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函照登     
《物理》杂志主编先生:十分偶然地见到了贵刊所载沈惠川《王福山先生谈海森伯(Ⅱ)》一文,大感诧异,不能已于言,特奉此函回报,以表明本人立场.祈贵刊予以全文刊登.一、沈文中的“郁韬”是本人30年前用过的笔名,后来便未用过,而我得识王福山先生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他未必知道我有过这么一个笔名,就算知道,也绝不会在写给高足弟子的信中应用.该文作者声称“王先生的原话几乎一字未动”,至少在这点上的作法在我看来是不够光明磊落的,而且对我是一种攻击。虽然这一改动并不能剥夺该艾所攻击的人反驳的权利,但认为仍是·种侵…  相似文献   

2.
王福山先生谈海森伯(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山先生谈海森伯(Ⅱ)沈惠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合肥230026)2对海森伯的不同评价王老师,你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原子能工作》和译的海森伯夫人的书,我部仔细读过,当然,关于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我听到过不少,但我...  相似文献   

3.
贺于敏70寿辰记学风典范笔会张宗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刘恭梁朱建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100088)1敏锐的洞察循循善诱1996年的8月16日是于敏先生的70寿辰.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张宗烨)想借庆贺他的生日的机...  相似文献   

4.
祝贺彭桓武先生80华诞黄祖洽(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北京100875)彭桓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县。今年正好是他的80寿辰。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作研究生开始到现在,他从事理论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正武院士与中国受控核聚变潘垣①(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欣逢李正武先生八十华诞,作为他的同事和学生,我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祝愿他继续为我国受控核聚变事业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早在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时,李正武先...  相似文献   

6.
我们所知道的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知道的钱三强和何泽慧先生黄胜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顾以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钱三强先生和何泽慧先生是最早把我们带进原子核研究大门的老师.在同两位先生交往的数十年间,言传身教,受益良多.回忆往事,思...  相似文献   

7.
《物理》2007,36(12):I0001-I0004
施士元先生(1908—2007)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教育家和核物理学研究先驱,他于1929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在居里夫人指导下从事核谱学研究.是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的一名物理学博士。施士元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核谱学研究的学者。他1933年回国后.受聘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从此在南大执教50多年,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是南京大学核物理和金属物理学科的开创者。施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教事业.热爱物理学,为我国物理学教学事业兢兢业业、勤奋刻苦地贡献了一生.为祖国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物理学人才。2007年9月28日,施先生走完他多彩的百年人生,在南京安详逝世。施先生虽然已经离去,但他诲人不倦、平易近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高贵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为我国物理学发展所做出的宝贵贡献将永不磨灭。为永久纪念施士元先生的功绩.本刊特约施先生的多位学生、同事撰文.刊出此缅怀专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秦风 《应用光学》2005,26(5):i0002-i0002
王大珩先生祖籍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王大珩先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渎应用光学专业,从师于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进行光学玻璃研究。他是当时英国最早从事稀土光学玻璃研究的两位专家之一,曾获得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和专利。  相似文献   

9.
《电磁学发展史》评介@曾清平¥空军雷达学院@王勇¥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电磁学发展史》评介曾清平(空军雷达学院,武汉430010)王勇(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武汉430074)《电磁学发展史》(修定版)是由宋德生先生和李国栋先生合编的,并于19...  相似文献   

10.
吴水清 《物理实验》1995,15(1):42-44
物理学是从实验产生的吴水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领取诺贝尔物理奖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其中谈到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十分精辟.他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  相似文献   

11.
祝贺汪德昭院士90华诞钱祖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德昭教授今年12月20日是汪德昭院士的90大寿,《物理》约文庆贺。作为汪先生的一名学生,就我对先生的了解,以及在他的领导和指导下的工作的亲身经历,热忱述怀,谨致祝贺...  相似文献   

12.
应崇福院士对我国声学事业的贡献———祝应崇福院士80华诞钱祖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应崇福先生,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18年6月15日.他幼年在武汉入私塾读《四书》,由父亲和义父分别教授英文和数学,由于无小学学历,难以报考中学....  相似文献   

13.
忆叶企荪师祖往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企荪先生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上海县(今上海市),早年从清华学校肄业后赴美,1920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与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的胡刚复先生的学生吴有训先生同期大学毕业),获理学士,1923年在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1920年~1923年叶企苏先生在哈佛大学与胡刚复先生先后在同一导师W.Duane教授那里所进行的Planck常数h精确测定工作(博士论文)给物理学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亚原子结构、核结构和高能粒子结构、甚至反物质等微观结构提供了更精确(16年后的1939年才有较叶先生所定更加精确的h值)的能量子自然单位.其对…  相似文献   

14.
《物理》2020,(7)
正稍微熟悉一些政治理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这本书《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此书成于1990年代初,就着当时的时代背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预言了人类社会最终的组织形式将会是liberal democracy。福山先生放眼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剖析波澜壮阔的20世纪,师承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德国古典哲学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15.
美国乔治亚大学物理系Graham Perdue讲席教授,著名物理学家严懋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17日不幸逝世,享年72岁.严老师的一生,可谓孜孜以求,辛勤工作的一生.一月份他刚刚退休,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一下退休的悠闲,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眷恋并为之奋斗一生的研究事业.新年我给他打电话时,他的声音依然洪亮,我们还在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并约好他从杜克医学院检查回来以后再例行碰面一次.没想到,他留在了那里,再也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16.
黄祖洽 《物理》2012,41(7):452-453
我是1944年在昆明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物理系的,从大学二年级认识王竹溪先生之后,一直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值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就我记忆所及,将王先生帮助和指导我的几件事写出来,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7.
《物理》2020,(5)
正2020年1月19日敬爱的老师方守贤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大家再也听不到他洪钟般爽朗的笑声。由他开拓的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ADS)研发事业,正在我国有声有色地强劲发展。作为学生,我以此短文,追忆方先生当年指导我们开展ADS研究的一些往事,以此缅怀先生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众所周知,以中国首台大科学装置BEPC为标志,方守贤是我国高能加速器的主要奠基人之  相似文献   

18.
对全国通用中专物理教材的点滴意见周长军(青岛第一轻工业学校266071)现行两种版本的通用(工科)物理教材中,在热核反应所需温度的叙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黄伟民先生主编的教材认为,要进行热核反应需将原子核“加热到几千万度以上高温”.而在王银明先生主编...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部收到中国物理学会第一、二、三、四次年会报告(附最近会务报告及会员录)四册和中国物理学会1944年度会务报告(附第十二届年会报告)一册的复印本.前四册年会报告原由王竹溪先生保存,解放后转由钱三强先生保存,最近钱三强先生转给中国物理学会.后一册1944年度会务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供,其摘要已登载于本刊1983年第5期1).本篇是第二、三、四次年会报告的摘要2). 迄今为止,历届年会中,1936年年会,1938年至 1941年的第六至第九届年会(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未召开年会),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的各届年会,资料尚未收集到,希望保留有关资料的读者向本刊编辑部提供.  相似文献   

20.
夏建白 《物理》2005,34(8):611-613
黄昆先生从1951年回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几门课上.1956年3月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黄昆先生参与了制定这个规划,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建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半导体专门人才.不久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就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和四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从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