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液晶性树状高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树状高分子进行功能化,使之成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是目前很热门的课题,树状液晶就是其中之一.树状高分子长径比很小,似乎难以形成液晶态,但人们已发现多种树状液晶分子,几乎囊括了所有在其他高分子中出现过的液晶相.本文按液晶相分类,介绍树状液晶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树状高分子PPI水溶液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状高分子是一种新型三维合成高分子,由于其分子量分布很窄,分子具有很高的规整性,可作为理论研究的模型,这类分子具有特殊的高度支化结构,内部存在大量的空腔,表面密布大量的官能团,因此存在很多潜在的用途,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由于上述原因,它们的许多都与线性高分子有很大差异,故在溶液性质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程Rong时等最近提出一种用于研究高分子溶液在毛细管中流动行为的新理论--吸附理论,在线性高分子溶液中得到很好的验证,本文对树状高分子PPI(聚丙撑亚胺)水溶液尤其是在极稀溶液范围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吸附理论的适用性,还意外地观测到了动态接触浓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分子溶液流过时间测量之前和之后纯溶剂流过时间的变化不仅再次证实了极低浓度区高分子溶液反常粘度行为的起源和校正方法,而且找到了定量研究粘度计毛细管管壁上高分子吸附层厚度的实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溶剂的性质对高分子吸附层厚度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积排斥色谱法/示差折光指数/直角激光光散射/示差粘度三检测联用技术在25 ℃的THF中表征了超支化高分子的溶液性质;结果表明 超支化高分子符合普适标定规律,体积排斥色谱法/示差折光指数/直角激光光散射/示差粘度三检测联用技术能解释传统SEC/RI技术不能解释的溶液行为.  相似文献   

5.
树状高分子的特性粘数与代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爱因斯坦的粘度理论出发 ,联系树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参数 ,计算了树状高分子的特性粘数 ,得到了树状高分子的特性粘数与代数的内在关系 ,分析了树状高分子特性粘数特异行为的内在原因 ,使得对树状高分子特性粘数的理论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依据最近提出的关于单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对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的浓度依赖性进行了更新的理论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新的多分散高分子的稀溶液粘度与浓度的关系式。实验研究表明,该关系式是与实验数据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随机过程与概率统计理论, 以随机变量U表示高分子吸附层的厚度, 导出了U的分布密度, 建立起了处理高分子吸附层分子形貌的模型. 结合实验结果, 分析了平均分子量为1.08×106和链电荷密度为0.254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在黏土颗粒表面吸附层的分子形貌, 给出了吸附层厚度随机性分布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高分子溶液的粘度在极稀浓度区往往表现出异常行为,即当浓度低于某一特定值后,比浓增比粘度-浓度图偏离预计的线性关系,出现上弯或下弯的曲线.  相似文献   

9.
用电化学氧化法使玻碳电极表面氧化生成羧基,利用偶联活化试剂将1.0G树状高分子(PAMAM)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并通过共价结合固定ssDNA。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采用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方法对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通过亚甲基蓝与双链dsDNA作用的氧化还原电流的变化,可以识别和定量检测溶液中互补的ssDNA片段。经过条件优化,本法测定DNA的浓度线性范围为2×10-9~2×10-7mol/L,检出限为1×10-9mol/L。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层厚度对了解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厚度的测量通常采用椭圆偏振法、流体力学法和沉降法等几种方法来测量[1].流体力学法始创于50年代中期Ohrn[2]对极稀高分子溶液粘度异常行为的解释.由于高分子在粘度计的毛细管管壁上的吸附,致使...  相似文献   

11.
12.
气相色谱法测定气固表面的吸附停留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用气相色谱测定气体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停留时间的方法. 经推导, 得到了测定公式.用八种烷烃及苯在硅胶上的吸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和研究,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The adsorption amount of poly(styrene sulfonate)and poly(dimethyldiallyl ammonium chloride)(PSS/PDDA) self-assembled multilayer membranes in designed dipping solvents were measured by UV-Vis-spectroscopy and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Intrinsic viscosities of PSS and PDDA in corresponding dipping solvents were determined by an Ubbelohde viscometer.It is found that the adsorption amount of PSS/PDDA self-assembled multilayer membranes built up in different dipping solutions,added salt concentration,p...  相似文献   

14.
硫脲自盐酸溶液中在低碳钢表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失重法研究硫脲对低碳钢表面在盐酸溶液中的吸附特性及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Frumkin等温式及Flory-Huggins等温式处理实验数据,发现低浓度的硫脲自2mol·L-1盐酸中在低碳钢表面上产生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取代吸附过程,而且是一个熵增过程.尤其应该注意侧向作用力和被吸附的硫脲分子所代替的水分子数,其表面覆盖度随温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重要原因.实验结果还表明在30℃时,吸附过程中侧向作用力影响较大,并遵循Frumkin等温式,其吸附分子垂直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在35℃-50℃时,吸附分子在金属表面水平吸附,其侧向作用力可忽略,遵循Flory-Huggins等温式.根据这些结果计算出吸附自由能、吸附焓、吸附熵,说明表面覆盖度中温度的影响起因于吸附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十六烷基吡啶在玻碳电极表面上的吸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交流阻抗法在长光程薄层光谱电解池中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yBr)在玻碳电极上的吸附过程。在复数平面图的高频区获得了与电解池结构电容有关的半圆,低频区获得了与CPyBr吸附有关的阻抗及Warburg阻抗,建立了CPyBr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及电极过程的交流阻抗等效电路。理论预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树枝形高分子特性黏数反常行为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借助自洽场理论计算了树枝形高分子的径向密度分布函数,然后在二区域模型理论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树枝形高分子的“代数”、活性中心官能度、重复单元链节长度、有效相关系数和排除体积参数等对其特性黏数的影响.在理解树枝形高分子特性黏数与其微结构关系的基础上,从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的角度,揭示了树枝形高分子的特性黏数不能反映其聚合度...  相似文献   

17.
描述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两个著名吸附等温式Langmuir公式和Bronauer—Emmett—Teller(B·E·T)公式可以由动力学方法和统计热力学方法导出。但在导出过程中,都要引进一些基本假定之外的附加限制和近似. 根据经典热力学的唯象特点,能建立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吸附表面相热力学模型.从吸附平衡是一种热力学相平衡这一观点出发,可以由相平衡原理十分简洁地导出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多层吸附的B·E·T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8.
超支化聚(胺酯)的分子设计及其制备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为原料由Michael加成反应制得N ,N 二羟乙基 3 胺基丙酸甲酯单体 ,再用“准一步法”和“发散法”使之与 1 ,1 ,1 三羟甲基丙烷 (核 )反应合成一种新型超支化聚 (胺 酯 ) .以核磁共振和元素分析方法对N ,N 二羟乙基 3 胺基丙酸甲酯单体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GPC测定表明合成的超支化聚 (胺 酯 )分子量分布窄 ,具有单分散性 ;粘度小于同分子量的线形分子 ;耐热性能较好 ,失重温度高于2 0 0℃ .  相似文献   

19.
可光固化星形超支化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描述了基于季戊四醇和1,2,4 苯三甲酸酐,经由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甲基丙烯酸酐改性的系列超支化聚酯的“发散”合成方法,即合成反应从“中心核”开始,逐步向外扩展,控制链增长,每个分子形成具有大约8,12和16个甲基丙烯酸酯双键的超支化臂。这种星形聚酯分子具有三维球状结构,不会产生分子链间的缠结,在辐射固化涂层和粘合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新合成的NJ-8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吸附苯甲酸,并与Amberlite XAD-4进行比较。从静态平衡吸附行为及其热力学性质讨论吸附机理。动态穿透吸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NJ-8提高交联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能力约为Amberlite XAD-4的1.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