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認為單價鍵的鍵能主要決定於鍵長及鍵的極性,並假定此二因素對鍵能各有獨立的影響,從而獲得如下的經驗關係式: D=ab/r~(1.66)+23.06(x_A-x_B)~2或 1/2(D_(A-A)+D_(B-B))=ab/r_(AB)~1.66其中x_A,x_B為成鍵二原子的元素電負性;a舆b為常數,其數值如下: a(或b)=8.03 (N,O,F,H的常數) a(或b)=13.40 (其他元素的常數) a(或b)=4.63+4.7r_A (氫化物中H的常數,r_A為化合原子的共價半徑) 利用此三常數,曾計算83種單價鍵的鍵能。與實驗值比較,極大多數鍵的平均差異均在實驗誤差±(1-2)千卡以內。  相似文献   

2.
3.
键的离子性和总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产实践和尖端科学的推动下,新型化合物层出不穷。加之现代物质结构的实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从而使化学键理论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就好比“出现了象文昌鱼和南美肺鱼这样的动物,这种动物嘲笑了以往的一切分类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20卷369页),许多新型化合物及其所具有的新型化学键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完全破坏了古典化学结构理论那种不变的固定的系统。建立在离子、共价、金属三种基本化学键型基础之上的那些加和规律,对许多化合物产生了不容忽略的偏离。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三种极限键型之间的僵硬界限已不复存在。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键型过渡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莫亦荣 《大学化学》1993,8(4):15-16
讨论了氢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方向问题。通过分析某些氢化物的点电荷分布与电负性关系,得出氢的电负性为1.60左右。键的极性方向取决于原子间是否有反馈键存在.原子间反馈键的存在,有可能导致键极性的反转.  相似文献   

5.
尚建云 《化学教育》1993,14(4):50-52
当前,就臭氧分于中的键是否有极性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师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臭氧分子中的键无极性。理由是化学健的极性是由两个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电负性差值决定的,差值为零,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为非极性键。另一种则认为,臭氧分子中的键有极性。理由是分子若有极性,则分子内必存在极性键。那么,臭氧分子中的键究竟有没有极性?若有极性又如何理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基态极性分子的键角和键偶极矩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原子偶极矩校正的Hirshfeld (ADCH)电荷来计算键偶极矩,利用电子的局域函数和键临界点处的局域函数值来分析键的电子结构。通过对IVA族(IVA = C,Si,Ge)、VA族(VA = N,P,As )、VIA族(VIA = O,S,Se)和VIIA族(VIIA = F,Cl,Br)元素形成的系列共价型基态分子,以及环状基态分子的键角和键偶极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键的电子结构类似的情况下,由于键偶极矩的排斥作用,这些分子的键角随键偶极矩的增加而增大。这一发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分子几何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揭示了一种用作色谱固定相的新型组合物,其包含用至少一种通式为R^δ-Qα-(CH2)βSiR^2rX3-r的硅烷进行改性的无机基材。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无机基材是硅胶,并且用至少两种硅烷进行改性。揭示了在色谱应用中的制备和使用方法。该新型组合物具有优越的色谱性能,硅烷醇活性降低,稳定性增强,制备和性能方面有再现性。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槲皮素键合硅胶固定相分离极性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槲皮素是一种植物体中含量丰富、价格较便宜的黄酮类化合物,本研究以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将其化学键合到硅胶上,得到一种含天然配体的槲皮素键合硅胶固定相(QUSP)。 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及固体核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测得硅胶表面槲皮素的键合量为0.139 mmol/g。 采用不同结构的溶质作探针,在评价固定相反相液相色谱疏水作用性能的基础上,侧重研究新固定相对极性芳香族化合物的分离能力,探讨了新固定相的色谱分离机理。 研究表明,仅采用甲醇或乙腈-水简单流动相,无需用缓冲液精确控制pH值,QUSP就能分别实现吡啶类、芳胺类、苯酚类、苯甲酸类和黄酮类等极性化合物的快速基线分离。 QUSP键合的槲皮素除含疏水性的C6-C3-C6骨架外,黄酮环还能为溶质提供氢键、偶极、π-π、电荷转移等多种作用位点,各种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色谱分离选择性,尤其对极性的可离子化的酸性和碱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方法,以AIBN为引发剂引发醋酸乙烯酯(VAc)和醋酸异丙烯酯(IPA)共聚,得到两者的无规共聚物聚(PVIPA).再以PVIPA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以四氯化钛(TiCl4)为共引发剂,引发异丁烯进行正离子接枝共聚反应,分别考察了PVIPA/TiCl4/IB体系中TiCl4浓度、大分子引发剂浓度、陈化温度、陈化时间以及外加含氮亲核试剂2,6-二甲基吡啶(DMP)对异丁烯聚合转化率和PVIPA引发效率的影响,并采用GPC表征方法研究了聚合体系中两种引发活性中心(A)和(B)的引发竞争.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外加亲核试剂的情况下,PVIPA与微量水均可参与与TiCl4的络合竞争,分别形成活性中心(A)和(B),并产生竞争引发异丁烯正离子聚合,生成相应的接枝共聚物PVIPA-g-PIB和均聚物PIB.TiCl4和PVIPA用量以及两者的络合作用温度与时间对异丁烯正离子接枝共聚起着重要作用.合适的TiCl4浓度与PVIPA浓度、低的微量水浓度以及在较低温度下使PVIPA与TiCl4充分络合,都有利于提高大分子引发剂PVIPA的引发效率.引发效率可以达到90%左右,并可制备出极性主链与非极性支链的接枝共聚物PVIPA-g-PIB,其GPC谱图呈现单峰分布,分子量分布(Mw/Mn)可达到2.17.此外,在聚合体系中加入适量含氮亲核试剂DMP,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PVIPA的引发效率.  相似文献   

10.
吕婧怡 《化学教育》2018,39(3):76-78
根据元素原子在不同化学环境下吸引电子能力的差异性,指出了化学环境对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键长是分子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化学键键长实验和计算,前人已做了许多工作。但键长和物质结构及性能的关系,各类无机物、有  相似文献   

12.
化学结构中互变键、交替键和芳香键的自动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结构计算机处理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是互变现象、交替键和芳香键的处理, 尽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早有报道,但它们都有仅考虑计算机处理的方便,而很少 注意其化学应用的不足。本工作在环系识别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识别算法, 使得识别的整体性能更好,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简要介绍了这些算法 ,并通过例子说明了它们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一穹键的提出人们认为,杂化轨道(HAO)角函数的最大值方向(亦即HAO的方向)指向与之键合的原子,这样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直键”。但环丙烷分子中的三个碳原子构成三元环,有60°的键角。而任意两个正交的S-P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θ都不可能小于90°,因而形成C-C键的HAO,不可能指向键合原子,环上的C-C键不可能是直键,而是“弯键”(BentBond)。通常,人们认为张力分子环上的键是弯键,其他的键为直键。  相似文献   

14.
从衍生、离子加合、离子源、裂解等方面对近年来液相质谱测定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的研究进行综述。其中,衍生方式主要介绍了醛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烯烃与炔烃等物质的衍生方式,离子加合主要介绍了铵根离子加合等正离子加合模式与甲酸根等负离子加合模式,离子源主要介绍了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APPI、DESI三种离子源在测定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的研究,裂解方式以三氯杀螨醇为例子。文章以实例对液相质谱测定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对它们的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五个标准化合物来规定 C—H,C—C,C(?)C,C=C 和 C≡C 键的键能和键热。然后把第二种相互作用分为四大类,分别按照结构特征给予校正值,并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了这些校正值的物理意义。从提出的键能、键热和校正值的数值计算了202个各种类型的碳氢化合物的原子生成热,结果90%以上的化合物的误差不超过1千卡/克分子,只有一个分子的误差大于2千卡/克分子。最后还讨论了用标准键能和标准键热来代替键能和键热,以避免由于β-石墨升华热尚未确定所引起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考察化合物能量水平的基本参数是分子中的键能,七十年代初期,R.T.Sanderson 对键能的计算问题,提出分享键能(Contributing Bond Energy,CBE)的概念,他把极性共价键的能量分解为非极性共价键的 E_c 和离子键的 E_i,它们在该键中所占的比量分别用系数 t_c 和 t_i 表示,则键能的计算公式是:CBE=t_cE_c t_iE_i  相似文献   

17.
在自由原子中,其核外各能量层、组的电子云,都对称于核而分布的。如 S 组电子云具有球壳形如 P_x,P_y,P_z,组的电子云,它们各在空间的壳形如三对没有把的哑铃,在空间互相垂直的。  相似文献   

18.
黄韵  马晓燕  林元华  王煦 《化学学报》2012,70(5):591-598
用聚乙二醇(PEG1500)和甲醇先后与共聚物(P(MMA-MAh))发生酯化反应,合成得到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1500.以该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1500、碳酸丙烯酯(PC)和锂盐(LiClO4)为三种组分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电解质性能必会受到这些组分间存在的微观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FTIR来研究PC和P(MMA-MAh)-PEG1500中存在的极性基团(C=O和C—O—C)与Li+的相互作用.对于PC/LiClO4和polymer/LiClO4体系,FTIR定量分析显示,极性基团对Li+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113和0.267,说明在红外光谱中Li+键合C=O和C—O—C极性基团比自由极性基团吸收灵敏度高;另外,计算该二体系中Li+键合极性基团(C=O和C—O—C)的当量百分数极限值分别为94%和45%,表明极性基团与Li+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并且体系PC/LiClO4中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体系polymer/LiClO4.  相似文献   

19.
张维 《大学化学》2005,20(2):48-52
极性转换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某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特性发生了暂时转换的过程。在有机合成中可以用来合成很多常规方法不易得到的化合物。作为切断法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有机合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对熟练掌握有机合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重键是化学键的一个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最多能形成三重键,主族元素轻原子如C、N和O等能形成稳定的二重键和三重键,而主族元素重原子由于Pauli排斥作用很难形成多重键。后来合成了含有p区重元素同原子或杂原子双键化合物。p区重主族元素形成三重键更加困难,因为其活性太高。最近合成、分离和表征了一个稳定的含有Si≡Si三重键的二硅炔化合物。对过渡金属-过渡金属的相互作用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了四重键、五重键甚至是六重键,主要是因为d轨道和f轨道参加了成键。锕系元素同原子间最高能形成六重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