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时宇杨正明杨开菊黄延章 《力学与实践》2008,30(5):16-18
根据岩心实验提出了两参数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Buckly-Leverett方程建立了非线性非混相驱替方程. 通过对该方程求解分析可知,与线性达西渗流相比,非线性渗流的驱油相率较差;同一含水饱和度下的含水率更高;而储层中各点的压力梯度更大,导致所需注采压差更大. 说明有效的开发低渗透油藏需要比中高渗油藏更小的井距和更高的注采压力体系. 相似文献
3.
4.
基于低渗透多孔介质渗透率的渐变理论,确定了能精确描述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特征的非线性运动方程,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验证了非线性运动方程的有效性。非线性渗流速度关于压力梯度具有连续-阶导数,方便于工程计算;由此建立了低渗透多孔介质的单相非线性径向渗流数学模型,并巧妙采用高效的Douglas-Jones预估一校正有限差分方法求得了其数值解。数值结果分析表明:非线性渗流模型为介于拟线性渗流模型和达西渗流模型之间的一种中间模型或理想模型,非线性渗流模型和拟线性渗流模型均存在动边界;拟线性渗流高估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使得动边界的移动速度比实际情况慢得多;非线性越强,地层压力下降的范围越小,地层压力梯度越陡峭,影响地层压力的敏感性减弱,而影响地层压力梯度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对过渡区内的微尺度气体流动进行了模拟研究. 在已有滑移区微流动LBM模型中引入Knudsen层速度修正,选取合适的修正函数表达式并依据动理论确定了可调参数的合理取值. 在边界条件的处理格式上,采用了适合过渡区模拟的高阶滑移边界的替代格式来捕捉过渡区微流动的滑移速度,避免了直接求解高阶速度导数项的数值困难. 通过对两类不同的微流动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与数值解吻合得较好,尤其是对Kn>0.5微流动滑移速度的预测,与已有LBM的模拟结果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给出了考虑双孔双渗介质弹性变形的流固耦合渗流模型。不仅考虑了固结对渗流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固体变形对渗流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这样,渗流就成了双孔双渗介质中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推导了双重孔隙介质非线性流固耦合渗流有限元计算格式,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可模拟单孔隙,双重孔隙,常系数线性和变系数非线性等流固耦合渗流计算。给出了算例并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固体变形引起的介质参数变化对流体渗流早中期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对渗流后期影响并不大。这对于石油开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了解微尺度气体流动特点是微机电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有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Knudsen的平面槽道流动质量流量的测量和Millikan的小球阻力系数的测量,实验结果揭示了稀薄气体效应即尺度效应对气体运动的重要影响.由于流动特征长度很小,微尺度气流经常处于滑流区甚至过渡领域,流动的相似参数为Knudsen数和Mach数.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相似准则,通过增大几何尺寸、减小压力的途径,解决微机电系统实验观测遇到的困难.为解决直接模拟Monte Carlo方法分析微机电系统中低速稀薄气流遇到的统计涨落困难,我们提出了信息保存法(IP),该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统计散布,并已成功用于多种微尺度气流. 相似文献
8.
9.
10.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 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 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 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 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下的非均质模型, 实现了多孔介质内非等温热-流耦合下两相流动过程的精准表征. 通过求解Cahn-Hilliard方程精准模拟相分离的演化特征, 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完成对流体速度及压力的相关计算, 结合传热方程获取各个时刻的温度分布; 联合流动耦合和温度耦合的节点, 实现质量、动量及能量方面的全耦合; 算法使用自适应网格法, 使网格点分布始终与物理解耦合, 提高了解的高精度性. 研究表明: 大孔中流体压力变化态势平稳, 孔喉狭窄处流体速度较大且波动剧烈; 注气压力增加, 气体突破时间缩短, 温度的热传导速率加快, 驱替效率在气体突破后呈下降趋势; 注气压力较高会加剧水对气体流动能力的干扰, 当注气压差满足气相可进入细小孔隙, 同时受流动干扰相对较小时, 驱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11.
1 TheFlowModelofPower_LawFluidinRadicalFractalReservoirThetransientflowofpower_lawfluidinradicalfractalreservoirisstudiedinRef.[1 ] ,andanalyticalsolutionofLaplacespaceisderived .InRef.[2 ] ,thetransientellipticalflowisresearchedonmodelofexpandingrectangle .T…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对饱和多孔介质波动问题中本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连续介质力学的混合物理论,讨论了饱和多孔介质的波动一般方程。其中考虑了质量耦合、初始压力及其浮力效应等。对于澄清这一研究课题中的某些基本概念,以及完善其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v ̄(2)为速度涨落,于是单位体积内流相的动能为:因此将流相动能的涨落K ̄(2)归于自由能更自然些。又因为当:v ̄(2*)≡v ̄1时,即Δv=v ̄1-v ̄2=0时v ̄(2)=0,此时K ̄(2)=0而且显然K ̄(2)随着Δv·Δv的增大而增大,一个简单的近似是令K ̄(2)=ρ·Δv_k·Δv_k并且是常数。由此可导出表现质量力。由自由能的非负性质知,所以有.由(4.13a)很容易推出质量密度矩阵的对称性和正定性。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深入研究液饱和多孔介质中应力波的传播,提出了三维两相细观计算模型.基于此模型。应用Galerkin余量法并计及流-固耦合界面的耦合效应,利用直接耦合的技术,开发了三维流-固混合显式动力有限元计算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冲击载荷作用下液饱和多孔介质中三维应力波的传播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详细讨论了孔隙率,孔隙形状等因素对应力波传播主导波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vection-dominated problem of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the second order upwind finite difference fractional steps schemes applicable to parallel arithmetic are put forward. Fractional steps techniques are needed to convert a multi-dimensional problem into a series of successive one-dimensional problems. Some techniques, such as calculus of variations, energy method, multiplicative commutation rule of difference operators, decomposition of high order difference operators, and the theory of prior estimates are adopted. Optimal order estimates are derived to determine the error in the second order approximate solution. These methods have already been applied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oil resources and predic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seawater intrusion and protec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17.
饱和多孔介质耦合系统的几类变分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变积方法,建立了一组等温准静态下饱和多孔介质的六类变量的广义变分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入约束条件得到五类变量,四类变量,三类变量和二类变量的变分原理,为建立饱和多孔介质的有限元模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油水乳化渗流是三元复合驱和热力采油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地层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乳状液流动有着重要影响.现有描述乳状液渗流的理论模型都属于确定性方法,只能反映出介质孔隙结构的体积平均效果.当介质内部微观非均质性相比其尺寸不能被忽略时,采用确定性方法描述会与实验结果存在偏差.基于连续时间随机游走理论建立了描述乳状液渗流的随机理论模型.该模型引入反映液滴微观运动特征的跃迁时间和跃迁位移两个概率分布函数来反映多孔介质微观非均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刻画实验曲线中出现的与介质尺度相关的拖尾现象,可作为更一般的过滤模型. 相似文献
19.
孔隙材料的动态损伤与破碎的细观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动态微孔生长的C-H-J模型分析了孔隙材料动态损伤的细观机理。利用Grady对动态破碎的能量描述给出了延性动态破碎的细观解释。此外,本文考察了应变率效应及应变强化效应(加工硬化)对动态延性损伤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应变强化与应变率效应相比其影响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0.
A recently proposed implicit scheme for tracking the filling front during liquid impregnation into porous moulds is extended to provide ‘one-shot’ predictions for the time to completely fill the mould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last point to fill. With gen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applied at the filling gates, it is shown that the time to fill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last point to fill can be predicted on solving, at most, two linear systems of equations (of size determined by the spatial discretization). This result is confirmed by numerical filling experiments that show, for a variety of mould cavities, that ‘one-shot’ solutions agree exactly with filling time and location predictions obtained with multi-time- step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