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王保强 《化学教育》2013,34(10):52-55
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思维活动,它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根据斯科恩菲尔德教学决策模型理论可知教学决策是由教师拥有的资源、教学目标和个人取向3个因素共同决定。提出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3个策略:增强教师对教育的价值认同感;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利用多种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2.
学习轨迹是特定教学活动下学生学习心理的轨迹,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首先明确学习轨迹是学生在由教学引起的关键事件上认知、情感、动机等与学习有关的动态心理过程的总和;提炼出学习轨迹的3个特征,分别为特异性、序列性和结构化;之后介绍了学习轨迹的探查、教学与测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领域;最后从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2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轨迹的研究价值,为化学教育研究者了解该领域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模型认知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基于模型认知进行教学设计,能促使教师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核心素养,从而使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对模型及模型认知理解的基础上,以典型的符号模型“化学方程式”为例,阐明了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与学科观念的关系,形成了发展学生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4.
曾友良  肖小明 《化学教育》2014,35(13):27-30
通过调查学生在学习“化学键”前关于本概念的各种认识,发现学生“化学键”前概念的产生原因:(1)日常生活经验影响;(2)理科学习经验影响;(3)认知图式仍然在宏观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化学键”概念转变教学的5条策略。  相似文献   

5.
选取化学学科“原子结构”知识内容中原子结构、轨道等10个概念,采用词语联想法和相似矩阵法对55名初中化学教师的“原子结构”认知结构进行了测查,绘制出认知结构图,以研究初中化学教师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并对可能影响其认知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学科认知结构有明显“退化”倾向,教师仅对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电子5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对轨道等其余5个概念认识模糊。性别、教龄、学历、任教学校地域等因素对教师学科认知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影响教师认知结构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王云生 《化学教育》2014,35(15):6-9
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微观层次做分析研究、借助化学符号系统做描述,是化学陈述性知识的认知方式。借助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心理表征的理论,描述化学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引用中学化学电解质溶液和溶解度的教学实例,讨论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如何运用化学科学的认知方式,诊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正确表征化学陈述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王保强 《化学教育》2013,34(8):45-49
教学决策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时间段的决策,教学决策一直伴随着教学进程。从教学实践看,课前教学设计中的决策是教师普遍感到最困难的事情。教学决策从概念上与教学设计有重叠与交叉的部分,同时2者也有区别,其中教学决策的重点是在于选择。教师教学决策主要有运用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以个人决策为主和需要基于一定的情境性等特征。通过4位教师以"沉淀溶解平衡"为内容而设计的4个问题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在化学教学决策中的差异,提出提升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谈认知结构理论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其认识世界、进行高效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策略性知识、知识的表征和知识的组织3个方面。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其完备化、条件化,使化学知识结构化。  相似文献   

9.
科学本质教学设计是科学本质教学实践的基础。本研究评估了35名职前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教学设计。数据源包括:科学本质教学设计、半结构化访谈、非正式访谈等多元数据。数据分析以“显性-反思性”教学为框架,分别从科学本质教学设计的目标设定、内容融合、情境创设、问题、讨论、反思等6个方面对职前科学教师的科学本质教学设计进行等级编码。研究结果表明,职前科学教师能够将科学本质作为认知性目标,挖掘课程材料中的科学本质内容,较好地设置科学本质的教学情境,但在具体实施科学本质教学设计的问题、讨论、反思时表现欠佳。这表明职前科学教师在将“显性-反思性”教学转化为具体的、实操层面的教学设计时仍然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0.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选取了1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卓越教师计划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6个维度对师范生化学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经过化学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师范生在“学情分析”和“板书设计”2个维度上的整体水平较其他维度仍然很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为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化学教学中认知策略的教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谷清  肖小明  谢祥林 《化学教育》2005,26(3):22-23,32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内部组织起来的调控学习、思维等活动的内部定向技能。化学教学中认知策略的教学训练要经历认知策略价值认同、认知策略尝试、认知策略反思、认知策略迁移和应用、认知策略巩固等阶段。教师要在认知策略教学训练中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元认知知识,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坚持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2.
以参加满1年教学工作的新手型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对有效教学的认识现状。研究发现,39%的新手型化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特征的认识只能达到1个维度;仅8%的新手型化学教师能够达到4个及以上维度,64%的新手型化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合理设计并实现教学目标"特征。新手型化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策略认识主要集中在"有效的教学设计"(50%)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53%);对有效教学影响因素认识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少有提及"学生预习和课后巩固"等因素;对有效教学误区认识较窄。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新手型化学教师和教育教学机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怀强  张军 《化学教育》2019,40(7):42-46
结合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典型问题,提出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应该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初中教学应该为学生认知发展打下基础,高中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已有认知,2者有效对接使初、高中化学学习顺利衔接,并由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愿愿  王后雄 《化学教育》2021,42(19):82-86
教师加强教学反思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近10年理科教师教学反思实证研究的梳理与分析,把脉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厘定我国理科教师教学反思实证研究发展方向,即理科教师教学反思的范式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反思研究、理科教师教学反思的跟进研究、职前理科教师教学反思培养研究,以期为当前理科教师教学反思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钱胜 《化学教育》2014,35(13):52-55
教师培训是教研部门的重要工作,也是提升一线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就重庆初中化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最希望培训的内容依次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实验教学的策略、命题的技巧、现场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论文的撰写技巧等。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是“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之一)”的一种形式。针对来自江西省7个设区市的近60所农村初级中学化学教师的调查,介绍了教师教学反思的目标和方向、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等情况,提出要重视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加强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营造教学反思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7.
陈为建 《化学教育》2022,43(19):88-92
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双减”改革和“县中”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的现实需求,针对如何构建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从调查掌握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课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教研机制、精准培训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等5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表明:健全工作机制、聚焦学科育人和激发全体教师工作热情,是构建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物理》作为高分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存在大量的概念、公式、假设等抽象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教授高分子物理,为学生顺利进入高分子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成为教研人员的关注焦点。本文基于赫尔巴特提出的学习认知过程的五步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新知识与背景知识的结合以及新知识的应用、教授过程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季春阳  朱琳琳 《化学教育》2016,37(19):21-25
学生相对于教师在化学问题解决时普遍存在3个问题,即不会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解题速度慢;面对综合性问题无方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产生这3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与教师在化学问题解决认知过程中,对于问题知觉的刺激与知觉的加工、信息整理与资源分配和知识组织方式3方面存在差异。为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化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思维变化,改变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斌  李继良 《化学教育》2020,41(3):52-60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借助表现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表现性评价”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从“获取推理证据”“基于证据推理”“建立认知模型” “基于模型认知”等4个维度提出表现性评价量规,以 “空气”第1课时教学内容为例,设计表现性任务。介绍了在“空气”第1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基于表现性评价观测学生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展开“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