ)(Tyr)3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二者的作用摩尔比为2∶1,荧光探针法、黏度法和熔点法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嵌插结合,Scatchard法表明二者之间既存在嵌插结合,又有一定的沟渠作用,圆二色法结果显示Er(Ⅲ)(Tyr)3可使DNA构像转变。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控制电位电解法等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粉防己碱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对相关电化学动力学参数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粉防己碱在玻碳电极上发生了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氧化反应,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子转移数为2、质子转移数为2、电荷转移系数为0.62。粉防己碱的峰电流随着DNA的加入而降低,且峰电位发生正移,表明粉防己碱与DNA通过嵌插方式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同时计算了两者反应的结合数以及结合常数,结果显示粉防己碱和DNA以1∶1结合形成粉防己碱-DNA复合物,结合常数为4.27×103。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u(Phen)(Nap)_2]_2·(EtOH)_2·(H_2O)_2}(Phen=1,10-菲咯啉,Nap=1-萘甲酸,EtOH=乙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其配合物为双核铜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电化学和发光性能;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为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其荧光发射光谱为416 nm,与小牛胸腺DNA(ct-DNA)以沟面结合方式相互作用,配合物结合常数Kb1=4.68×10~3L/mol。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甲氨蝶呤(MTX)在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MTX与溶菌酶(LYSO)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在pH 4.5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石墨烯修饰电极对MTX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氧化峰电流相对于在裸玻碳电极上增加了5倍。线性范围为0.05~3.0μmol/L,检出限(S/N=3)为0.02μmol/L。对0.8μmol/L的MTX11次平行测定,RSD为3.5%。当LYSO加入MTX溶液后,其峰电流降低。紫外光谱有红移增色效应。MTX与LYSO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4.9×105L/mol。方法可用于MTX片药物的检测及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