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麻醉麻痹猫的腰骶髓背角,用玻璃做电极记录了脊髓投射性神经元的逆、顺向反应,并用条件-检验刺激方法,观察了颈髓刺激对有关神经元顺向反应的影响。经颈髓法逆向刺激鉴定出的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等三类同侧投射的投射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的神经元分别为46%和54%。大多数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对腓神经10T和50T刺激发生相似的反应;大多数广动力范围型投射神经元对50T刺激的反应强于对10T的反应。条件性颈髓逆向刺激下,大部分广动力范围及小部分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的检验性顺向反应放电数目明显减少。结果提示,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可对外周Aβ及部分Aδ传入发生反应;颈髓背索或背外侧索中含有对有关投射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的下行纤维成分。 相似文献
2.
在以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孤束核(SN)和背索核(DCN)以及腰髓背角微电极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脊髓神经元的轴突投射和传入支配。在腰髓背角Ⅲ—Ⅴ板层共记录和鉴定了92个神经元。其中38个神经元可被SN和DCN双重地逆向激动;其余54个神经元既对SN又对DCN的刺激发生突触反应;8例发生双重逆向反应的神经元还对SN和/或DCN的刺激发生突触反应。逆向和突触反应的传导速度均属Aδ纤维,但前者较快,后者较慢。结果提示,(1)有些脊髓神经元发出较粗的Aδ分叉轴突,向SN和DCN进行双投射;(2)这种双投射神经元有的还从SN和/或DCN接受较粗Aδ纤维支配;(3)另一些脊髓神经元受来自SN和DCN较细Aδ纤维的双重支配。 相似文献
3.
在麻醉猫上用逆向刺激和细胞内记录鉴定和记录了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约半数细胞,逆向刺激只引起一个逆向电位。由于微电极穿刺引起的去极化,逆向电位有时呈不典型形状,但在细胞内注射超极化电流后转变成典型的逆向锋电位。其余半数细胞的逆向电位后还出现突触后活动。细胞内分析提示,这种突触后活动主要是由于经背索上行的A_β初级传入的脊髓内侧支受到激动而产生的。部分突触后活动通过单突触引起。另一部分显然是多突触反应,据信它们是由A_β轴突、背索核(DCN)下行轴突或DCPS神经元轴突本身的局部侧支引起的。上述结果表明,DCPS系统具有非丘系性质,可参与A_β传入激动的疼痛调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由逆行刺激激活的中缝大核内的缝-脊神经元,其轴突传导速度和自发放电率变异甚大。比较对照动物和事先给5,6-双羟色胺(一种专一作用于5-羟色胺细胞的神经毒)的动物的缝-脊神经元的电活动,发现在给药动物找不到传导速度慢于12m/s、自发放电率又低于3Hz的单位活动,故具备这两特征的神经元被判别为含5-羟色胺的。此外,还用锋电位间隔的变异系数来测试各单位自发放电的规则性,结果表明传导速度慢的单位放电比传导速度快的更不规则。 相似文献
5.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足三里穴(ZSL)和孤束核(SN)及腰髓背角Ⅲ—V板层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了57个对ZSL和SN电刺激均有反应的脊髓神经元。其中34个可被SN逆向激动,其余对SN发生突触反应。所有神经元对ZSL刺激均发生顺向反应,LTM型和WDR神经元约各占一半。结果提示:(1)同一个脊髓背角神经元可接受来自ZSL的躯体传入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内脏感觉核团——SN;(2)脊髓背角神经元也可接受SN的下行神经支配;(3)躯体传入与内脏传入两种信息可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或SN内汇聚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 二维材料特别是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材料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它们也被认为是基于石墨烯电子器件的补充材料.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 在于它们奇特的性质以及其在催化, 能量存贮, 电子, 光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自2007年开始, 双电层离子液体晶体管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和无机材料包括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材料以修饰或者调控这类材料的电性质. 基于这种双电层晶体管技术, 材料的迁移率, 操作电压等被进一步改善, 绝缘-金属相变, 超导甚至是铁磁性质也被实现. 本工作将综述双电层离子液体晶体管技术对二维材料的调控性能和简要展望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基于原位电聚合硫堇的双酶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聚合硫堇作为电子传递媒介的辣根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HRP-GOD)的双酶型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法采用碳糊包埋HRP和硫堇,通过原位电聚合形成聚硫堇修饰的碳糊电极,以壳聚糖膜修饰该电极表面,用戊二醛交联固定GOD制得葡萄糖传感器。葡萄糖在1.0×10-4~8.0×10-3mol/L浓度范围内与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5×10-5mol/L。该传感器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经一个月的连续使用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活性的80%。 相似文献
13.
15.
16.
以p、m-二茂铁苯胺和p-乙酰硫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两个含p-乙酰硫苯基的二茂铁席夫碱化合物,硼氢化钠还原碳氮双键的同时对乙酰硫基脱保护,得到了两个二硫键桥联双二茂铁芳胺化合物。用熔点,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高分辨质谱对相关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电化学循环伏安研究表明,p、m-二茂铁苯胺所形成的席夫碱及其还原脱保护产物的循环伏安性质略有差异,其中仲氨基和二茂铁处于对位的二硫键桥联双二茂铁芳胺容易失去电子。电化学研究表明,通过二硫键的均裂和Au-S键可将含刚性芳香环的二茂铁分子通过自组装的方法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可作为潜在的生物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7.
实验使用16只家免,静脉注射三碘季铵酚麻痹动物,记录内膝体(MGB)单个神经元对于短声刺激的放电反应和自发放电活动。电刺激大脑眶回皮层时,在92个对短声刺激具有放电反应的MGB神经元中,25个神经元的放电反应受到抑制(占27.2%),14个神经元的电活动受到易化影响(占15.2%);15个具有自发放电活动的神经元全部受到抑制性作用。这种具有抑制和易化效应的眶回皮层刺激点分布较为集中。刺激眶回皮层的相邻两点,可以对MGB同一神经元的电活动分别产生性质完全不同的抑制及易化效应。由于存在短潜伏期(2及3ms)的眶回下行作用,作者认为可能存在着“眶回-内膝体”的直接通路。用2%盐酸普鲁卡因阻断大脑嗅鼻沟后缘听觉皮层(ACBRS区),可使具有较长潜伏期的眶回易化效应消失,因而眶回对于MGB的影响也可能经由“眶回-ACBRS区-内膝体”环路。 相似文献
18.
以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和1,4-双三乙氧基硅基苯(BTEB)为反应单体,分别采用盐酸和十二胺为催化剂,通过两步酸碱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新型双苯基杂化硅胶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分别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压汞法对材料的结构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具有特定的网络结构特征,孔径主要分布在3.4μm左右,材料的总孔容为3.5 cm3/g,比表面积为145 m2/g。新型整体柱能够很好地分离烷基取代苯、稠环芳烃、取代苯胺和硝基苯酚异构体。整体柱重复性实验表明,6种苯的同系物保留时间和容量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0.61%和0.30%(n=8)。不同批次的整体柱的保留时间和容量因子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7.2%和5.6%(n=3)。 相似文献
19.
固液界面双电层在电化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如何发展一个理论方法,在该方法的框架下计算双电层的平衡性质和动力学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本文总结了最近十几年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计算双电层平衡性质和电催化反应的进展,如热力学方法、反应中心模型以及双参考方法. 并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基于周期性均匀介质溶剂化模型 ( DFT/CM-MPB)对于固液界面双电层的研究,该方法能够计算双电层的平衡性质(零电荷电势和微分电容)和表面相图,在此基础上能深入研究基元反应的电荷转移系数,并结合微观动力学推导出宏观的Tafel(电流-电势)曲线. 并列举了该方法对于重要电化学反应(如氢电极反应)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
烷基桥联双二茂铁衍生物的取代基效应与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烷基桥联双二茂铁衍生物的电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子稳定构象对该类分子体系的茂铁基电化学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两个二茂铁与桥头碳的夹角越小,其分子中2个茂铁基之间相互作用越大,ΔEp值越大.此外,讨论了酰基对茂铁中心的电氧化作用的影响,酰基表现出较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