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30年,安利公司董事长史提夫·温安洛用于商务旅行的航空里程不计其数,连他自己也无法数清楚。正因为这样,他有许多在这些商务旅行中的故事想与大家分享,他想为大家分享他最喜欢的城市,如何在空中消磨时光,以及他在机场不能容忍的事。  相似文献   

2.
3.
安利被认为是两个家族的事业。在《福布斯》杂志2004年全美最大100家私人企业排名中,安利名列第19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喜欢在黄金周出国旅游已经在全世界出了名。对这位保加利亚旅游专家来说,中国人不但是好游客,还是热情好客的好主人。中国美在中国人3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国,虽然启程前我进行了一番案头调研,也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呈现在我面前的中国还是让我异常震惊。无论从旅游学教授的职业视角,还是从一个普通旅行  相似文献   

5.
王颖春 《世界博览》2008,(21):21-24
中国和蒙古要重新崛起,成熟的历史观必不可少。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因为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蒙古又是一个陌生的国度。我们对这个与中国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的邻国,是那么无知,以至于国内有些人还在一厢情愿地谈论"回归"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我将成为所有欧洲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从地中海到巴尔干,从欧盟创始国到新成员,从穷国到富国,从小国到大国。”——巴罗佐1992年我刚去驻葡萄牙大使馆工作,就曾经在酒会、研讨会等场合几次遇见巴罗佐先生,当时他的身份是葡外交与合作国务秘书,也就是副外长。这位身居高位的外交领导人表现得非常随和。因为亚洲国家驻葡人员罕有讲葡语的,所以当他听到我用葡语问候他并提出问题,就显得很高兴,答复问题也格外详细。他的一双眼睛即使在欧洲人中也显得出奇地大,而且特别有洞穿力,与他交谈颇令人愉快。这个时期的巴罗佐,年轻而有活力,个性也挺张…  相似文献   

7.
初识菲欧娜·吉尔摩是在龙之媒广告书店读到她的《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这次重逢则更有一种亲切感——毕竟她与杜孟写的是我们本土的品牌。与从前所看过的中国品牌著作有所区别的是,这次作者是两位外国人,两位品牌战略专家,用一种全新的、超脱的、专业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品牌。从他们的视角,我们或许更能发现本土品牌的精粹与不足。而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外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与众不同;在叙事方面,作者采用了少见的第一人称口吻讲述每个品牌成长的故事,因而使内容更具真实性、权威性。本书撷取的十二个品牌,无一不是中国各领域…  相似文献   

8.
"自然中国·和谐家园"我眼中的自然保护区摄影大赛的揭幕仪式于2007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赛由国家林业局、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以及民间环保团体——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9.
《世界博览》2012,(9):12-12
坎贝尔算得上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通。早在1997年的夏天,他在厦门学习汉语时便开始迷上了中国。大学毕业后,他在北京定居下来,开始与几个当地的乐队一起玩摇滚。  相似文献   

10.
通过书籍、媒体、电影等渠道,或者借助于无数个体的亲历体验,西方人总是试图描绘出一个他们认为是真实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陆彦 《科技信息》2006,(10):10-11
美国电视剧《老友记》中演员们幽默诙谐的表演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欢笑。但在欢笑过后人们也许会思考美国人的友谊究竟是什么样的。在当今中国这个话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被不时提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美国人因投资、深造、旅游等各方面原因来到中国。随着彼此接触的增多,人们不禁会问如何能和美国友人建立友谊。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对友谊的理解往往受本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有差异,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也许能让双方交友的过程更顺利。本文将从5个方面比较中美友谊的不同之处:彼此独立与相互依靠;平等观念与等级观念;流动性与稳定性;突显自我与追求和谐;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刘楠 《世界博览》2010,(17):58-59
这本是一个与30年前的中国相似的国度,"改革"正在让这里变样。2006年年底,我踏上从莫斯科飞往哈瓦那的航班,开始了在古巴的留学生涯。弟弟派好友来接我,在哈瓦那稍作停留后,我们踏上了通往圣克拉拉市的旅途。古巴的高速公路就像国内的国道,车辆稀少,有时甚至开半个小时都见不到一辆车。两边种植着成片的柑橘树与甘蔗,不时还会碰到成群结队的牛、羊在吃草,偶尔还有秃鹫飞过。古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1959)涉及的天文学文献以及李约瑟对于这些天文学文献的翻译介绍等工作.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反映了他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李约瑟对于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处理,在文献学上具有意义;他对于许多技术名词和专有名词的...  相似文献   

14.
龙隐 《世界博览》2013,(7):84-84
这可能是已89岁且疾病缠身的亚洲智者李光耀最后的政治遗嘱。  相似文献   

15.
张巍巍 《今日科技》2011,(10):39-41
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眼中的科学界最高峰,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以其杰出的科学贡献和科学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诺奖得主们怎么看?欧美国家的创新政策是怎样的?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他们眼中的科技创新需要什么?  相似文献   

16.
“离浸泡野猪仔的白酒坛几米开外的地方,就是佛教神龛;‘丹佛天际线’正对着人民解放军的坦克模型;一共有两瓶尊尼获加威士忌,与魏予淇几年前从长城上拆毁的明代信号炮比肩而立;还有一副纪念怀柔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日历。有时候,当我们围着桌子吃饭的时候,我看了看四周,便思忖着:‘这样的世界,有谁能够看得明白呢?…  相似文献   

17.
司浦 《科技智囊》2001,(5):12-23
谁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市场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从现在的情况看,也是一块最有活力的市场。任何一位有眼光的商人都不会忽视这个市场。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这个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上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中发育成长的,因此,表面上的稳定还隐藏着很多变数。还有许多的不规范,甚至是不理性,以至于让许多习惯于在国际市场进行“正规战“的外商们有些无所适从。但总体说来,中国市场正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不理性走向理性。这一点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化进程都是一致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问题在哪儿?前不久,中国美国商会(简称美商会)在北京召开了一个记者会,公布了该会制作的2001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该书辑录了美商会685家会员公司和1550名个人会员在华经商的感受、所关心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尽管有些观点不免带有某些“美国化”.但毕竟这是一面“镜子”,是一面能够帮助我们改善投资环境的“镜子”  相似文献   

18.
“高科技产业,不仅意味着高风险,也意味着高收益。”而不久前有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高科技产业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的特点。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前景怎样?如何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日前采访了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问题研究专家史国力。史博士通晓中文,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有很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包括《数字龙:中国高科技企业》等在内的不少专著,在美国各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威廉和科妮莉亚是我的德国邻居,这辈子从来没来过中国,可脑子里早就被德国各种各样的中国报道灌满了。这次跟我来中国,对我唯一的要求是,带他们看看真实的中国。景点要看,老百姓的生活更要看。  相似文献   

20.
去年我在英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一位刚刚访问过中国上海和香港的外国学者对我说:"中国不能算作发展中国家,因为中国展现出的景象与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截然不同。今后中国不应当再获得国际援助。"她的这番话不禁使我想起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如果把中国比喻为一头大象的话,这位学者所触摸到的恰恰是其最发达、最特殊的"部位"。2006年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在中国各省(市)中位列第一,而当年中国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