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研究自 8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一大批优秀成果 ,不仅为我们进一步解读鲁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2 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提供了重要参照。在学术界为这些研究成果感到欣慰的时候 ,叶世祥却对 80年代以来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他认为 ,由于受“重内容轻形式”这一思维定势的制约 ,鲁迅研究出现了“本体的迷失”。所谓“本体的迷失” ,在叶世祥看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们对鲁迅小说艺术性的关注极其不够 ,在研究当中 ,无视或者忽视了鲁迅小说之为小说之根本”。[1 ] 叶世祥对新时期鲁…  相似文献   

2.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小说技巧》视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的继承之作。然而,从詹姆斯到卢伯克的理论观点发生了重要变化,不仅涉及应用和精简,更体现了提升。这关乎对小说本质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对立的概念。卢伯克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小说写作形式和意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主张小说主题决定小说形式。在创作中,小说形式应平衡画面和戏剧性写作。这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在形式方面具备丰厚的潜质,鲁迅确实是一个创造新形式的先锋。80年代以来的"实验小说"在文体意识、叙述意识等方面的形式革命,仍能从鲁迅的小说中聆听到清晰的历史回应。鲁迅是20世纪中国实验小说当之无愧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的价值,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等为例,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探讨中年鲁迅心境、意识渗透于小说创作中,由此而形成其小说浓烈鲜明的理性色彩,它成为鲁迅小说中年人特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百年以来,鲁迅小说形式研究历经了探究写作技巧时的零碎探讨时期、马克思主义形式理论探究时期和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西方现代形式文论研究时期,全新的叙述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推进了鲁迅小说形式研究。这些突破在鲁迅小说的叙述者、情节模式、复调和修辞等研究上都有明显体现。鲁迅小说形式研究仍有不足,符号叙述学能推进鲁迅小说隐含作者、修辞和叙述者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大致呈现出悲哀、悲愤、悲壮、悲谐四种形态。其中悲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这与鲁迅思想启蒙的创作目的有内在联系。在鲁迅小说中,往往是一篇包含着多种悲剧美形态,彼此杂糅交错在一起,产生出丰富复杂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9.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小说体式创新的范本,他颠覆传统也超越自我,创造经典又拆解经典。在关于小说体式的广泛实验中,他深入地探究了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以及故事与传统的勾连。对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的考察无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文体家的价值,尤其是感受他那以最为自由之手笔创造崭新的小说形式的心灵探险。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小说形式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是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立足于鲁迅小说的文本,从作者主观意识的展现、潜在对话关系构成的多声部现象、写作方法、叙述视角、小说的多义性等方面探析其中的复调特征,对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搜集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逾百种鲁迅小说版本基础上,以时间为脉络,对其封面设计的美学共性、时代个性和风格流变进行研究,以此窥见新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鲁迅小说的封面设计以及其他小说封面设计的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鲁迅的动物题材小说评论甚少,本文就《免和猫》、《鸭的喜剧》的深刻蕴舍、超前性思考及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朴素、平实是鲁迅小说艺术又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格特征。该风格表现为:"小"处着眼,"广"域取材,"俗"中见雅。其特征为:民俗性和时代性。素朴之美渊源植根于生活,成长于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成熟于鲁迅精神的思考和锤炼。  相似文献   

14.
刘柏君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103-104,138
鲁迅的小说是复杂的,因此对鲁迅小说研究的视角也必须是多维的,从鲁迅与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关系入手,讨论分析了荣格集体无意识学说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读关于“意象叙事”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运用,试图探求中国叙事言说背景下的鲁迅叙 事方略,在其小说文本中如何体现意象的双构或多构性,从而寻找到了以意象为中介,那种作者或隐含作者,与读 者或隐含读者间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父子型”文化模式下,女性作为文化存在,其生存是艰窘而悲惨的。鲁迅通过祥林嫂、子君、爱姑三个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女性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自身原因,以此来实现他对女性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以暴露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为己任,常通过性意识、性心理的描写来反映性与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矛盾,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刘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鲁迅创作小说分析,揭示出作者独特的思想意蕴,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民性和战斗性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一种本体的形式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形式本体描述方法的问题,在对本体的概念、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实际,提出了一种本体的形式描述方法DecDef(Declare Define).在这种描述方法中,把本体抽象成外部声明和内部表示两部分,在外部声明中说明本体中的概念、关系;在内部表示中说明这些概念和关系的语义,建立了本体内的简单推理模型.给出了这种形式描述的一个基于XML(Extensibble Makeup Language)的系统模型以及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在实际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