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沉淀介质对合成醇Cu-Co-Fe系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杰  杜宝石  辛勤  黄海微 《催化学报》1997,18(3):194-198
分别以水和乙醇为沉淀介质,按不同方法制备了低碳醇合成用Cu-Co-Fe系催化剂.以乙醇为沉淀介质时,有利于提高生成低碳醇的活性和选择性,产物中正构醇含量增加,且不服从Schulz-Flory方程分布方式.乙醇的存在,使沉淀体系中的杂质NaNO3不易洗脱,催化剂还原温度提高;高的NaNO3含量对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不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乙醇的预处理可提高催化剂对CO的不可逆吸附能力,提高还原温度则会使催化剂对CO的不可逆吸附能力减弱.提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方法是用乙醇修饰催化剂,并降低其中NaNO3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3.
合成气制低碳醇Cu—Co尖晶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Cu-Co系催化剂可从合成气制C1-C6正构低碳醇。Cu-Co尖晶石化学组成均匀,能使活性中心均匀分布,为良好的催化剂前驱体。本工作用共沉淀法与灼烧法制备了Cu-Co尖晶石化合物。XRD,DTA,TG等研究表明,当Cu/Co比为0.05-0.5时,得到单相的尖晶石化合成物可作为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前驱体。其中,共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当Cu/Co比为0.35-0.45时共沉  相似文献   

4.
影响Cu—Co合成醇催化剂活性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景春  蔡水玉 《催化学报》1990,11(5):366-371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金属催化剂上,由CO和H_2选择合成高级醇是合成气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IFP在1982年提出的Cu-Co催化剂至今还是重要的体系,对合成C_2醇有较好的选择性,但这类催化剂存在热稳定性差、活性低的缺点,为改善催化剂的性质需添加热稳定性高的载体和助剂。有关Cu-Co催化剂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加入第Ⅲ组分对其性质的影  相似文献   

6.
乙醇对合成醇用Cu-Co-Fe催化剂的修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  王向宇  杜宝石  辛勤  李灿 《催化学报》1998,19(3):264-267
乙醇对合成醇用Cu┐Co┐Fe催化剂的修饰效应徐杰王向宇杜宝石(郑州大学化学系,郑州450052)辛勤李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116023)关键词铜,钴,铁,合成醇,乙醇,修饰作用分类号O643/O647自70年代以来,已对多种CO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Cu/Co比不同的五个Cu-Co-Al合金样及其碱抽提产物-RaneyCu-Co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进行了XRD表征。结果表明:Cu-Co-Al合金由CuAl2、CuAl2及Al13Co4三种物相构成。随Cu/Co原子比(0.17-23.1)增高,Al13Co4及CuAl物相逐渐减少,直到消失,CuAl2物相产生且逐渐增多。RaneyCu-Co催化剂由两种Cu-Co固溶体组成,一种富铜,另一种富  相似文献   

8.
低碳醇合成Raney Cu—Co催化剂的研究:Ⅰ.反应性能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563K、6MPa及H2/CO=2的条件下,考察了Cu/Co比不同的几个RaneyCu-Co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RaneyCu-Co催化剂上CO加氢产物主要为C1-C6正构醇及C1-C8正构烃。烃和醇产品的分布均符合Schulz-Flory方程,但醇产品的链增长几率(0.3-0.55)均小于烃产品的值(0.6-0.75)。Cu/Co比不同的催化剂在进入活性稳定区之前。均经过了一个不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CO/H_2催化合成低碳混合醇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低碳混合醇可作为掺合汽油的助溶剂、燃料和代油品,一经分离则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价值很大。催化剂是合成过程的关键,七十年代以来该领域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如美国Dow公司开发的MoS_2体系,意大利Sham公司研制的“甲基燃料”合成催化剂及法国IFP开发的混合氧化物型“乙基燃料”合成催化剂等,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催化剂的表面  相似文献   

10.
沉淀法制备Fe-Ti系合成醇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徐杰  王文祥  苏运来 《催化学报》1994,15(6):432-43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并行考察了用溶剂化金属原子分散(SMAD)、浸渍、共沉淀三种方法制备的Cu-Co催化剂的一氧化碳加氢反应(563K,6MPa,H2/CO=2)性能及附态CO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1)三种催化剂上反应产物均为C1-C5正构醇及正构烃,总醇的选择性依下列次序增:SMAD<浸渍<共沉淀。(2)表面低配位钴中心上多重吸附态CO的红外吸收峰的面积分数,对不同催化剂的变化规律,与醇选择性的变化一致;(3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XRD、XPS、及H2-TPD技术对不同Cu/Co比的几个Raney Cu-Co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与反应醇选择性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Raney Cu-Co催化剂均由不同Cu/Co比的两个Cu-Co固溶体相组成,还原(H2,563K,2h)前,表面除有Cu^0和Co^0外,尚有少量Cu^+1和显著量的Co^+2存在,还原后,Cu^+1几乎消失,Co^+2仍有一定量存在,在反应温度下(56  相似文献   

14.
沉淀法制备Fe-Ti系合成醇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压力6MPa,空速5000h-1下,采用微反-色谱-微处理机联合装置,对沉淀法制备的Fe-Ti系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进行了测定.在配料组成相同的情况下,并流法和反加法制成的催化剂活性较高,350℃时催化剂上的最高醇收率为0.557g/(ml·h),C2醇(碳数大于或等于2的醇)的最高含量为38.3%.实验结果表明,并流法制得的氧化态催化剂具有非晶态结构和较大的表面积.提高焙烧温度,反加法所制氧化态催化剂的衍射峰强度减弱,表明铁、钛组分间有某种相互作用.正加法所制催化剂的氧化态主要物相为α-Fe2O3,叠加扫描后发现有少量Fe2Ti3O9晶相.程序升温还原的结果表明,催化剂的还原经历了脱去外表水和铁组分还原等过程,但低温下催化剂不能充分还原.采用峰形鉴别法和逐步逼进法得到了主还原阶段的动力学参数.不同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差异,归因于不同制备方法使得沉淀的铁组分和浸渍的钛组分的均匀度和分散度不同,以及Fe-Ti组分的相互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苏运来  刘云  郭益群  刘中民 《催化学报》2003,24(10):799-803
 采用N2吸咐,TPR和XRD等表征手段对高温熔融法制备的Fe-Cu-Zn-K-Al催化剂中氧化铝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比表面积低于4.0m2/g时,催化剂性能受比表面积的影响非常明显.少量的Al2O3即可有效地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醇的收率和C2+OH的选择性;大量的Al2O3虽然能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所增加,但醇的收率和C2+OH选择性却显著降低.这是Fe-Cu-Zn-K-Al催化剂中Al2O3同时具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所致.物理作用能有效地增加还原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金属利用率,分散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使其更容易还原,进而提高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化学作用影响到催化剂的电子性质,从而导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降低.TPR和XRD结果表明,在Fe-Cu-Zn-K-Al催化剂中,助剂Al2O3的作用随着其含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当Al2O3含量较低时,其物理作用是主要的;随着Al2O3含量的增加,其化学作用更为明显,甚至导致新物相AlFeO3生成,进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影响Cu-Co合成醇催化剂活性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_2—C_5醇的生成主要与钴组分有关,而铜能显著增加钴的活性,且有利于抑制烃的生成。还原形成的金属钴晶体形态因添加铜而发生了改变。XPS方法表明催化剂在活性状态时,铜和钴之间可能存在电子转移。在影响催化剂活性稳定性方面,结构因素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Cu-Co系催化剂可从合成气制C_1~C_6正构低碳醇。Cu-Co尖晶石化学组成均匀,能使活性中心均匀分布,为良好的催化剂前驱体。本工作用共沉淀法与的烧法制备了Cu-Co尖晶石化合物。XRD、DTA、TG等研究表明,当Cu/Co比为0.05~0.5时,得到单相的尖晶石化合物可作为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前驱体。其中,共沉淀法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与选择性。当Cu/Co比为0.35~0.45时共沉淀法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最高,醇时空产率0.15~0.20mlROH/mlcat./h,醇选择性>50%。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所需的产品组成。  相似文献   

18.
19.
储伟  熊国兴 《分子催化》1994,8(3):219-224
在铜钴基催化剂体系上,由合成气制备混合醇的反应在6.0MPa的条件下进行.双活性组分体系中铜和钴是以强相互作用状态而共存的,分子探针实验表明,铜和钴的并存对于确保醇的碳链增长是重要的,助剂MoO_x的加入显著提高了La_2Zr_2O_7担载的铜钴基催化剂Co/CuLZ的活性和选择性,其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氢的可逆溢流效应而改善了体系的氢化性能,和增大了CO的插入反应能力。在改良催化剂体系上,获得了53%的醇选择性和147g/Kgcat/h的混合醇产率,内含33%的高级醇。  相似文献   

20.
A series of Cu/Co/Mn/Al catalysts derived from hydrotalcite precursors with different Cu/Co molar ratios (0, 0.1, 0.5, 1.0, and 2.0) were prepared and u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rom syngas. N2 physical adsorption desorp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hydrogen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H2-TPR), thermogravimetry (TG),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u/Co/Mn/Al catalys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um Cu content can increas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mprove reducibility, and form regular layered structure to provide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active sites, thereby enhancing catalytic activity and alcohol selectivity. When the Cu/Co molar ratio was 0.5, the yield of alcohol and the alcohol selectivity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s of 0.071 g·g-1·h-1 and 35.9%,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